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嘉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荣誉称号:西楚霸王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项羽,名籍,字羽
出生:公元前232年
逝世:公元前202年
祖籍:下相(今江苏宿迁)
出生地:下相(今江苏宿迁)
逝世地:乌江(今安徽和县)
主要身份:政治家、军事家
主要功过:参与推翻暴秦的统治,在楚汉战争中败给刘邦
主要著作:无
[人物生平]
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项家世代为楚将,祖父项燕为战国末年楚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项羽的叔父项梁在秦朝时杀了人,与项羽躲避吴中,暗中以兵法组织和训练宾客子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看到耀武扬威的秦始皇后说:“彼可取而代也!”公元前209年,项梁和项羽杀了会稽郡守殷通后起兵反秦。公元前208年,陈胜死后,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以为抗秦旗帜。公元前207年,项羽杀了延误战机的另一个义军将领宋义,被楚怀王任为“上将军”。随后,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大破秦军,秦军统帅章邯降楚。但项羽将降楚的20万秦卒全部坑杀,尽失秦人心。公元前206年,项羽不听范增的建议,放走了前来赴“鸿门宴”的刘邦。不久,项羽驱兵进入咸阳,放火焚烧秦宫,并掠去全部财物妇女。此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诸侯王。公元前205年,项羽将楚王立为“义帝”,迁都于长沙,于途中杀之。项羽性爱猜忌,不纳忠言,最终连范增也离开了他。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然后罢兵东归。刘邦却趁机进攻楚军,最终将项羽和楚军围在了垓下。汉军为了瓦解楚军的士气,命军中楚卒唱起楚歌,项羽最终全军覆没。逃到乌江边上的项羽拒绝了请他渡河的船夫,自刎而死,年仅30岁。
[影响力评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这首诗,可以说是项羽品格的最好写照。在以崇尚“大丈夫能屈能伸”和“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主流的中国文化中,项羽是一个异类。但是,项羽的精神为中国文化中保留了一丝耿介、一丝直白、一丝猛志、一丝义无反顾。项羽是一个悲剧,垓下的自刎可能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一幕。正是因为他的悲剧色彩,人们记住了项羽并且永远怀念他。项羽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拥有巨大影响,还因为他已经是一个传奇人物。在中国的文艺舞台上,霸王永远是威风凛凛的人物。他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也比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更让人感叹欷歔。霸王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失败了的英雄的代表,我们可以在霸王身上看到陈胜的影子,看到黄巢的影子,看到李自成的影子。项羽体现的是反抗的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后来的勇士们揭竿而起,反抗暴政。项羽虽然兵败身死,但他的精神是不死的。
项羽自幼就胸有大志。有一次秦始皇巡幸会稽,项羽于人群中看到耀武扬威的秦始皇,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也!”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和叔父项梁亦乘势响应。他们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加入起义的滚滚洪流之中。项羽第一次独立领兵作战,就大获全胜,攻克襄城。但项羽残忍的本性当时亦暴露出来,在襄城破城后,项羽大肆屠城。项羽的残暴是他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项梁在定陶战死后,项羽就成为这支义军的首领。此时,赵王歇在巨鹿被围,请求楚怀王支援,项羽主动请缨,北上救赵。由于上将军宋义避战自保,项羽义愤之下斩宋义首级,号令三军。楚怀王无奈,遂任命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成为楚军的最高统帅。
使项羽名垂青史的是“巨鹿之战”。项羽率大军抵达漳水南岸,与秦军隔水对峙。当时救赵的义军有几十万人,但都畏惧秦军,不敢进攻。项羽的勇猛与果敢此时体现出来,他首先命英布率兵两万渡河,切断了章邯和秦将涉间、王离之间的联系。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漳水,渡河后凿沉渡船,砸毁炊具,每个士兵仅带三日的粮食,表示了决不后退的决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现在如果想形容一个人下定决心干一件事情,并且不给自己留后路,我们找不出另一个词语比“破釜沉舟”更能表达这一情境。其实漳水岸边的“破釜沉舟”和项羽后来的“自刎乌江”表现虽异,性格实同。只不过一次是胜利前的盟誓,一次是失败后的谢志。项羽的战术,其实是孙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彩应用。楚军在项羽的激励下,以一当十,九战九胜,大败秦军。秦将章邯见大势已去,遂率残部投降。此时,项羽残暴的性格又一次展现出来,他残酷地坑杀了秦军降卒20万,令关中人民无不胆寒切齿。楚汉战争中,关中人民竭力抗楚,项羽为自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也埋下失败的种子。