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操一生饱受政治和道德攻击,屡屡被骂为汉贼,晚年时大概实在被骂得太惨,想对世人有一个交代,在汉献帝">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时发布了一道《让县自明本志令》,以回击孙刘两家和朝野士民的道德攻击。
在这篇夹杂着回击与自夸的文章中,曹操">曹操提到年轻时定下的“小目标”: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曹操">曹操本意是说,老夫生平志向并不太高,没想过当丞相,更没想过要做那件你们天天心里骂但从来不敢嘴上说的事。然而就是这个封侯、做征西将军,也足以让人们对曹操">曹操一贯的政治野心更加确认。因为这两个政治目标,实非寻常人所能做得到。
征西将军是野心家标配吗?
汉朝的将军制度中,由贵至轻依次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再往下就是临时授予杂号将军。曹操">曹操所说的征西将军,在汉朝将军序列中似乎并不能称得上多么显贵。
一个职务贵不贵,有时不能光看名号大不大,要看职权如何。汉朝将军的类型不多,在和平时期,从大将军到前后左右四将军固然够用,但到战事频繁时,像东汉中后期,只靠固定的几个将军来应付四方变乱已远远不够用,更何况像大将军这种职务已经成为文武合一、权臣专属,将军额定数目越来越不敷所用。
当时,东汉皇帝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一门心思想的是怎么把祖宗江山尽可能多地保存几年,至于什么将军够不够用的问题,根本不想管,也管不了。
促使东汉将军制度发生变化的,是那些对庙堂充满野心、浑身上下燃烧着熊熊火焰的野生军阀们。董卓">董卓被杀后,李傕">李傕、郭汜">郭汜作乱于关中,两人分别自封扬武、扬烈这种杂号将军。后来经朝廷专业人士指点,李傕">李傕改封为车骑将军,郭汜">郭汜为后将军,进入朝廷官制额定将军序列。
为了取得各地实力派的认同,李、郭给刘表">刘表、陶谦">陶谦、马腾">马腾、韩遂">韩遂等人授予将军军号,固有军号不够用,便用杂号将军。刘表">刘表封为镇南将军,陶谦">陶谦封为安东将军,马腾">马腾为征西将军,韩遂">韩遂为镇西将军。东南西北之分,并无多大区别,其相对于京师的方位在哪,就冠以不同字眼。这几位军阀的实力反过来也为军号本身带来加成,尤其是四镇将军,基本是各地军阀的标配。征、镇、安、平等将军遂成为实打实的军号,甚至超过骠骑、车骑和前后左右将军。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曹操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本来是辟谣的,说自己不是野心家,你却说自己年轻时就想当征西将军,要当割据一方的军阀,这岂不是自相矛盾?曹操">曹操有野心不假,对征西将军悠然神往也不错,但就历史发展来看,最早征西将军并不是野心家,而是正儿八经统兵将领。曹操">曹操想当征西将军并不是要做军阀,而是要立功。
征西将军与“羌乱”
要想说清曹操">曹操这个愿望的真正意义,还要从征西将军的源流说起。
征西将军最早出现在东汉早期,光武帝开国之战中,就曾任命大将冯异">冯异为征西将军,进攻位于关中西面的隗嚣集团。负责进攻的蜀中公孙述">公孙述集团的岑彭">岑彭,军号是征南将军。可见当时四征将军就是方面军的最高军事长官。
光武帝统一天下后,四征将军不再轻易授予诸将,一者是天下平定不需频繁命将出征,二者光武帝出于加强专制的考虑,也不愿再多授将军。四征将军一度濒于绝迹。但随着“羌乱”发生,征西将军却意外地保留下来,而且一直保留到东汉末年也就是曹操">曹操生活的年代,成为汉朝最长寿、也最具实权的两大军号之一(另外一个是大将军)。
征西将军长设是平息“羌乱”的产物。那么“羌乱”又是怎么一回事?
