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陈锡联:农民出身的开国将领

陈锡联:农民出身的开国将领

来源:历史知识网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残酷的,尤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只有灾难和痛苦。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近百年来,中国的人民群众一直在经历着战争的摧残。但是,幸好还有不少人在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带领人民走向解放的英雄。

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其实也是“农民军”,他们不仅多数是出身于农民,而且很多时候,行军所需要用到的粮食和情报都是由农民完成的,再加上我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民的比重最大,所以一定不能小看中国农民的力量。

在我国,很多开国将领都是农民出身的。比如陈锡联,他不仅英勇善战,还胆大心细,既上得了战场打仗,又可以在幕后出谋划策,是新中国赫赫有名的开国将领之一。

陈锡联

小小年轻却胸怀大志的“小钢炮”

在1915年1月4日,陈锡联出生于湖北红安县(现称黄安)的一个相当贫困的农民家庭里,当时陈锡联的父亲因为疾病缠身,再加上无情的战争和苛捐杂税的重压,在陈锡联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

在那个战争的时代,许多父母健全的家庭都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从小失去父亲的陈锡联一家的情况就更惨了,基本上是没有办法顿顿都能吃饱的。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陈锡联早早地出来干活了。

一开始,陈锡联给地主放牛,虽然他从不偷懒或者犯错,但是却因为身份问题,他经常遭到地主的辱骂和鞭打,而小小年纪的陈锡联却为了生存,一直忍受着地主的不公平对待。

他在受尽了地主乡绅的剥削和欺凌之后,没有再继续忍耐,而是奋起反抗,在打倒了一个接一个的“恶霸”以后,才成为如今让人敬仰的开国将领。

陈锡联一开始投入到革命战争的时候,他只有十三四岁,因为怕家里人反对和阻扰,小小年纪的陈锡联偷偷地离家出走,一个人来到了前线。在1930年的6月,当时陈锡联跟着一个老兵班长孙玉清在前线阵地里打滚。

虽然因为陈锡联年纪不小,脸上的婴儿肥还没有退去,所以看上去肉肉的,再加上眼睛小小的,一副单纯天真的模样,即使双手因为第一次上战场打仗而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起来,但是他的眼神却十分坚毅,一点也不像是个还没有成年的半大娃娃。

之后,陈锡联就一直跟着部队作战,因为陈锡联心中藏有大志向,再加上陈锡联的英勇,在之后的作战中一次又一次地立下战功,使得小小年纪的陈锡联慢慢地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起来了。

当时陈锡联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战争当中,每一次作战他都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只不过在这一次作战当中,一个小小的插曲悄悄地进入到陈锡联的革命生涯当中。

那是在1942年的8月,当时战争又一次在陈锡联的故乡附近展开,而陈锡联的第三纵队因为作战需要,就按照命令回到了曾经浴血奋战的鄂豫皖根据地。

在这样战火纷飞的年代,陈锡联时刻关注着战局,对于自己的家人,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不在意吗?不,只是比起家国天下,自己的个人亲情,便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可是,在陈锡联心头,一直有对母亲和家人的深深愧疚。

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他偷偷离去参军的行为,是大义,也是不孝。可国家危亡在前,对于母亲,纵然心有挂念,但也不敢多言。此时的陈锡联,并不知晓,自己竟然能够意外见到自己的母亲和弟弟。

一切源于一个巧合,而这个巧合,成为了陈锡联和家人见面的契机。

当时,第六纵经过湖北黄安之时,因不熟悉地形地势,故而寻找了一位当地的农民给我军带路。农民看着我军身上的衣裳,知晓我军的行事作风,自然是乐意之至的。他们一路走着,农民和我军战士在这一路也是闲话家常。

忽然,农民带着回忆的思绪,说起了自己的哥哥。他说自己的哥哥少年时期便离开了家,只知道去投奔了红军,后来的种种,便无从打听了。末了,农民还感慨了一句:太多年没有见过了,不知道哥哥是死是活,母亲一直记挂着。

我军听着,自然是能够感同身受的。那些年岁里,参军的太多了,在战斗中死去的同志又何止一二,多年不闻下落,总归让人揪心。于是,第六纵就有人问了农民的哥哥的名字,表示大伙儿都是红军,或许能够打听到。

