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在位时因循守旧,绝少建树,重臣曹振镛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哲学。大臣所上奏章也“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一次,道光帝见军机大臣曹振镛裤子膝盖处有补缀痕迹,便问:“你的套裤也打掌?”曹振镛回答:“裤子易做,但花钱多,所以也打补丁。”道光又问:“你裤子打掌要多少钱?”曹说:“要三钱。”道光说:“你们在宫外做东西便宜,我在宫内还要五两。”
话说,1843年的时候,清朝国库丢失了九百万两白银,道光帝听到之后,非常惶恐,立刻就命令刑部的官员前去调查。这一查不得了,国库账面上的数字竟与实际库存相差九百多万两。原本,道光皇帝以为国库中,还有几千万两白银,但是,经过这次一查,一切都化为了泡影。道光二十三年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的他,接近古稀之年。由于多年操心政务,道光皇帝老的非常快。国库丢失白银,让他寝食难安,可谓疲惫之极,可能他也知道清王朝已到了穷途末路之时。虽然,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各地也恢复了平静,但目光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片狼藉。
此时,清朝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财政,严峻的经济环境如同寒冬,根本不给清廷喘息的机会。耗时两年的鸦片战争,花掉了清政府三千万两白银,再加上,后来巨额的战争赔款,让清廷的财政雪上加霜,真是祸不单行。并且,在鸦片战争之后,黄河又连续几年出现了决口,清朝为了堵决口,赈济灾民,又花掉了两千多万两白银。简而言之,在这三年内,清政府在战争、水患及赔款等方面的支出,达到了近七千万两白银。然而,清朝当时一年的总财政收入才有四千多万两。
道光皇帝向来节俭,他看到国库的银子像流水一样消逝,不免心疼。面对清朝国库仅剩的一千万两白银,这是清朝建国以来的最低值,所以,不管怎样这个钱都不能动。如果再用,道光皇帝恐怕就要崩溃了。毕竟,像清朝这样庞大的国家,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留下点备用金。但是,让道光皇帝想不到的是,清朝的国库居然是空的,连所谓的一千万两白银都没有。不知在这个真相昭告天下的时候,身为一国之君的道光皇帝,又会怎么样面对呢?
道光二十三年,银库库兵张诚保的侄子捐了一个官,名为捐官,实际上,就是买官。这笔钱交到了户部后,由张诚保来过秤收钱。但是,他当时却没有将钱收入国库,只是开了一个收据。因为,这件事情瞒上不瞒下,牵扯到一些人事关系和利益分配,一来二去就被人捅了出去。于是,这个事情越查越大,最后揭开了银库背后巨大的黑幕。众所周知,道光皇帝非常的节俭。曾经有大臣来北京述职,刚好赶上饭点,他都舍不得请大臣一顿饭,这次国库丢失了九百多万两白银,不知如此节俭的道光皇帝,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三月,道光皇帝曾痛斥群臣说:
“竟亏空银至九百二十五万二千余两之多,实属从来未有之事,览奏曷胜忿恨。以国家正项钱粮,胆敢通同作弊,任意攫取,似此丧心昧良,行同偝国盗贼······历次管库及历次派出查库王大臣,皆系亲信大员,亦复相率因循,毫无觉察,并无一人能发其奸,甚负委任,不知诸王大臣有愧于心否!朕自咎无知人之明!”
后来,道光就命刑部,步军都统衙门等,马上展开调查,而且,要一查到底。随着案件的进展,大量库兵被捕入狱,更有许多官员被停职调查,刑部的官员为了破案更是不分昼夜。经过初步的调查,刑部官员得出了统一的意见,即:九百多万两白银并非为一人所偷窃,更不是短期作案,案犯基本上都是银库的库兵。
那么,这么多白银,究竟被储存到了哪里?又是怎么被偷出去的呢?
