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使用芳香材料,最早是出于祭祀神明和清洁环境的需求,后来逐渐衍生出辟除邪祟、治疗疾病、社会交往、审美愉悦以及文房点缀等方面的功能。
我国最早使用的香料出自中国本土,后来经由海上贸易与陆上丝绸之路引进了海外香料,同时在熏燃方式上也由单一品种改为多品种混合。至于熏香器具——熏炉,也在材质与形制两个方面经历了由单一到丰富、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实用性到实用性与装饰性并重的过程。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海宇攸同——广东秦汉考古成果展”,陈列了11件熏炉和一盒(约三十粒)乳香。这都是考古人员从广州地区两汉时期墓葬中发掘出土的实物。其中2件铜熏炉、1件陶熏炉和那一盒乳香,均出自广州南越王墓。
虽然参展熏炉只有3件,但南越王墓实际出土熏炉多达13件。南越王赵眜生活在西汉中前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香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南越王墓出土的熏炉和乳香,在熏香习俗、熏炉形制、香料贸易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汉时南越国引领熏香时代风尚
南越国是秦末至西汉中期存在我国岭南地区一个割据政权,以番禺(今广州)为都城,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南越国立国于公元前204年,比汉朝还早两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发兵攻灭了南越国,将其版图纳入汉朝疆域范围。虽然享国不足百年,但是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古南越国在我国香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篇章。首先体现在它曾经长期引领熏香时代风尚。
我国古代熏香经历了从贵族专享到民间普及的过程。西汉前、中期,熏香在中原汉朝统治区域内还仅仅局限于高级贵族偶一用之,而地处岭南、相对独立的南越国却已进入高级贵族追求极致,普通阶层也习以为常的阶段。
从战国后期到秦末汉初,频繁的战乱对社会经济民生造成巨大破坏,使得中原香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同一时期,南越国香文化却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气象。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在整个两汉时期,南方地区墓葬中出土的熏炉总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据《洛阳烧沟汉墓》《广州汉墓》和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广州发掘的400余座汉墓中,共出土熏炉112件,而在洛阳烧沟发掘的220余座汉墓中,仅出土熏炉3件。另据夏素颖《河北出土汉代熏炉研究》,截至2019年,整个河北地区有明确出土信息的完整汉代熏炉只有33件。
进一步从熏炉材质作具体比较更能说明问题。据杨金东在《汉代铜熏炉研究》中所做的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已公布的资料中,汉代铜质熏炉数量为177件(多数出自墓葬,少数出自窖藏),主要分布在陕西、江苏、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和河北等地,其他地方则属于零星出土。而明确为西汉初年墓葬出土的24件中,只有5件出自黄河流域,另外19件均出自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其中16件都出自广东、广西等当时南越国辖区范围内。
此外,从熏炉式样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南越国领先于中原。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的错金铜博山炉,极其精美奢华,令人印象深刻。其实博山炉这种形制也是首先出现在南方。孙机先生指出,“从广州出土物所反映的情况看,西汉中期已出现博山炉。初出时,其炉身尚接近豆形,但炉盖耸起,镂空作山云图案……至于炉盖呈圆锥形、盖面铸出山峦的博山炉,亦于广州西汉中期墓中出现。而且这种炉型在广州长期沿用不衰,若干陶熏炉制成此形。”
南越国能够引领熏香时代风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地理与气候环境。熏香的最初功能是祛湿防虫,而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楚文化区域),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气候温暖潮湿,蚊虫易于滋生,所以考古发现中可定为熏炉的最早器物出现在楚地。岭南地区在蚊虫之外尚另有一种“瘴气”,对人的身体健康构成致命威胁,而当地人相信熏香可以辟除邪祟。这些都使得南越国在熏香方面比北方内地有更迫切的需求。
熏炉及乳香非常罕见
在这次展览中有一件四联体熏炉,造型精美,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件熏炉为铜质,呈豆形,炉体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小盒组成,可以同时熏燃四种不同的香料(出土时炉腹内尚有炭粒状香料留存)。这种样式的熏炉在中原从来没有出现过,却在南越王墓一下子就出了5件。同时出土的单体铜熏炉,其造型与纹饰风格也与同时期的中原铜熏炉大异其趣。