农民自然迫不及待地说出了哥哥的名字——陈锡联。而听到这个名字,第六纵的士兵们面面相觑,这不是第三纵队司令员的名字吗?而第六纵的司令员王近山反应十分迅速。他不能凭借农民的一面之缘就断定此人和陈锡联的亲属关系。

于是,王近山选择了旁敲侧击,核实了一些基本情况后,也下了论断:陈锡联很大可能是农民的亲哥哥。于是,他当即表示要带着农民去找陈锡联。农民听闻当然激动,可他没有忘记家中身体不好的老母亲,表示要带上母亲一同去看望多年没见的兄长。

在接到母亲之后,他们二人被立即送往了司令部。当陈锡联看到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之时,内心无疑是激动的。可战事吃紧,陈锡联身为司令员,肩上有着很大的责任,自然没有太多和家人相聚的时光。最终,陈锡联只能将自己的家人送走。

王近山

先有国,后有家

陈锡联是新中国不可多得的开国将军,也是一代名将,他对国家的贡献之大,足以让他的名字流芳百世,但是同时,因为陈锡联专心投入到国家的工作当中,所以他对自己的家庭和家人的关心就变得很少了。

因此,在陈锡联的晚年回忆录当中,他亲自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愧歉之意。

陈锡联自从十三四岁的时候加入到红军以后,就一直在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做贡献。在陈锡联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当中,他不仅对党和人民都始终保持无限的忠诚,还有一颗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的心,让陈锡联成为了一个值得后人敬仰的一代名将。

同时,在家和国面前,因为陈锡联选择了先为国捐躯,第二才是家人的儿子,所以陈锡联自从在年幼无知的十三四岁投入到了革命事业当中以后,他就没有办法去照顾自己年老的母亲,也没有办法在年幼的弟弟面前承担起做哥哥的责任。

后来,随着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陈锡联想要把年老的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安享晚年,好让自己尽到身为人子的一点孝道。但是,陈母却以自己习惯了农村的生活为理由拒绝了陈锡联的提议。

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战争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军队的训练却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毕竟残酷的战争所带来的伤害还历历在目,人民都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可怕,也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军队的重要性。

只有让自己强大起来,才不会成为别人刀俎上鱼肉,任人宰割。所以,新中国成立了,为了能够让国家强大起来,军队的建设任务变成尤其重要。陈锡联身为革命战争中的一代名将,他也身负起建设炮兵部队的重要责任。

因此,陈锡联在和平年代的新中国继续为国家的事业奋斗,直到其母亲去世了,陈锡联也没能赶回去见到最后一面,而这也成为了陈锡联心中的一个遗憾。直到几十年后,陈锡联也成为了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了,他才回到了家乡去给母亲祭拜。

在母亲的墓前,陈锡联再也忍不住那份愧疚感和失去母亲的悲痛感,再次落下了眼泪,并且向母亲倾诉了那些在自己心年埋藏多年的思念之情。然而,死者已斯,就算陈锡联再伤心,他的母亲也永远不会回来了。

虽然陈锡联的遭遇让人深感可惜,但是在那个战火满天飞的年代,像陈锡联这样自小就离开家人投身到革命事业当中的人比比皆是,然而能够活下来的人却少之又少。再加上,如果没有像陈锡联这样为了国家大事牺牲家庭小事的人,那么可能就不会有新中国的到来。

可以说,新中国是在这些看上去其貌不扬的普通农民一点一点地打下来的,也是在他们的手上一点一点地建设成长起来,最后才能建设成为如今能够改变世界的大国。虽然新中国的建设道路没有尽头,但是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像陈锡联这样的“农民兵”却满满都是。

因为有了这些默默无名的“农民兵”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有如今这样强大的新中国。不管在是旧中国的历史上,还是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农民一直都是国家的主体,虽然他们的身份低下,但是却蕴含着无穷的可能。

在新中国的革命战争当中,更是因为有了农民群体的帮助和支持,解放军才能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去专心攻打国民党军,再加上有了农民群体的不断加入,解放军才能越战越勇,最后把国民党军打败,成立新中国。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