羌族是我国西部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与现今少数民族性质不一样,羌族是一个广义的民族称号,包含了很多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种落很多,活动区域也很广,今甘肃、青海、四川、西藏、新疆等多个省区都有古羌族活动的足迹。其最主要活动区域在河湟一带,也就是今西起西宁、东至兰州一带。
东汉地图(部分)。来源/谭其骧《历史地图集》截图
西汉时国力强盛,对河湟羌人部落保持着绝对威胁和控制。而且由于当时主要敌人是匈奴,西汉不愿多生战乱,对河湟羌人采取安抚和监视政策,并在那里实行屯田,总体上汉羌保持着相安无事状态。
自新莽时代,中原王朝对河湟地区逐渐有了想法,王莽">王莽公然下令让诸羌献出西海世居之地,也就是如今环青海湖周边之地。这是羌人最富庶、最根本之地,如何能献?羌人怨望之心自此而起。东汉开国后,虽没有像王莽">王莽那样不讲武德,但对河湟地区也采取了逐渐移民的政策,羌人虽然文化落后但并不傻,在事关生存的根本问题上寸步不让,终于在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发生较大规模的反抗战争。
东汉立即派兵镇压,但这种镇压只能解决一时问题。古来战争大致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针对军队和政权的战争,一种是对一个群体或族群的战争。前者充满很多偶然性,只要优势足够大,很多情况下可以取得胜利,如秦灭六国、楚汉灭秦。后者由于战争对象是为数甚大的族群甚至是民族,只要不把这个群体全部屠灭,通常无法取得最终胜利,汉匈之战、隋唐与突厥的战争皆是此类,最后都打得不了了之。东汉与羌人的战争同样如此,开始觉得很好打,但越打越吃力,无论剿还是抚都无法根除祸乱,最终陷入按下葫芦起瓢的怪圈。“羌乱”延绵百余年,直到东汉末年仍未彻底敉平,成为东汉国家的西部之癌。
“羌乱”对国家不是好事,但对志在立功的武人群体却是很好的机会。战乱长期不平,大批将军在对羌战争中立下军功,成为朝野显赫的人物。东汉献帝">汉献帝朝之前担任过征西将军的计有耿秉">耿秉、邓叠、刘尚">刘尚、司马钧">马钧、马贤">马贤等五人,司马钧">马钧、马贤">马贤都是东汉赫赫有名的战将。除此之外,还有过所谓“凉州三明”,分别是张奂">张奂(字然明)、皇甫规">皇甫规(字威明)、段颎">段颎(字纪明),他们虽未官至征西将军,但担任的护羌校尉等官职与征西将军类似。献帝时又任命皇甫嵩">皇甫嵩(皇甫规">皇甫规之侄)为征西将军,继续主持征讨羌人之战。
作为征镇安平系列将军之首,征西将军可以看作是总管西部战事的长官,通俗地对比一下,就像后世清朝平青海之乱时,年羹尧">尧头上的“抚远大将军”之衔。再作一个不是很严谨但很形象的对比,与当今西部战区司令很像,职权大得很。直到马腾">马腾以地方实力派身份当上征西将军,这个军号才逐渐变了味,成了军阀专属。
在百余年战争中,征西将军被文人士子传颂、赞扬,逐渐被附加上英雄的意味。所以,曹操">曹操放着征南征北征东将军不当,独独想当征西将军,是东汉百余年社会价值的体现。换言之,曹操">曹操的潜台词是,不想当将军的孝廉不是好孝廉。
有眼尖的看官可能注意到了,征西将军就征西将军吧,关孝廉什么事?要解释清楚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回答曹操">曹操这个“小目标”究竟有多难。
今人读史不多者,对古代凡是带兵的人都称为将军,这是个一厢情愿的误会。汉代将军的门槛非常高,不到一定官阶当不了将军,大部分实际带兵的都只是校尉或都尉。曹操">曹操自己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他先做的武职是都尉,后来在汉灵帝">汉灵帝置“西园八校尉”时,升为典军校尉,距离将军还有一段距离。这与当下世界各国的军制有一定相通之处,师、旅级以下部队,带兵的主官大多是校官,集团军司令以上才是真正的将军。
曹操">曹操出身是孝廉,孝廉是两汉察举体制下各郡县推荐出来的优秀年轻才俊,类似于后世科举时代考中举人、进士,是政府官员的基础人选。从孝廉到实职官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更不要提西部战区司令这样的高官。
董卓">董卓就是一个现实的参照。董卓">董卓起初与卢植">卢植、皇甫嵩">皇甫嵩、朱儁">朱儁一起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军,所授军号只不过是中郎将。后来到凉州镇压羌乱,也只做到破虏将军,朝廷始终不给董卓">董卓重号将军。董卓">董卓戎马生涯二十余年,始终都在低级军号上徘徊。这固然造成董卓">董卓对汉廷的强烈不满,以致酿成后来的大乱,但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董卓">董卓“名器不可轻易而得”的制度理念。董卓">董卓执政期间,同样也不舍得给手下鹰犬们以多高的军号,只给亲弟弟董旻">董旻封了个左将军,其余李傕">李傕、郭汜">郭汜之徒都只是校尉或都尉。董卓">董卓以军功起家,实打实征战二十多年,尚且做不到征西将军,何况曹操">曹操从圈外起步。
再说封侯,这又是一个标准的阶层跨越式目标。汉朝封侯之难,因“李广">李广难封”这句话而广为人知,那么难的原因在哪呢?
