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明朝一商人,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4个月后大丰收,救了不少人

明朝一商人,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4个月后大丰收,救了不少人

来源:历史知识网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农业大国,历代人民都以农耕为生。但是因为封建时代农耕技术落后,农业基础薄弱,以及极端气候影响,哪怕农民勤勤恳恳劳作,仍然饥一段饱一顿,难以果腹。

为了使百姓填饱肚子,明朝一名叫做陈振龙的商人,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带回了一根藤,之后的成就堪比如今的袁老。

落榜失意,被迫从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科举中第,意气风发是古代所有读书人的梦想,陈振龙也是如此。于是他头悬梁、锥刺股地勤恳读书,也曾幻想过自己通过科举实现人生理想的场景。

但常常是事与愿违,陈振龙虽然从小用功读书,但是科举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在中秀才之后,就再也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无法科举做官的他也曾意志消沉。

陷入了人生迷茫期的陈振龙苦苦思索自己未来的时候,福建省漫长的海岸线给了他新的想法。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它的富足与繁荣深深地影响着周边各个小国,而明朝的各式物品,也成为了外国人民争相购买的商品。

陈振龙的许多同乡依靠海岸线,与周边国家做起了生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于是心动的陈振龙也加入了商人的大部队,开始进行对外贸易。陈振龙从商后到达的地方叫做吕宋,也就是现今的菲律宾。

吕宋地处马尼拉湾入口处的海峡,因岩石高峻、状如木杵而得名。而且当地盛产黄金、物产丰饶,这也使得当地贸易十分繁荣。在15、16世纪,中国东南沿海商户同吕宋交往相当频繁,并且开始有华侨留居吕宋。

跟随商人团队来到吕宋之后,陈振龙的目光被大片大片的朱薯种植地所吸引。在明朝时的中国还未有过如此的农作物。这种农作物和拳头一样大小,外表是薄薄的棕红色的皮,耐得住贫瘠的土地、经得起干旱,并且产量又很高、做法也很多,生熟皆可食。

心怀家乡,冒死运藤

当时的福建山多地少,土地贫瘠,这就导致我国常见的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产量严重不足,始终无法填饱福建人民的肚子。同时福建的自然灾害比较多,所以许多百姓只能饿着肚子,心中不断祈祷来年能获得一个好收成。

年年盼着好收成,年年都失望至极,福建的百姓们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希望与失望中过着艰难的日子。

陈振龙虽然已经弃文从商,无法再在仕途中大展拳脚,但是多年的学习使得他依然心怀自己的家乡,关心家乡的百姓疾苦。他想让家乡的百姓,人人都填饱肚子。

看到朱薯这样的农作物,陈正龙大喜过望。但是当时的吕宋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西班牙人将朱薯视为保护物种,不经允许不得外传。特别是当时的西班牙人明文规定:“中国人不能带走朱薯”。

如此一来普通的渠道显然已经走不通了,所以陈振龙决定铤而走险。他们从当地人口中得知,种植朱薯非常简单,只需要将朱薯的藤蔓插入土壤。于是陈振龙以个人的名义私下买入了许多朱薯藤,想要带回国内。

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将朱薯藤藏进随身行李当中,或者在船厢底与其他物品混杂在一起放置。可惜的是都在离开吕宋时,被检查的西班牙人搜刮而出。西班牙人得知了陈振龙的心思后,更加的警惕小心,并且勒令他们尽快离开吕宋。

漫步在海边,陈振龙陷入沉思。到底怎么样才能把朱薯藤带回中国?就在他苦思冥想之际,他突然看到了船板上垂下的吸水绳。长长的吸水绳又粗又黑,就像是朱薯的藤蔓。想到这里陈振龙灵光乍现,可不可以将藤蔓绞入吸水绳中?

这样既可以迷惑西班牙人,躲过检查又能保护藤蔓不受损害。于是他紧急召集众人,从吸水绳中抽出一股,将他用重金购买的朱薯藤编入吸水绳里。

一切准备就绪,陈振龙带着他的团队出发了。

西班牙人按照常规登船检查,他们仔仔细细地检查了船体的每一个角落。陈振龙满怀忐忑地看着船上随处可见的一捆一捆的吸水绳,任由西班牙人四处翻动。终于西班牙人不甘心地下了船,放行了陈振龙的船只。陈振龙命令船队准备,迅速扬帆起航,离开了吕宋。

经历了7天7夜艰难的海上航行,风吹雨打,陈振龙的船终于回到了福州。

得到推广,受到欢迎

在将朱薯藤运入福州之后。陈振龙及其子立刻上书福州巡抚,陈述种植朱薯的各项好处,并且他们开始在家舍旁边的空地上尝试种植。

跟随船只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朱薯藤,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反而在4个月之后得到了大丰收,它的产量还远远高于其他谷物。巡抚在了解了朱薯的产量之后,大力称赞陈家,开始在福州推广朱薯种植。

当时的福建人民正逢天灾,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朱薯的种植得到迅速推广。朱薯的物美价廉,加上做法的多种多样,农民开始遍地种植朱薯,成为了福建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农作物。依靠番薯,福建人民终于填饱了肚子。

陈振龙把朱薯引入中国,促进了我国农作物种类的丰富,改善了人民食谱,每当有地方出现灾情,当地百姓都会通过朱薯去抵抗饥饿和天灾,朱薯也成为了当地老百姓的救命口粮。

到清朝时期,朝廷开始以官方的名义在全国推广种植朱薯。

这样全国各地不分东西南北,都吃上了香甜的朱薯。朱薯的高产,从天灾当中拯救了许多中国百姓的性命。大家不用再担心吃不饱饭,饿肚子的情况。人民安居乐业,甚至在清朝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了足足3亿。

福建人为感激陈振龙将朱薯藤带到中国,在福州乌石山上为其建立了“先薯亭”来纪念。陈振龙也被史料公认为中国引种朱薯第一人。

结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最早了解的古诗词词。它告诉我们粮食生产的不易,教会我们珍惜粮食的优秀传统,但如今粮食仍旧存在问题。

粮食安全与每一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为了让所有人不受饥饿之苦,无数有识之士行走于田垄之间,埋首于麦浪之中,正是有这些前人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丰盛的餐桌。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人,也同样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践行光盘行动珍惜每一粒粮食。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