那个时候,北京一共有十个大库,有装钱的、装布匹的,还有装粮食的,其中,用来装钱的就有三个大库。
第一个大库是位于紫禁城的内库,这个大库存有白银一百二十万两,主要用来存放皇帝的“过河钱”,即:皇室被迫流亡时,使用的银两,但目前还没使用过。因为,库里存放的都是五十两一个的大银锭,不太容易被盗,所以,在封上封条之后,就不会再有官员查库了。
第二个大库是位于内务府的银库,名为银库,但是,却并不储藏银两,而是存放一些珠宝玉器,这个库房不大,所以,管理也较为便利。
第三个大库是位于户部的银库,也就是国库。这个库里存放着大量的银子,因为,每日都有收支,所以,需要库兵频繁的搬进搬出。
为了确保国家的资金安全,清朝制定了极为繁杂的大库管理制度。
这其中,只设一位管库大臣,通常由户部侍郎来兼管,下边在设郎中等职位,再下则设库书数人。但是,这些人却并没有进入银库的权限,库兵则是个例外。根据规定,库兵在进入银库之前,必须要脱掉衣裤一丝不挂,就算是寒冬也是如此。
他们在进库之后,需要穿上库内的衣裳,干完活儿需要出库时,则再次脱光衣服。银库门前往往会放置一个板凳,每当库兵赤裸着跨过板凳时,都需要两手上前一拍,并大喊“出来”,然后,这些库兵就可以穿上自己的衣服,回家吃饭了。
跨板凳、拍手、喊叫,都是为了证明库兵的体内,腋下及嘴里没有塞银子。如此看来,清朝的银库监管十分严格,这些库兵好像也没有机会盗窃。但是,受利益驱使的库兵们,就算是花再多的心思,也会想办法弄一点的。
据说,库兵们主要有两个盗窃银两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以谷道藏银”,这些库兵会通过肛门将银子塞入体内,在塞入的时候,还会用猪脂肪包裹银子,同时,还要使用一些松骨药。一般一次能塞八十两左右,库兵需忍受三十分钟。
不过,这招也有局限性:首先,年龄太大的人,往往难以夹带;再个,只适用于夏天,冬天不可行。
第二个方法是用茶壶带银子。壶中往往有水,库兵们会将银子放置在茶壶之中。即使出库的时候需要打开茶壶倒置也不要紧,因为,银子早已经冻在了茶壶之中,根本倒不出来。但是,这种方法只适合于滴水成冰的三九冬天,夏天可不行。
最终,国库中的银子,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不知不觉中积少成多,最后,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刑部虽然已经查出了缘由,可是,问题又出现了,如果,这件事情不是一日所为,又不是一人偷窃,为什么直到今天才被发现呢?
此时,距离上次彻底清查银库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在嘉庆五年之后,虽然,每年都会清查国库,但是,官员们都是例行公事,随便看看,翻翻账目就结束了。如果说,这些官员对于库兵们的偷盗行为没有察觉,那么,谁也不会相信的。
在事情败露之后,许多库兵都逃跑了。但震怒的道光皇帝,一定要把这些人缉拿归案。他马上下诏,命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务必将库兵抓捕归案。最终,大多数库兵都被控制,还有一些被拘捕了。然而,此案涉及人数之多,取证有十分困难,如何处置这些人成了一个大问题。
而且,这个长达几十年的群体作案,负责的官员也是难辞其咎。如果,他们当初可以负责一点,今天怎么可能会发生如此惊人的事呢?
看到如此复杂的案件,道光皇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最终,在大臣们的开导下,道光皇帝算是平静了下来,但是,他依旧生气地说道:“本应立置重典,以肃法纪,惟事阅多年,官非一任,即书吏丁役等亦人数众多”。
目前看来,想要查出此案的真相,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除了一些证据确凿的库兵被处以死刑之外,清廷并没有继续追究那些官员的责任。其实,此举也并不是对官员格外开恩,而是道光考虑到眼下国家急需银两,所以,就想让那些涉事的官员分责赔付银库的损失。
四月初七,道光皇帝决定追究,在嘉庆五年之后负责银库管理人员的责任。
这个责令就是:根据这些官员的任期长短分摊赔偿责任。其中,银库库管及查库御史需要每月赔付1200两白银;管库官员每月赔付500两;查库大臣查库一次赔付6000两。而对于已故的大臣,赔偿标准则进行减半处理,由其子孙代为赔偿。
推荐阅读:为什么说辽国如果亡了,北宋也会保不住?不久之后,道光皇帝又制定了一份更加具体的缴纳赔款时间表。这一时期,虽然,有一些官员表示拒绝赔偿,但是,道光却回应道:如果拒绝缴纳赔款,这些官员将被关进监狱,不赔款就不放人;并且,如果超过了缴纳期限,则将进一步追究其责任。
那么,道光皇帝追缴的结果怎么样呢?因为,涉及的款项数额过于巨大,而此时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也比较低下,所以,追缴的结果并不理想。在实际追讨的过程中,一些官员或子孙没有能力偿还,即使“监追”也没有办法,因此,道光皇帝只好再次调整赔付标准。
例如:延长赔付年限或降低赔付标准等;同时,他还免除了一些特殊官员的赔付责任,例如:官员故去而子孙未成年的情况,就无需再赔偿。可以说,银库偷窃一案,使道光帝颇受打击,毕竟,丢失的是九百多万两白银。但是,更让他难受的是,如此重大的偷窃案,居然最后什么都查不出来。
尤其是库兵中的一些人,即使常年作案,却依旧逍遥法外。道光帝生气的斥责道:“奉旨饬拿,乃经年累月,置若罔闻,迄未就获。该衙门等所司何事,玩泄已极!仍著步军统领、顺天府五城各衙门一体严拿务获,归案究办,毋许再有延宕!”不管皇帝多么震怒,那些外逃的库兵,都是毫无音信了。
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道光皇帝统治清朝的二十多年,虽然,他励精图治,但是,却鲜有功绩;他多番努力,却依旧难以力挽狂澜。从鸦片战争重创清朝,银库偷窃案架空国家的财政,接二连三的波折,使得原本摇摇欲坠的清朝政权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已经年过六旬的道光皇帝,精力也有限。所以,此时的他,充满了更多的无奈与心酸,他开始逃避现实,万念俱灰,只能无奈地接受清朝衰败的事实。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