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华大学一批竹简,揭开了周文王的真实面貌?颠覆文王形象

清华大学一批竹简,揭开了周文王的真实面貌?颠覆文王形象

来源:历史知识网

《淮南子·本经》里有提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传承离不开汉字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汉字,我们才能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要知道如果要了解历史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找到当时的古籍,破译上面的文字。清华大学最近就找到一批新的竹简,这批竹简上的文字极富有研究价值,甚至能揭开周文王的真实面貌。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批书简上记录的周文王与之前史书上记载的他大相径庭,可以说是严重影响了周文王的形象。

得民心者得天下

因为夏商周时期距离我们太过遥远,现在有没有发现足够数量的文物可以用来证实当时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因此很多学者将那一段时期称为“半信史”时代。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清华大学前不久得到了一批竹简,这些竹简上记载的内容可以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学者们才发现,原来周文王并不是之前大家想的那样。

先说说周朝的崛起。周的君主季历他在位的时候非常重视民生,他在向边境地区发动战争的同时,又能很好地保证国内民生发展,国富民强。

他还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招募了很多良将。他的势力不断扩大,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

对于周的变强,商王朝的臣子们开始害怕了。商王文丁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以封赏之名将季历召唤到都城。

季历没有想太多就只身前往,他在殷都被商王封为“方伯”。是西方诸侯之长,商王后来又以旅居之名将季历留在了都城。

可是很快都城就传出了季历意外身亡,明眼人都知道商王害怕季历的才能将来有一天威胁到他的地位,所以把他杀掉了。

后来周人立季历的儿子姬昌为君主,他就是周文王姬昌并没有像商王一样多疑猜忌他十分爱惜人才。

他甚至推行了很多制度来吸引天下的人才,很快周就聚集了当时很有才能的人,甚至还有来自于商的宾客。

周文王的措施

逐渐的大家看到周文王国家的管理条例有利可图,很快便有诸侯背叛纣王投奔姬昌姬昌吸引了一批人口之后,便开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他还采纳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更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对比之下,纣王的残暴不得人心。

周文王十分不满,纣王的残暴,于是他主动提出愿意将河西岸的一块地给商纣王,交换的条件只是让商纣王废除一些惨无人道的刑罚。

商纣王因为有免费的土地可以拿,所以开心的废除了部分刑法,商的百姓知道自己是受到了姬昌的恩惠,都特别感谢他。这个行为让商纣王的名声变差,而周文王则受到了更多百姓的爱戴。

后来姬昌又被封为三公,他的势力越来越大,依附于他的诸侯国也越来越多。商纣王也像上一任君主文丁一样,担心姬昌带兵谋反。

于是又将姬昌囚禁在了城里。周人害怕自己的君王又没被商王给杀掉,于是搜罗了许多美女物资戎马,恭敬地给纣王送去。

纣王十分高兴,认为自己又成功的让周归顺于他的麾下。然而周的心思可并不是只有这些,他们一边对商王朝表示恭敬,礼让,还送去大批物资以示友好。

一边广结善缘,以人为本,收到更多的好名声和民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经营,姬昌成了那个时代的道德楷模。

后来在众人的建议和坚持之下。姬昌顺应民意为王,他的后半生都在征讨殷都,只不过年岁已高,无力完成建国伟业。后来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周武王,他顺利地灭掉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竹简上的《保训》

因为周文王的爱民惜才,儒家经典将它奉为“至忠至德”的形象。如果他对外称王,那么他就不配儒家经典对他的评价,说明他是一个“谋反”的乱臣贼子,毕竟他曾经臣服于纣王。所以在学术界,周文王是否曾经称王,这个命题一直备受争议。

终于在2008年7月,清华大学意外得到了一批竹简。这批竹简上记录了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个内容关系到周文王是否称王的问题,多年的谜团就要被证实清楚了。

竹简上有一篇名叫《保训》的文章,就清楚地记载了这个问题。根据竹简上的内容显示周文王在生前就已经称王,并且还比在《史记》中记载的时间远远要早。甚至有一种说法可以理解为在他死前做了50年的大王。

这个结果可是令深深认为周文王是至忠至德的儒家信徒深深受到打击。不过这样也算是了结了“半信史”中的其中一件吧。

其实关于周文王称帝的细节早在《古本竹记年》中就有提到过一些蛛丝马迹。那里面提到在公元前1100年,周人征伐过殷商。而那个时候正值周文王壮年时期。

大约50岁左右的样子,只不过那一场战争应该输的很惨,因为在那之后周文王一直在休养生息,是不是那个时候周文王称帝,我们也不得而知。

但其实周文王是否称帝已经不是很重要了,虽然“谋反”的臣子并不符合一个儒家正统楷模的标准,但是跳出时代背景来看,周文王确实是一个很开明的君主,一个慧眼识驹的伯乐,一个爱民如子的仁治皇帝。

他拥有开阔的心胸和坚定的信念,他为了伐周大业,一生鞠躬尽瘁,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所以说汉字是老祖宗为后人留下的瑰宝,有了汉字就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魂。

在这个被西方文化充实着信念的今天,汉字的作用似乎并没有十分重要,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首先要发扬的就是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能让外来文化占领市场的主导地位,汉字是我们与古人沟通的桥梁。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智慧,都是十分宝贵的,总结经验,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