汉高帝刑白马而誓异姓不得封王,因此两汉为人臣者最高爵位就是侯。纵使官做到丞相、大将军,也只能封侯,一般臣子辛苦一辈子都">子都无法封侯。两汉能封侯的,以诸侯王子、军功、三公、外戚、顶级宦官为主。
诸葛亮">诸葛亮封侯过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诸葛亮">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不用多讲,但刘备">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诸葛亮一直未能封侯,直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刘备去世、刘禅">刘禅继位,诸葛亮">诸葛亮才受封武乡侯。按理说诸葛亮">诸葛亮是丞相,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又有拥立刘备">刘备称帝的定策之功,这些功劳随便哪一样都可以封侯了。刘备">刘备之所以迟迟不给诸葛封侯,大概是觉得自己的小朝廷还没有北定中原,心理上还没有走出地方军阀的自我认知,不好意思大面积封侯赐爵。
刘备">刘备称帝至驾崩的几年间,只给四人封了侯:关羽">关羽、张飞">张飞、马超">马超和黄忠">黄忠,其中黄忠">黄忠还是比列侯低一级的关内侯。即使这三位列侯,也各有各的特殊情况。
关羽">关羽有过一段被曹操">曹操活捉的经历,这大家都知道就不再细表。曹操">曹操为了笼络关羽">关羽,以朝廷的名义封关羽">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关羽走的时候封曹操">曹操所赐尽数奉还。但汉寿亭侯这个爵位,并没有真正辞掉,而是稀里糊涂地保留了下来,别人不提这档子事,关羽">关羽也没有一直坚持说他辞去亭侯之爵,毕竟那是以汉帝名义封的,留着也不见得有损忠节。后来关羽">关羽瞧不起黄忠">黄忠与己同列,凭恃的资格,一是他早年追随刘备">刘备,另一个就是他早就得来的侯爵。
张飞">张飞同样在刘备">刘备称帝前就获得了亭侯之爵。赤壁之战后,刘备">刘备率兵攻取汉南诸郡,一时间高兴非凡,以一方诸侯自居,屁颠屁颠地“乃封拜元勋”。由于关羽">关羽一直装糊涂并不说自己到底要不要汉寿亭侯之爵,刘备">刘备也不好意思公开否认,便来了一招绝的,给张飞">张飞封了一个新亭侯。这样,哥儿俩不仅地位上找齐了,还顺便解决了关羽">关羽的面子问题。
马超">马超在凉州时已经被朝廷封为都亭侯,刘备">刘备建国称帝后增封为乡侯,而且马超">马超之女嫁给刘备">刘备之子安平王刘理">刘理,算得上外戚。
这三位可以说各有各的情况,但都能和宗室、外戚挨上边,哪怕关、张并没有入刘氏宗谱,但多年兄弟情分已经不亚于亲兄弟。可以推知,刘备">刘备乃是本着先家人后臣子的原则进行封拜的,这样就可以杜绝一当皇帝就膨胀的议论,贵为天子先封家人,这是自古之理嘛。唯有黄忠">黄忠,大概因其在略定江南诸郡时立了大功,刘备">刘备为了笼络人心,才给老黄忠">黄忠弄了个半拉子侯爵,勉强把他拉到和关张马平齐的位置。
所以可想而知,曹操">曹操想进入列侯这个贵圈,要么靠军功,要么当外戚,要么当三公,随便哪一个都不容易,没有几十年积累很难达到。
汉末大乱摧毁了东汉国家的正常秩序,也断绝了曹操">曹操通过正常渠道当征西将军和封侯的路子。这对傲娇的曹操">曹操来说,未尝不是人生之一大遗憾。
李郭之乱后天下彻底瓦解,曹操">曹操不得不走上豪强割据的路子。中原混战多年,一直无人理睬,至于什么征西将军、封侯,都丢到爪哇国去了。直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汉献帝看到曹操">曹操已经实际占有兖州,终于拜其为镇东将军,曹操">曹操勉强离“征西将军”之夙愿近了一步。
不过曹操">曹操此时的野心已经远远超过当本本分分的征西将军,拜为镇东将军之后不久,曹操">曹操便不由分说把汉献帝">汉献帝拉到许昌">许昌,这就是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随后,曹操">曹操毫不客气地让天子任命其为大将军,一步到位成了最顶级将军,同时受封为武平侯,正式跨入列侯圈层,实现法理意义上的人生跨越。
挟天子以令诸侯。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随着曹操">曹操逐步统一北方,事实上取代东汉,他也可以发号施令,赐予麾下诸将各种军号。但令曹操">曹操惊讶的是,以往他心心念念的四征四镇将军,越来越不值钱了。
四征四镇在东汉是实权的代表,魏蜀吴三国都是从混战中走来,曹操">曹操、刘备">刘备、孙权">孙权对军权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都不愿意再出现三国之前动辄跨州连郡的军阀,所以四镇将军之名号,虽然仍然不断授予将军们,但光靠这个军号已经不能使其拥有一州一地的绝对大权了。
以魏延">魏延为例,刘备">刘备称汉中王后任命魏延">魏延为镇远将军,其后又晋升为镇北将军。但魏延">魏延在蜀汉名位十分低下,与汉末时的诸镇将军如刘表">刘表、陶谦">陶谦等人相去不可以道里计。诸葛亮">诸葛亮后来以丞相身份驻于汉中,随随便便就把魏延">魏延的军号给改了。
曹魏的情况与之差相仿佛,四征四镇将军虽然仍然是名位较高的军号,但大都无法复制东汉时征西将军的辉煌,一般都是有事则出、事解则罢。发展到后来,四征四镇将军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有些趋同,逐渐成了荣誉性官职。而实际掌兵的将领则有了另一种有意思的称号:都督。个中原因,大概在于汉末三国对军号的滥用,导致越滥越增,越增越滥。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将军军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成了徒有虚名的荣誉性职务。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