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努尔哈赤
(公元1559年~公元1626年)
在位时间:公元1592年~公元1643年
曾用年号:天命
谥号:无
庙号:太祖
安葬地:不详
公元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左卫女真贵族塔克世家中。
公元1584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明军所杀,努尔哈赤继位建州左卫都指挥使。
公元1584年,努尔哈赤开始统一建州女真的大业。
公元1593年,努尔哈赤逐渐统一海西女真各部。直到公元1619年,所有女真部落被努尔哈赤统一。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宣读“七大恨”,誓师伐明。并在萨尔浒击败明军。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发动辽沈之战。
公元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兵败,随后病死。
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我国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曾被成为肃慎、挹娄、勿吉。到了五代以后,才被称为女真。女真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中唯一两度进入中原进行统治的民族,第一次是在公元1127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的金政权,灭了辽和北宋,在中原地区曾领风骚百余年,然后被南宋和蒙古联合灭亡。第二次则是公元1644年进入中原的清朝,其创建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女真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先自元朝被封为万户开始,便世代为官。到明朝年间,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儿被明成祖封为建州卫指挥使,并率部落南迁到图们江下游(今朝鲜会宁)定居。女真部落间互相征伐兼并的事情延续不断,到努尔哈赤出生的时候,女真各部之间仍进行着激烈的争斗,努尔哈赤便获得了建功立业的良好时机。
努尔哈赤10岁的时候,母亲喜塔纳刺氏病逝,继母纳刺氏刻薄阴毒。因此,努尔哈赤在15岁那年带着10岁的弟弟舒尔哈齐愤然离家出走,投奔了外祖父王杲。
王杲是个汉化较深的女真人,在他的影响下,努尔哈赤也结识了不少汉人,并学会了汉语和汉字。努尔哈赤当时最喜欢看的两本书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到精彩处,努尔哈赤常常是情不自禁地拍手称赞,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溢于言表。
王果是建州女真部落中著名的首领之一,凭借着自己雄厚的实力,逐渐与明王朝作对。公元1574年,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李成梁率兵消灭王呆,王杲及其家属被杀,机智的努尔哈赤当即跪在李成梁">李成梁的面前痛哭流涕,因而被李成梁">李成梁收为随从和侍卫。此后,自幼便练习骑射的努尔哈赤因在战斗中奋勇冲杀,屡建战功而深受李成梁">李成梁的赏识和器重,待努尔哈赤也形同父子。
三年后,对外祖父被李成梁">李成梁所杀而怀恨在心的努尔哈赤借口回家成亲,离开了李成梁">李成梁,并在结婚后另立门户,永远离开了那个令他伤心的家。此后的六年时间里,努尔哈赤游历于辽东地区,生活阅历和军事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到了25岁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在一次明军讨伐女真部落的时候意外被杀。噩耗传来,努尔哈赤悲痛欲绝,愤然责问明朝驻边官吏,为何杀死他一向忠于朝廷的祖父和父亲。那官吏自知理亏,一再抚慰努尔哈赤,并让他袭任祖父之职,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强忍心头怒火,接受了明朝的抚慰,从此与明朝结下深仇大恨。
此后,努尔哈赤以13副遗甲起兵,除掉了仇人女真图伦部的尼堪外兰">尼堪外兰,接着乘胜平定了哲陈部、完颜部。在随后的两午时间里,努尔哈赤相继打败了建州女真界凡、萨尔浒、董嘉、巴尔达四城联军和漠河、章嘉、巴尔达、萨尔浒、界凡五城联军,并攻破了安图瓜尔佳、克贝欢和托漠河城。之后,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到公元1593年,努尔哈赤完成了建州女真的统一。期间,努尔哈赤于公元1587年在烟筒山下建赫图阿拉城称王。将建州女真收归麾下后,努尔哈赤的目标又盯上了海西女真。海西女真主要的叶赫、哈达、辉发和扈伦回等部的首领,对努尔哈赤的强大非常恐惧。其中的叶赫部自恃拥有强大的实力,企图将努尔哈赤的扩张消灭在萌芽状态,顺便自己也征服建州,称雄女真,于是率先与努尔哈赤开战,先后纠集了海西女真、长白山女真和蒙古族等九部共三万人马向建州进攻,结果被努尔哈赤率军击溃,叶赫部的贝勒布斋也在战斗中被杀。此战过后,努尔哈赤实力大增,征服海西的雄心日益高涨。这时,海西女真中的哈达部和叶赫部发生冲突,哈达部首领便以自己的三个儿子为人质,请求努尔哈赤出兵援助。天赐良机,努尔哈赤求之不得,立即派两千兵马前去救援。没想到,哈达部的首领孟格布禄在叶赫部的威逼利诱下,竟然想反戈一击,努尔哈赤勃然大怒,亲率大军攻陷哈达城,生擒哈达首领孟格布禄。此战受到与哈达关系密切的明王朝的重视,于是命令努尔哈赤恢复哈达部。努尔哈赤深知自己的实力还无法与强大的明朝抗衡,于是恢复了哈达部,但是到了公元1601年,还是将其灭亡。