后来在项羽被汉军追杀陷入绝境时,一名农夫将他引入沼泽之中,当地人民对项羽的仇恨程度由此可见。残忍的项羽甚至连投降的秦王子婴也不放过,将他杀死,还放火烧毁了秦朝经营了几十年的华丽宫室。唐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项羽其实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可以在坑杀20万降卒时心如铁石,但在面对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敌人刘邦时却不能痛下杀手。刘邦不愧是一个最能识人的人,他对项羽的心理了如指掌,否则他不敢冒险进入楚营。项羽的一时之仁断送了自己的胜利,也让他的谋士范增对他失去了信心,负气出走。“鸿门宴”的故事代代流传,永远让人们深思。鸿门宴后,项羽大封诸侯,但对平定天下并没有通盘的谋划。项羽刚一回到江东,没有被封王的田荣就起兵造反了。趁项羽北征齐地后方空虚的时机,刘邦迅速攻占了楚都彭城。但项羽的军事指挥能力毕竟不是刘邦能够比拟的,他迅速回兵彭城,刘邦的部队一败涂地,连他的父亲和妻子吕雉都成了项羽的俘虏。彭城之战是楚汉战争中第一次重大战役,这次战役又一次展示了项羽过人的军事才能。
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项羽是胜多败少,而刘邦则胜少败多,但最终刘邦取得了胜利。刘邦的胜利是战略的胜利,而项羽的失败是战略的失败。刘邦任用萧何这样的后勤大师,而项羽却没有自己巩固的战略后方。项羽的失败还是他用人的失败造成的,为刘邦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和陈平原来都是楚营中人。项羽猜忌自己的谋士范增,失去了最有力的一只臂膀。而刘邦麾下则拥有韩信、萧何、张良、陈平,文臣武将,人才济济。通过这样的对比,双方的利钝高下立见。彭城之战以后,刘邦成功地策反了项羽的得力干将英布,使项羽的实力大大降低。公元前203年,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此时,双方的实力对比与鸿门宴时正好相反,刘邦拥兵40多万,而项羽却只剩残军10万。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围于垓下,汉军利用投降的楚兵唱起楚歌,楚军军心涣散,纷纷降汉。项羽用他的失败铸成了一个苦涩的成语——“四面楚歌”。项羽率800骑突围而出,渡过淮河时,就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逃到乌江边时,仅剩28骑。乌江亭长驾一叶扁舟迎接项羽渡江,但项羽回想自己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如今他们都已经捐躯疆场,自己怎能独活?于是,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岸边。
从军事的角度讲,项羽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项羽虽然勇冠三军,但战争毕竟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自然无法抗衡一个团结的集体。项羽膂力过人却心胸不宽,他猜忌自己的部将,最后众叛亲离。项羽大开杀戒,失掉了人心,更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项羽没有看到百姓的力量,以为只要有武力就可以平定天下。他每陷一城,即大肆屠杀降卒与平民,百姓自然不愿看到项羽获胜。在任何时候,人心的向背都是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原因。在这一点上,刘邦确实代表了人道和进步。从道义上说,他应当获得胜利。但是刘邦却是一个不受人爱戴的人,他工于心计,不择手段,一身的流氓习气。他在战败逃命的时候,怕受拖累,甚至要把自己的儿女推下车去。当项羽威胁要烹他的父亲的时候,他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瓮,则幸分我一杯羹。”一副无赖嘴脸。项羽则正好与之相反,他直来直去,喜怒形于色,也不会以工巧取胜。但战争就是一项“兵不厌诈”的事业,以项羽的性格,如何不败?但人们还是喜欢正直、朴实的人,这是项羽一直被人们所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项羽在推翻暴秦统治的战争中的功绩首屈一指。秦军的主力是在巨鹿战中被击溃的,消除了章邯这个屠杀农民军的刽子手和暴秦鹰犬的威胁,刘邦才能较为轻松地攻破咸阳。司马迁评价项羽说:
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既肯定了项羽亡秦的功劳,也批评了他放逐义帝自立、“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等罪责与失策,这是很公允的。
作为一个传奇人物,项羽是中国舞台上不落的明星。力大无比、武功盖世的项羽,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英雄落难,又是最具悲剧色彩的文艺题材。而英雄美人则更是最能吸起观众的共鸣。难怪诸如《霸王别姬》之类的戏剧常演不衰呢!项羽的做人原则是不同于中国的主流文化的。中国人激赏的是能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和卧薪尝胆的勾践之流的人物,认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的行为是匹夫之勇,不足为训的。中国人表面上服膺儒学,但内心实际上采用的是“申韩之术”。项羽的存在,为中国文化保留了一种异质的东西,使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中还有一分血性,而不仅仅是功利和算计。
公元220年,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荆州重镇江陵守将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关羽退至麦城,率十余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会有疑问,为什么关羽可以投降曹操,宁死不降东吴呢?老金翻遍史书文献,从以下八个角度详细分析...
