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鸩鸟的毒性有多大?羽毛沾水饮之即死,洗手则骨肉尽碎

鸩鸟的毒性有多大?羽毛沾水饮之即死,洗手则骨肉尽碎

来源:历史知识网

中国古代的毒药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鸩”这种毒药,成语中的“饮鸩止渴”便是源自于此,常用于赐死情况。古代,用毒药致死人命是谋害人或惩罚人的重要手段,而常用的毒杀手段就是鸩杀。

鸩其实是一种鸟,与猫头鹰的大小相似,羽毛紫黑色,长长的脖子,赤色的喙。雄鸟名叫“运日”,雌鸟名叫“阴谐”,江南人还把它叫作“同力鸟”。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这种鸟有剧毒,据传说,鸩鸟专门吃毒蛇,毒蛇的毒性渗透到鸟体的各个器官,不仅肌肉、内脏有毒,连喙和羽毛也其毒无比。

《草木子》中对鸩鸟有详细的记载,认为鸩鸟不畏毒蛇的原理,是因为它们吃下毒蛇后,鸩肾会分泌出含有强烈气息的黏液,将蛇毒萃取出来,并开始煎熬毒药。

蛇毒被逐渐分离后,直到成为比粉末更细致的东西。最后这些毒粉随着汗水渗透到鸩鸟的皮肤上,在沿羽毛流淌的过程中,逐渐蒸发散失。正是因为这点,鸩鸟的羽毛含有剧毒。用鸩羽在水中轻点,这水就被称为“文血浆”,喝了性命不保,洗手则骨肉尽碎。

早在春秋时期,鸩毒就已被用作谋害人的手段。公元656年,晋献公">晋献公的宠妃骊姬">骊姬企图谋杀太子申生,她把鸩毒下到酒里,申生正准备饮酒,这时献公到了。他用这酒洒在地上祭祖,地面上边鼓起了一个大包。

申生发现了骊姬">骊姬的阴谋,十分害怕便离宫出走了,不久自缢身亡。虽然他不是直接死于鸩毒,但从史料的记载来看,鸩酒的毒性实在令人畏惧。

从汉代开始,用鸩毒杀人的方式就很常见了。刘邦">刘邦死后,惠帝刘盈">刘盈继位,吕后担心赵王如意成为帝位的威胁,把他召到长安,用鸩酒毒死。

三国时,魏高贵乡公曹髦">曹髦亲率侍卫讨伐司马昭">司马昭,被司马昭">司马昭部将杀死,皇太后下诏历数曹髦">曹髦的罪恶,说他曾经贿赂她左右的人,打算趁她服药的机会下鸩毒毒死她。这位郭太后所说的是否属实,姑且不论,但从此事可知,鸩毒一直是宫廷中施行阴谋诡计时常用的手段。

鸩毒入口无药可救

鸩毒之所以常被人采用,主要是它的毒性太大,人一旦服下鸩毒致死所需时间短,正如东汉霍谞所言“未入肠胃,已绝喉咙”,中毒致死如此迅速,即使有解药也来不及救命。

驸马共请求买下他的毒酒,那人同意出卖,驸马共带的钱不够,就把马和车都给了他,买到这些毒酒后全部倒入江中。这个故事,被作为古代宣扬仁慈的例子广为流传。

晋代,朝廷曾下令禁止鸩毒,并且规定鸩鸟不许过江。石崇">石崇担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时,曾捕获一只鸩鸟,交给后将军王恺">王恺养护,后来有人向朝廷告发,朝廷虽然宽免了石崇">石崇,但命令把那只鸩鸟在街市当场烧死。

比如《水浒传》中,潘金莲">潘金莲用砒霜毒死了武大郎">武大郎,但作者还是用了“淫妇药鸩武大郎">武大郎”这一说。以鸩笼络形容毒药的说法,其实一直到清末都很盛行。

关于鸩毒,朱元璋">朱元璋曾干过一件十分不道德的事情。洪武年间,锦衣卫中有一个名叫王宗的厨师,因为犯了罪怕被朱元璋">朱元璋杀头,于是到向医生王允">王允坚买了一包毒药。

朱元璋">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便下令逮捕王允">王允坚,认为他居心叵测,居然藏有鸩毒的秘方,朱元璋">朱元璋当场逼着王允">王允坚吞下自己配置的毒药。王允">王允坚拿着毒药大惊失色,态度犹豫,不敢吞服,武士在身边催逼,王允">王允坚不得已吃下毒药。

这时,朱元璋">朱元璋才细问王允">王允坚毒药是怎么配制的,吃下去有没有办法解毒。王允">王允坚说用凉水、生豆汁掺和在一起服下,可以解毒。如果是用“粪清掺凉水”解毒更快。

直到王允">王允坚生命垂危之时,朱元璋">朱元璋才叫人给他灌下解毒的粪清和凉水,王允">王允坚受尽折磨,奄奄一息,侥幸没有死。但是第二天,朱元璋">朱元璋又下令把王允">王允坚处以斩刑,并枭首示众。朱元璋">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不可谓不残忍。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