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实物来看,南越国熏炉有三个特点,一是总体上熏炉数量比同时期的中原地区熏炉数量多得多;二是铜质熏炉与陶制熏炉各有各的风格,没有相同的形制;三是不论铜制还是陶制,熏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同时期的北方基本上找不到同款。
前文说过,南越国之所以能长期引领熏香时代风尚,与其地理气候环境息息相关。其实,南越国在地理位置上的独特之处除了炎热潮湿之外,还在于它以南岭为屏障,长期自成一体,与中原政权之间时战时和、物质文化交流不够充分,故而保持了较多的地域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南越国濒临大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诸多优良港口,历史上一直通过海上贸易与异域外邦保持着密切联系,使得其文化中融合了大量的异域色彩。
据南越王墓考古发掘报告《西汉南越王墓》,以及1983年担任南越王墓考古发掘队队长的麦英豪在《广州南越王墓》一书中的介绍,当年发掘南越王赵眜(m)墓时,在西耳室出土原支大象牙5支,成堆叠放,经鉴定,确认为非洲象牙。还出土了一个银盒、77枚焊珠金花泡。银盒与金花泡从造型、纹饰到工艺都明显属西方(古埃及、两河流域)风格。这些都为南越国与海外的密切贸易往来提供了证据。
最重要的是,在西耳室发掘出一个小漆盒,内有树脂状药物,重26克。虽因其入土2000多年,所含成分已经分解,但对比乳香与现代松香之后,排除了松香的可能;因其外形与1974年在泉州湾发掘出来的大型宋代沉船内发现的乳香类似,故不排除它确实是乳香。乳香又名薰陆香,是橄榄科植物的胶树脂,主产于红海沿岸。中国不产乳香,而且长期大量进口此物,南越王墓出土的乳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使用乳香的最早实物证据。另外,1979年在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出土的铜熏炉内,盛有两块白色椭圆形粉末块状物,据推测可能属龙脑或沉香类的树脂香料残留物。该地也在当年的南越国范围内。
从文献资料来看,乳香最早以“沉光香”之名载于《汉武帝别国洞冥记》,该书作者是东汉郭宪。乳香出现在正史中则更晚一些,是在《三国志》裴注所引《魏略·西戎列传》中。龙脑之名最早是出现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番禺(今广州)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果布”为马来语对音,即龙脑,它是从龙脑树的木材中蒸馏出来的白色晶体,又名冰片。南越国出土的乳香及龙脑实物均早于这些文献记载。
满城汉墓博山炉或用的异域香料
树脂类香料的使用是我国香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意义非同小可。在此之前,我国古人在熏香时焚烧的是草本类本土香料。马王堆汉墓M1、M2分别出土了两个豆式陶熏炉,熏炉内发现存留有高良姜、辛夷、茅根等。这些本土香草的特点是易于燃烧,但难以持久,而且香气不够浓郁。树脂类香料刚好能弥补本土香草的这些不足,所以树脂类香料的引进使得熏香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从引进树脂类香料后,本土香草类香料就逐渐退出了熏炉熏燃材料的行列。
另外,由于茅香等是草本植物,干燥后本身就是可燃物;而乳香、龙脑、沉香、苏合等树脂类香料,须置于其他燃料上熏烧。因而,随着海外树脂类香料的引进,熏炉形制和熏燃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早期的豆形熏炉炉身较浅,炉盖较平。为了使各种香草充分熏燃,往往在炉身下部或底部镂有进气孔,而在炉盖上镂有出烟孔,空气自进气孔进入炉内,香料的烟则从出烟孔散出弥漫室中。孙机认为,满城1号汉墓出土的鼎形铜熏炉,盖上镂圆形出烟孔,底部镂出四边对称的长方形进气孔12个(还有一个小圆孔),可推知其中熏烧的也应是某种香草。孙机进一步提出,“一般说,熏烧树脂类香料之熏炉的炉身要作得深些,以便在下部盛炭火,树脂类香料放在炭火顶上,使之徐徐发烟。”而在南越王墓出土的熏炉内,发现未烧完的炭粒,可以证明炉内熏燃的正是来自海外的树脂类香料。
当时的人们在熏燃树脂类香料时,为了防止炭火太旺、炭味太浓,还将炉身下部的进气孔缩成很窄的缝隙,甚至往往做成封闭的;同时将炉盖增高,在盖上镂出稀疏的小孔,透过小孔的气流携带熏炉上层的香烟飘散;而炉腹下部的炭火层由于通风不畅,所以只保持着缓慢的阴燃状态。满城汉墓出土的著名错金铜博山炉,在结构上正是这样的设计理念——它炉腹较深,腹上部有山峰探出,与炉盖上的群山相连接。出烟孔利用山峦重叠之势,多开在隐蔽处,平视不见空隙,熏燃时始见香烟袅袅升起。据此可以推断,这种熏炉就是为了适合树脂类香料发烟需要而研制的。
汉中山靖王刘胜卒于公元前113年。在此之前,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应南越王赵眜的请求,出兵帮助南越讨伐闽越,南越国与汉朝之间的贸易变得频繁;公元前126年,张骞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任务,加上汉朝持续对匈奴作战,终于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这都使得身处北方内地、崇尚奢侈生活方式的刘胜,有机会在生前用上来自异域的树脂类香料。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