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患,自古有之,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既是哺育华夏文明的上帝,可也是最为危险的暴龙。其若发雷霆之怒,则将毁灭两岸数以百万计的生灵。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建设了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工程,河患才渐渐趋于湮灭。
因为历史原因,唐宋之前的河患并不算严重,也就是天公不作美,会有大水泛滥。这样的情况并不局限于黄河,长江在古代也有水患,荆襄一带,江汉一带自古都是水患重灾区。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仰仗水利,历史上不乏西门豹治理漳河,李冰治理岷江,公叔敖治理淮河,马臻治理鉴湖、郭守敬、陈瑄治理运河。而治理黄河却是历史上最为频繁的治水工程。
黄河母亲
在唐宋之前,河床虽有泥沙淤积,但是水患并不算太严重。隋唐时期,虽然黄河屡有泛滥,但是中央在黄河两岸筑有粮食大仓,黎阳、兴洛和回洛仓等,用于赈灾。黄河沿岸各州县也治理河堤。
唐宋时期,随着城市规模的空前发展,建设宫殿和房屋民居都需要大量木头,日常生活中生火做饭也需要大量木材,唐宋三四百年,黄土高原植被被破坏极为严重,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黄河自此开始大量夹带泥沙。
随着泥沙在平坦的黄河下游沉积,黄河河床淤积泥沙越来越厚,黄河河床越来越高,渐渐黄河河面就高出了地平面,遇到雨季,河水满溢,就泛滥成灾。宋代之后,随着河床不断增高,黄河水患越发严重。到了明清时期,黄河成了朝廷最为头疼的问题。
其实从宋元开始,治理黄河就成了中央政权的重中之重,处理不好就会有亡国之灾,元朝的迅速覆灭与治理黄河有着很大的关系,清朝的迅速衰败,也与黄河泛滥有着很大的关系。
黄泛区
含沙量很大的黄河
所以,中国封建王朝末期,治理黄河水患成为了国本之重,但是中国历史上从不缺少治河能人,从部族时代的大禹,到近现代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都是保卫黄河的大英雄,为我国经济文明和社会稳定的大发展立下了盖世之功。
而因为黄河水患严重,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设置治河官员,接下来,我们就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那著名的八大治河名臣。
1、贾让
西汉时期的治河名臣,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有方略治河的名人,第一次全面地对治理黄河进行了方案论证,他的治理黄河三策对后世治河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古代治河思想方面的重要遗产之一。
公元前七年,这是一个多事之秋,西汉王朝经历几任昏聩之君后,早已耗光昭宣之治留下的继续,汉室摇摇欲坠。这一年,恰好汉成帝暴死,皇太子刘欣嗣位,是为孝哀皇帝,王莽被贬职,关中地区发生地震,黄河水位暴涨,下游泛滥。
当时可能无人能扭转西汉王朝的颓势,但是却涌现出了一位对治理黄河有着很高级想法的人,他就是贾让,在深感黄河水患严重的情况下,走访黄河沿岸四处,针对汉代黄河河患频发的原因,提出了以"宽河行洪"思想为主的全面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种不同对策,上策主张滞洪改河,中策提出筑渠分流,下策则为缮完故堤。
2、王景
东汉水利专家王景,生卒年份约公元30年-85年。他是第一位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治理的水利专家,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的美誉,王景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确是位置比较理想的一条河道。
王景依靠数十万人的力量,一方面修筑从濮阳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余里黄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王景治理黄河,并确定了黄河由济北入海的这一条河道,使得黄河稳定了近八百年。
3、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是治理黄河的一位能人。
北宋时期,王景治理的黄河故道已近千年,河道淤积极为严重。建都黄河畔汴京的北宋王朝,时刻面临着极为严重的水患。北宋建国后的8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就有30多个年份50余次,并最终酿成黄河的第三次大改道——商胡改道。北宋一朝都对治理黄河有着很高的热度。
特别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主政期间,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只是碍于当时工程机械技术有限,王安石治河的效果却并不算好。
4、贾鲁
元朝著名水利专家贾鲁,曾率17万军民治理黄河水患的历史功绩。他疏浚过的河段,后人称之为“贾鲁河”,可见后世和当地百姓对于贾鲁治河功绩的肯定。
元朝末年,黄河改道,泛滥严重,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整个黄淮地区受灾严重,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卖儿卖女、易子而食。红巾起义就是在这一地区爆发,朱元璋老家凤阳就是黄泛重灾区。
贾鲁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贾鲁治河的主要策略是疏塞并举,恢复黄河故道的治河方案。所改造和开设的河道工程质量较高,直至明清时代还有“铜帮铁底”之誉。后人评价贾鲁治河“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
潘季驯巡河
5、潘季驯
潘季驯,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治理黄河最为著名的明代水利专家。其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及运河,发明的"束水冲沙法"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朝中期,嘉靖末年,黄河泛滥严重,内阁大学士高拱重用潘季驯为治河官员,主持治河。
潘季驯先后四次治河,大筑三省长堤,将黄河两岸的堤防全部连接起来加以巩固,黄河河道基本趋于稳定,但是由于历史局限性,那时候的工程技术并不能完全根治黄河问题,大部分的河沙不可能全部被冲出大海,所以潘季驯治河,也只能管十几二十年,可是其治河策略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功在千秋。
6、靳辅
清初著名治河大臣,著有《治河方略》,为清朝治河的主要理论依据。
靳辅治河继承明朝潘季驯方法,先是全面勘查黄河水文和堤坝情况,而后修筑大坝,在束水冲沙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寓浚于筑"、建减水坝等方法都是创新之举。
靳辅革职之后,于成龙和张鹏翮主治黄河,继承了靳辅的治河方法和理念,大通口工成,入海道始畅。解决了清朝初期的水患问题。
靳辅、陈潢治河二人组
7、陈潢
清初治理黄河的集大成者,虽与靳辅同时代,却青出于蓝。靳辅是主持治河者,陈潢则是治河的实际经手工作者。
在治理方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明代著名治河专家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理论,主张把"分流"和"合流"结合起来,把"分流杀势"作为河水暴涨时的应急措施,而以"合流攻沙"作为长远安排。
陈潢发明了"测水法",把"束水攻沙"的理论置于更加科学的基础上,冲沙效率更高,著有《河防述言》、《河防摘要》。
8、栗毓美
嘉庆、道光时期的治河名臣,乾隆之后,大清国力骤然下降,治理黄河的事务也没有康乾鼎盛期那么频繁,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黄河在嘉庆中后期,又开始泛滥。到了道光年间,更是泛滥成灾,两岸百姓苦不堪言,治河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朝廷大事。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创造了“以砖代‘埽’、抛砖筑坝”的治黄经验,是黄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
用烧砖筑坝,以达到治河的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治河成本,更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
栗毓美
9、林则徐
林则徐,不仅虎门销烟撬开了中国近代史,其为官在治民上建树更是其名流史册的重要倚仗。林则徐善于修水利,劝农桑,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黄河、运河、长江等处都留下了他治水的光辉业绩。
林则徐任职东河河道总督任内,对黄河河务进行了仔细勘查,提出黄河需要由山东入海的科学性方略,提出治水良策:“一买垛,派州县以专责成”,“一挖引河分段,派武员不派文员”。对治理黄河决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