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很多广西人祖籍是福建的,主要在于清朝广西山区变为可耕种土地

很多广西人祖籍是福建的,主要在于清朝广西山区变为可耕种土地

来源:历史知识网

广西很多人祖籍的确是福建人,比如我乃广西人,老妈就说自己家的祖先就是从福建来的。现在,在广西东部,就是桂平、北流一带也通行福建的闽南话。

根据本人看来,主要在于清朝广西山区变为可耕种土地。

要知道,古代广西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边陲地带,由于广西山多热带雨林密集,瘴疫疾病流行,居住在广西,都是中原王朝看来没开化的少数民族。古代的广西,乃朝廷被贬官员与流放犯待的地方,被称为“南蛮之地”与“夷蛮山区”。

在明朝之前,外省人迁移在广西的,大多数由于中原地区战乱在广西避难;或者中央王朝剿灭少数民族叛乱,屯驻在广西部队军官的后代。如宋朝时候狄青镇压侬智高起义之后,很多狄青部队后代也驻扎在广西,现在广西博白一带很多人自称家谱表明祖先就是狄青部队的军官。明朝时候朝廷镇压广西瑶族起义,也使得很多中原地区汉族军官迁移在广西,由此也带来了西南官话在广西流行,这也是西南官话在壮语中叫作“军话”的原因。

可是,到了清朝之后,迁移到广西人口剧增。如清朝学者刘锡藩指出:

“桂省汉人自明清两代迁来者,约占十分之八”。而“清一代汉人移植之多,远出于历朝之上。”

从这一番话语中,可以看到广西的汉人,很多都是清朝移民过来的。清朝中叶之后,广西人口数量激增,增加“指数(1724年100,1851年774)比全国人口增加指数(1724年100,1851年342)高出一倍多”[1]。(刘锡蕃,《岭表纪蛮》(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第4页,第224页。)

造成清朝中期大量外省人移民到广西,乃由于“康乾盛世”和平稳定环境,以及雍正皇帝取消人头税的“摊丁入亩”,带来了人口爆炸性增长。如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国人口约1.5亿人,不到一百年之后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朝人口飙涨到3.13亿人。但有限的土地容纳不了激增的人口,这也迫使中原地区汉族移民浩浩荡荡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迁移,开垦土地。

刚好,雍正皇帝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把土司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权力都收归中央,剥夺土司的权力,使得西南地区有更多土地可以种植。

对于广西来说,在清朝之前很少汉族移民主动迁移。这是因为广西属于中国第二阶梯云贵高原的边缘,在地形上都是高山丘陵为主,是不太适合种植水稻等庄稼。再加上热带雨林密集,能致人死地的瘴气流行,使得广西在古代都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

如《旧唐书》记载,唐太宗贞观初年,一个名叫卢祖尚的大官,被唐太宗授以交州都督的职位,交州就是今天广西与越南一带。由于卢祖尚害怕广西山岭的瘴气,就对唐太宗说:“岭南瘴气,节日饮酒,臣不便酒,去无还理”。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说岭南地区瘴气很重,需要整体喝酒,而我不能喝酒,如果去了肯定就回不来了,他以此为理由再三拒绝上任,最终也激怒了唐太宗把他斩首。

从这一则故事可以看到,古代广西的荒凉,令中央王朝朝廷官员觉得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意到去当官。

可是,当美洲杂粮引进到中国之后,在小麦与水稻难以存活的山区,红薯、玉米、马铃薯都能在这些贫瘠的土地上生存,这样也使得广西不毛之地山区土地,变为具有开发价值,可以耕种的土地,自然也变为适合于人居住与生活。

由于红薯等美洲杂粮是从福建开始传播到全国,福建人大量拥有着红薯、玉米、马铃薯等杂粮的种子,然后迁移到广西大规模种植。再加上广西与福建本来也不算远,就是隔着一个广东省。福建与广西一样都是山多地少,“八山一水一分田”,只能靠外出移民为生。

再加上清朝的海禁政策,福建人只能往朝着西部的内地发展,只能翻山越岭从广东来到广西。这也就是今天与广东相邻的博白、桂平一带都流行福建的闽南话原因,因为这些地方民众大多数是福建人的后代。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