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诸葛亮摆“空城计”一事未必为假,裴松之对此的反驳并不充分

诸葛亮摆“空城计”一事未必为假,裴松之对此的反驳并不充分

来源:历史知识网

诸葛亮摆"空城计",是很有名的事情;"空城计"被批为杜撰,也是很有名的事情。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了很多史料,也就是所谓的野史。

由于裴松之对"空城计"的反驳,主流观点还是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假的。不过裴松之的反驳并不能奉为金科玉律,小编认为裴松之对"空城计"的反驳并不充分,"空城计"还是有存在的可能性。

裴松之对"空城计"的反驳

裴松之对这些史料包括《三国志》主要分为四个态度。第一是查缺补漏,将一些《三国志》未记载的史料添加进去,是肯定的态度;第二是出现有冲突的史料,不能判断那种正确那种错误,全部加进来备异;第三种是对所引史料的批驳,裴松之觉得是错误的,就在后面加以说明;第四种是对《三国志》本身的内容以及存在的一些小毛病的看法。诸葛亮的"空城计"就属于第三种。

"空城计"出自裴松之引注的《郭冲五事》,郭冲是西晋人,和司马懿的儿子,扶风王司马骏以及一些其他人谈话的时候,谈及到诸葛亮。有人认为诸葛亮名过其实,郭冲是诸葛亮的迷弟,当然不干了,坚持支持诸葛亮,并且说出诸葛亮的五件"隐没不闻于世"的事情,其中就包括"空城计"。

"空城计"十分有名,但是为了一些细节上的论述,小编还是需要进行一个概述。诸葛亮当时驻军在阳平,阳平是汉中的一个地方,所有的军队都交由魏延统领向东边移动,诸葛亮只有一万人。这个时候司马懿率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过来,诸葛亮的情况非常危急。硬拼是拼不过了,于是诸葛亮打开城门,反而逼退了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摸不清楚其中虚实,保险起见还是决定不打了。

裴松之引用了《郭冲五事》,但没有一件认可。裴松之反驳"空城计"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1.诸葛亮最早在汉中的时候,司马懿并不是曹魏的西线主将,诸葛亮的对手实际上是大将军曹真司马懿则是在中线的荆州、豫州都督,屯兵在宛城,两个人并不对标。尽管曹真伐蜀的时候,司马懿也有过配合的举动,但是这次战争由于雨水的问题,并没有全面爆发。

2.司马懿有二十万大军,远远超过诸葛亮。即便司马懿确实被诸葛亮迷惑住,那也用不着撤退,只要小心谨慎一些就可以了。绝对的实力之下阴谋诡计是难以左右胜局的。

3.魏延曾经向诸葛亮请求,让自己单独率领一支军队,和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但是被诸葛亮否定。诸葛亮连一万人都不给魏延,怎么会把大部队给魏延带呢?

4.郭冲对司马骏说着司马懿的坏话,结果司马骏不但不生气,反而"慨然善冲之言",这也是很不合理的地方。

裴松之的反驳的孔见

裴松之对"空城计"进行了四次反驳,看上去都挺有道理,但是并没有力量完全地否定"空城计"。

一、首先来说第一条。我们现在看到的《郭冲五事》这个史料,应该是完全来源于裴松之。因为诸葛亮一伐时屯兵于沔北阳平石马,裴松之将这段放在诸葛亮准备一伐的时候,然后再否定诸葛亮一伐时不可能与司马懿碰面。

然而《郭冲五事》的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具体的时间,未必是一伐时发生的事情。诸葛亮司马懿作为对手,是在四伐和五伐,而四伐也较为符合"空城计"的情节。

二、裴松之第二条批驳也不合理。《孙子兵法》开篇就评价战争为"生死之地,存亡之道",规避风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战争史上不乏利用伏兵以弱胜强的例子,历史上的"空城计"也是比比皆是。仅汉末三国时期,短短一百年的历史,赵云文聘等人都在敌强我弱的时候使用过"空城计",与诸葛亮的情况非常类似。如果说以怀疑有伏兵小心谨慎即可的理由否定诸葛亮的"空城计",那么赵云文聘的"空城计"也应该一并被否定。

况且古代战争中的人数有一个很大的注水的空间,往往会进行几倍的夸张,动辄十万百万。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号称八十三万大军,根据周瑜的分析,最多也就二十几万而已。司马懿说是二十万,实际上可能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

三、魏延诸葛亮请兵,这个事情是存在的。还有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说诸葛亮率领大军从褒斜道进军,魏延自己率领一万军队从子午道偷袭长安,然后配合诸葛亮的后军割取关中以西的地区。但是这个计划被诸葛亮否决,这个都是存在的。

然而这与"空城计"的性质不同。魏延请求分兵进攻长安,是进攻的性质,是以这一万士兵进行一个豪赌。诸葛亮不是赌徒,他需要权衡失败的代价,所以屡次拒绝魏延的请求。

"空城计"则不然,诸葛亮屯兵阳平,魏延率领军队向东,从地图上来看,这很明显是撤军的路上。虽然在三伐的时候,诸葛亮攻取了武都、阴平两郡,但是这个时候蜀汉的主要军事基地还是在汉中平原,并未西移至武都郡,武都郡也未必有很强大的军事力量。魏延带队回到蜀汉大本营(在取得武都、阴平之后大本营从沔阳南移),诸葛亮羁留在阳平,被司马懿穿过武都逼近阳平。这种情况可能性较低,但也不能完全否定。

四、裴松之认为郭冲在司马骏面前说司马懿的失败之处,于理不合。这个也不尽客观。首先这是一个非常主观层面的推测;其次司马懿本人包括司马昭司马炎都对诸葛亮非常认可,或是不吝对诸葛亮的褒扬,或是派人学习诸葛亮的阵法。司马氏本身就很推崇诸葛亮,郭冲又何必回避呢?而且司马懿诸葛亮的对手,郭冲抬高诸葛亮的能力,不也在侧面抬高了司马懿的能力了吗?

如何看待"空城计"

"空城计"是标准的野史,《三国志》中并未记载。一般情况下野史的权威性当然赶不上正史,但是野史并非代表错误,正史也并非代表正确。有的时候正史的创作也会受到政治立场的掣肘。陈寿作为晋臣修著《三国志》,他肯定要将司马氏的一些失败的地方进行隐讳。比如司马懿在"卤城之战"的失败,《三国志》中就没有记载,来源于野史《汉晋春秋》。也就是说无论"空城计"是真是假,陈寿都有很大可能忽视这件事。

那么该如何看待"空城计"以及整个《郭冲五事》呢?小编认为这种孤证无论是存在还是杜撰,都有徘徊的余地。"空城计"的可能性确实是比较低,因为符合条件的情况只有四伐,而此时武都被蜀汉控制,司马懿既要突破武都郡,又要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难度是非常大的,但不能因此就断定它绝无可能。裴松之将"空城计"安排在一伐时期,而忽略了四伐,其余三点批驳也没有足够的力度,可以当做参考,但是不必奉为圭臬。

参考文献:《三国志》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