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五年(1855)七月初一,康慈皇贵太妃博尔济吉特氏病危。咸丰帝为了安慰皇贵太妃,同时也是为了表示孝心,于是晋封其为康慈皇太后。七天后,咸丰五年(1855)七月初十,康慈皇太后崩逝,年四十四。咸丰帝追尊其为“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在去世后,博尔济吉特氏终于等到了皇后的封号。
按照清制,除非是前任皇帝中宫皇后、或者嗣皇帝生母,可以被尊为皇太后(如果嗣皇帝生母在其子登基前去世,则嗣皇帝登基后,可以被追封为皇后,系前代皇帝谥号,祔前代皇帝在太庙中的侧位),其他妃嫔,基本上不可以被追尊、追谥为皇后。
整个清朝历史上,既非皇帝嫡妻、也非嗣皇帝生母的后宫嫔妃,身后得到皇后尊号的,只有两位,一位是顺治帝宠妃----皇贵妃董鄂氏,死后被追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另一位就是道光帝静妃、静贵妃、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生前被晋封皇太后,死后追封为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而非前代皇帝中宫皇后、也非在位皇帝生母,在生前就获得皇太后封号的,清代只有康慈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一人而已。
为何康慈皇太后既不是道光帝皇后,也不是嗣皇帝----咸丰帝生母,却能生前封太后,去世后追封道光皇后?这要从她与道光帝、咸丰帝的密切关系说起。
孝静成皇后,也即前文中的康慈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内藩科尔沁蒙古人,先祖在清初就归附清朝,编入正蓝旗。其父花良阿是刑部员外郎,普通的五品官,之后因为女儿成为皇太后、又追封皇后,才追赠三等承恩公。博尔济吉特氏于道光五年(1825年)十四岁时大选入宫,成为道光帝后宫一名普通低等妃子,初封静贵人。
在之后的八年,博尔济吉特氏连续为道光帝生下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皇六女(后晋封寿恩固伦公主)、皇六子奕䜣(后晋封和硕恭亲王)。在连续的生育中,博尔济吉特氏的封号也在不断晋升,从静贵人、到静嫔、静妃、静贵妃,一路扶摇直上。这表明他在道光帝面前的受宠程度之深,与雨露恩泽之厚。
道光二十年(1840年),道光帝第三任皇后钮钴禄氏崩逝,追谥孝全成皇后。这一年的道光帝已经是五十八岁的老人,加上孝全皇后,已经有了三任皇后了。他秉承当年祖父乾隆帝晚年“春秋已高,岂有复立中宫”的上谕,决定不再更立皇后。而孝全皇后去世后,后宫中位份最高的,就是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
所以,道光二十年(1840年)四月,道光帝下诏,晋封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为皇贵妃,以“副后”身份统摄六宫,成为道光帝后宫实际上的主掌人(当然,礼仪地位上博尔济吉特氏还是低于当时尚在世的嘉庆帝皇后,道光帝嫡母孝和皇后钮钴禄氏)。
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月,博尔济吉特氏册封皇贵妃之礼正式举行,道光帝亲临观礼。之后,道光帝将孝全皇后所生的皇四子奕詝也交给皇贵妃抚养。这一年,博尔济吉特氏二十九岁,奕詝十岁,皇六子奕䜣九岁。
博尔济吉特氏在接受抚育奕詝的责任后,对于这个非己所出的皇四子,确实是做到和亲生儿子奕䜣一样对待,一视同仁,细心呵护。两个十岁左右年纪的小兄弟,自此同起居、同读书、同成长,关系亲密无比,即使在日后道光帝选择皇储人选的时候,兄弟间也没有如同前代皇子们那样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是大致做到了兄友弟恭、谦逊有礼。
所以道光帝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最终决定按照祖制秘密立储,以皇四子奕詝为皇储时,也同时写下谕旨,著封皇六子奕䜣为亲王,一并藏于密匣中。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在圆明园病危。正月十四,道光帝急招皇四子奕詝,及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冲阿、何如霖、陈孚恩、季芝昌,内务府总管大臣文庆等到圆明园,出示随身所带的传位密旨,宣布奕詝为皇太子。当天中午,道光帝驾崩,年六十八。正月二十六,皇太子奕詝正式即位,颁诏天下,以明年(1851年)为咸丰元年,奕詝就是清文宗咸丰帝。
咸丰帝即位后,尊奉养母博尔济吉特氏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在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为博尔济吉特氏奉上皇贵太妃册宝。同时,按照道光帝遗诏中的指示,封六弟、养母皇贵太妃之子奕䜣为恭亲王,特许奕䜣亲王顶冠用红绒,亲王朝服用金黄色。
当年五月,皇贵太妃博尔济吉特氏四十寿辰,咸丰帝为养母隆重操办、亲自参加寿宴,行叩拜礼为其祝寿。尊崇之隆重,道光帝诸妃嫔中无可比拟。
博尔济吉特氏之子恭亲王奕䜣,也因为与咸丰帝自幼感情深厚,所以在咸丰帝登基后受到重用。咸丰三年(1853年),二十一岁的奕䜣开始参与政务,以皇子身份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处行走,这在清末之前,是极为罕见的。除了雍正时期的怡亲王允祥、嘉庆初年的成亲王永瑆,曾经进入过军机处外,恭亲王奕䜣是第三人。而且实际权力,要大大超过前面两位皇子。