随后,努尔哈赤于公元1607年派人化装成商人潜入辉发城,里应外合,一举攻灭辉发。公元1611年,努尔哈赤攻灭扈伦回部。并于公元1619年剿灭叶赫部,从而将海西女真收归自己麾下。在此期间,努尔哈赤还使用征伐与招抚两种手段,将东海女真各部统一。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建立后金。随后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发展后金的社会生产上。
努尔哈赤首先发展的是农业,将游牧的女真各部组织起来,进行屯田,并扩大衣耕范围,使建州大片荒芜之地得到开垦。他还非常注重发展手工业,建立了能够炼铁、采矿并制作精良兵器的作坊。在此基础上,努尔哈赤与汉族地区积极展开贸易,以弥补建州经济上的欠缺。
努尔哈赤对女真政权作的重要贡献便是建立八旗制度和创制满文。八旗制度的雏形是女真部落的狩猎组织,后来成为女真贵族发动掠夺战争的工具,但一直都是临时性的组织。努尔哈赤把它改造为常设的社会组织形式,公元1601年,他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后来随着兵力的不断增加,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色旗,从而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一种军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实行,提高了女真的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发展。创制和颁行满文,是满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满文主要是参照蒙文,结合女真语言拼读成句,从而完成了满文的创制。这加强了满族内部和满汉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封建化。
后来努尔哈赤与明军作战,占领了辽河流域。努尔哈赤便将都城于公元1625年迁到沈阳,以便巩固对辽河流域的统治,并推行了“计丁授田”和“按丁编庄”制度,将辽河流域荒废的土地分给后金士兵,并将所有被俘获的汉人奴隶编人田庄,使庄田变为官田。这标志着后金初步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努尔哈赤还与蒙古各部互相交好,对蒙古各部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为日后统一蒙古诸部奠定了基础。
努尔哈赤与明朝之间的战争是从公元1618年开始的,这一年的春天,努尔哈赤在精心准备后,率领众军民,祭祖告天,宣读了“七大恨”誓词,宣布伐明。这“七大恨”是“一恨是无端杀我父祖;二恨是撕毁盟约,出兵助叶赫;三恨是明军连年入境掠夺,并扣使臣11人,逼我杀10人换取;四恨是将原许配于我的叶赫之女改嫁给蒙古;五恨是发兵驱逐我部所统的三地民众,不让三地民众种田收割;六恨是我奉天征讨叶赫时,明偏信叶赫之言,遣使对我辱骂;七恨是明逼我把所俘虏的哈达人退还,结果被叶赫所掠取。”这“七大恨”之第一恨,只能算是努尔哈赤个人的恩怨,其他六恨尽是些芝麻大小的事情,努尔哈赤只不过是为了伐明而选择一个很好的借口罢了。宣布完誓词后,努尔哈赤又申明军纪,然后率大军南下攻明。
努尔哈赤的目标首先便是明朝的军事要塞和互市的重要场所,位于临浑河边的抚顺城。努尔哈赤智取抚顺,又将前来援救的明军全歼,缴获了大量武器辎重,随后又智取清河城。杀死守将和军民万余人。明朝当朝皇帝,昏庸不堪的朱翊钧坐立不安,派明军10万人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城。明军各路大都行动迟缓,只有明将杜松一路按时赶到了萨尔浒。
在敌我军事力量悬殊的形势下,努尔哈赤决定发挥后金军队运动作战能力强的优势,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消灭的战略手段,设计包围并全歼了萨尔浒的明军,明军主将杜松也力战而死。随后又策马北上,歼灭消极防守的北路明军,仅有主将马林及等少数人逃脱。之后,努尔哈赤听说另外两支明军同时从东、南两个方向逼近赫图阿拉,为避免与两支明军同时交战,努尔哈赤又心生一计,将缴获的杜松令箭让明军降卒去催促东路军前来作战。然后将东路军诱进埋伏圈,一举全歼,其主将刘铤也力竭身亡。得知另外三路大军被歼灭的消息,胆小怯弱的南路军统帅李如柏带着士兵落荒而逃。
萨尔浒战役堪称军事史上的又一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尤其可贵的是采用了运动战术,在运动中集中兵力消灭敌人的军事策略,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萨尔浒之战后,后金与明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努尔哈赤开始由防御转入进攻。随后,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队于公元1621早春打赢了辽沈之战,取得了整个辽东地区,后来几经征战又夺取了辽西地区。从此,将进攻的矛头对准了山海关。
明朝在屡次大败后,明崇祯帝任用了名将袁崇焕,参与对后金的防守。袁崇焕走马上任后,向当时的主帅刊、承宗提出了守山海关必须先守宁远的建议,并重建了宁远城,以及锦州、松山、杏山、右屯等城池,分别派兵防守,这样一条以宁远和锦州为中心的防线建成了。
后来,明朝内部党争又起,孙承宗被魏忠贤的同党高第取代。高第上任后,就下令撤走了锦州等地的守军全部退回关内,只有袁崇焕坚持留在宁远。努尔哈赤在完成迁都事宜后,得知明军撤换主帅全线后撤的消息后,决定立即出兵。公元1626年初,还没有过完新年的努尔哈赤就亲率10余万大军向辽西杀来。后金军队长驱直入,直攻到宁远城下。被连续的胜利冲昏头脑的努尔哈赤认为此战必胜,于是采取了先招降后用兵的战术,结果袁崇焕拒绝了后金的招降,与不到3万的士兵坚守宁远城。努尔哈赤征战多年,第一次败仗就是败在袁崇焕的手下,他以10余万兵力攻打宁远城,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结果是后金士兵死伤无数,努尔哈赤自己也受了伤,但宁远城在袁崇焕的坚守下,依然固若金汤,巍然屹立。
在寒风中,努尔哈赤眺望着暮色中的宁远城,长叹一口气,率领残兵撤回了沈阳。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