对于这个异母弟,咸丰帝其实是当做同母兄弟对待,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异母兄弟。
咸丰五年(1855)初,康慈皇贵太妃有恙,逐渐病重,医药无效。六月,情况开始危急,病已入膏肓。咸丰帝与奕䜣兄弟两人心急如焚,衣带不解轮流侍候,并延请名医入宫给母亲诊治,不过都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看着博尔济吉特氏逐渐走向人生终点。
七月初一,咸丰帝照常前来探视养母,奕䜣当时也服侍在前。当时兄弟二人探视过后,心情悲切地往外走。咸丰帝询问六弟,母亲还有何愿望未了。奕䜣涕泪横流,跪倒说:“其他的都没有,只是希望能够得到皇太后的封号,也算与皇上十五年母子情分,善始善终。”
咸丰帝听见这话也不禁流泪,觉得确实应当晋封养母为皇太后,以报答“冲龄即蒙康慈皇贵太妃抚育深恩”,六弟的话有道理。当时咸丰帝自己也在悲切之中,来不及详细口述谕旨,只是“哦、哦”两声,叹息后与奕䜣分别,准备回宫后,整理情绪,然后正式下旨,晋封养母为太后,以宽慰其心。
而奕䜣却会错了意,以为皇帝兄长已经当面表示同意晋封母亲为皇太后,于是与咸丰帝分别后,立即赶到军机处及内阁,宣布皇帝“口谕”,晋封康慈皇贵太妃为皇太后,并拟好旨意,马上呈递到养心殿咸丰帝处,请求安排册封礼。
咸丰帝还没有回过神呢,莫名奇妙地接到了军机处与内阁的草拟谕旨,内容居然是晋封养母为皇太后。而且内阁诸臣奏报说是恭亲王以皇上口谕形式,令他们照此拟旨,交付皇帝批准。
咸丰帝心里大怒,对于六弟的“矫诏”之行为极度不满。即便是晋封养母为皇太后,那也要自己这个皇帝养子亲自颁诏、晓谕军机处、内阁,才显得隆重和合理合法。结果让奕䜣这么越俎代庖一弄,事情草率仓促、自己同意不是,不同意也不是,简直尴尬极了。
按照咸丰帝的本意,那是要立马要治奕䜣“矫诏、大不敬”之罪的。但是养母危在旦夕,即将不久于人世,如果这个时候兄弟失和,恐怕会让她因此痛心疾首,搞不好提前仙逝都有可能。
所以,考虑到对于康慈皇贵太妃的孝道,和向诸臣工显示与奕䜣的兄弟情义,咸丰帝压下了满腔怒火,咬牙放过了奕䜣的“矫诏”鲁莽之举,捏着鼻子承认奕䜣的所做作为“确实”是自己口谕指示,在咸丰五年(1855)七月初一批准内阁所拟旨意,晋封康慈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了却了养母最后的心愿。
七月初十,已经晋封皇太后的博尔济吉特氏在心满意足中崩逝。咸丰帝在养母去世后,悲切下诏怀念养母“抚育朕躬十五载,恩恤优加”,并在康慈皇太后葬礼中“哀恸号哭、翦发成服、亲奉安梓宫于慈宁宫”,完全履行了孝子的职责。
就这样,博尔济吉特氏在养子的尊崇下,成为有清一代,唯一一个既不是前代皇帝中宫皇后、也不是嗣皇帝生母身份,而被尊奉为皇太后的后宫嫔妃。这也是她的养子清文宗咸丰帝给予其的最高荣耀。
但是,对于六弟奕䜣的“假传圣旨、持宠妄行”的举动,咸丰帝却一直没有忘记。咸丰五年(1855)七月二十一,就在康慈皇太后葬礼结束、梓宫暂时移至到绮春园迎晖殿暂安的时候,咸丰帝下诏,免去恭亲王奕䜣的军机大臣、宗人府令、正黄旗满洲都统等职,让他退回上书房继续读书,“修养身性、安居守孝”。
其实,这就是咸丰帝对于奕䜣鲁莽行事、矫诏妄行的暗中惩罚。自此后,虽然咸丰帝没有进一步采取措施处罚奕䜣,但是对他的态度趋向冷淡。终咸丰帝在位期间,对待六弟奕䜣的态度与其他异母兄弟没有差别,再不复之前亲密无间的感情。
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咸丰帝追谥养母谥号为“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没有加系道光帝谥号“成”,神主也不祔太庙中道光帝宗庙位置。这也是为了区别康慈皇太后生前并没有皇后的身份,只是因为养子是皇帝,所以在临终前晋封太后,死后追封皇后的实情。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避暑山庄去世,独子同治帝继位。其皇后钮钴禄氏(慈安太后)和同治帝生母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为了夺回被顾命八大臣把持的权力,联合赋闲已久的恭亲王奕䜣,发动“祺祥政变”,清除顾命大臣,开始垂帘听政。而奕䜣则出任议政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两宫皇太后的重要政治同盟。
为了表示对于恭亲王的感激和示好,同治元年(1862年),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下诏,为其生母“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加谥号“懿昭端惠”,加系道光帝谥号“成”,称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抚圣成皇后”,九月初二,将孝静成皇后神主升祔太庙,置于清宣宗道光帝宗庙之侧。
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帝即位后,垂帘的两宫太后再次以光绪帝名义为孝静成皇后加谥“庄仁”;宣统元年(1909年),宣统帝继位,垂帘的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又以宣统帝名义给孝静成皇后加谥“和慎”。至此,博尔济吉特氏身后的谥号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在仪制上与清朝其他历代皇后完全一致。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