虽然当时的蜀汉已经颓败,后主刘禅宠幸宦官,可是此时的蜀汉还有姜维等一干能臣,虽然丢了汉中,可凭借剑阁天险也差点让伐蜀计划泡汤,幸得邓艾的“偷渡阴平”让司马昭能够成功灭蜀。蜀汉灭亡之后,魏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按照邓艾当时的计划设想,灭亡蜀汉之后就可趁机沿着巫县沿江东下,凭借当时西晋的国力绝对可以灭...
《三国演义》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没读过小说,没看过相关的影视戏剧作品,但在民间不知道三国人物的,恐怕也是少之又少,而且由于关羽和诸葛亮这些正面主角的影响,以及始终以对抗反面主角曹操为己任的品行,使得刘备也成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仁义之主,但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刘备建立的基业,是靠取西川为基础建立起来...
太和六年,封为燕王。魏明帝病危,欲以大将军辅政,不果。其子常道乡公曹奂,是魏国末代皇帝,史称魏元帝。晋朝建立后,降封燕公。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人物生平封爵变迁曹宇,曹操与环夫人所生,曹冲、曹据之同胞兄弟,魏元帝曹奂之父,娶张鲁之女。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封都乡侯。二十二年(公元21...
在世间有很多都是因苟富贵这个誓言而一起努力,勿相忘为誓言的最终目标。但是,当有一天真的富贵的时候,真正能够记得起最初誓言的又有几人?真正能够履行最初誓言的又有几人?刘备曾经刘邦草根出身,虚心地接纳贤才,最终才能够建立这个大汉江山。他也曾经立下誓言,说过如若没有韩信,就没有他们大汉的江山。对韩信发誓说...
刘巴(?-222年),字子初,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县一带)人,汉末至三国蜀汉时期官员、名士。刘巴少知名,荆州牧刘表多次征用推举,刘巴均不应就。曹操征伐荆州,荆州士人多归刘备,刘巴却北上投靠曹操。后受曹操命令招降荆南三郡,不料先为刘备所得,刘巴不能复命曹操,遂远至交趾,又辗转进入益州...
诸葛亮在世人眼中总是代表着智慧,似乎只要有他就百事不难。实际上刘备也确实因为得到他的帮助,才成就了大业。三国当中有一个关于他的经典桥段:含泪斩马谡。在原著中,诸葛亮是出于无奈才杀了他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历史,就会发现其实诸葛亮杀他是有其他原因的。看过三国的人知道马谡当初守街亭是立下过军令状的,军中无...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各路英雄豪杰各显身手,在乱世中,为自己争取一番天下。当时天下三个政权并立,分别是以曹操为首的曹魏政权,以孙权为首的东吴政权,以及以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当时因为刘备是汉代皇室出身,所以被人们认为是正统的政权。刘备一开始只是一个没落的皇室,但是他却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在乱世中,他决定...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一位全能型人才,外交、军事、理政、治国,他样样拿手。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更是独挑蜀汉大梁,多次北伐魏国,立志收复中原,光复汉室。作为文臣的诸葛亮最终还是累倒了,54岁的他病逝在五丈原。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及时的、大规模地向汉中遗民。关于诸葛亮的失误,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说他用人不当,马谡丢失了街亭;也有人说他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不注重人才的招纳和培养,以至蜀中无大将;还有说他,行事矛盾,既要联吴抗魏,又坚持占据荆州,拒不归还;更有甚者说他为...
在当时诸葛亮并没有顾及自己的性命,他只身一人前往东吴。凭着自己的口才,令东吴决定与他家主公合作,一同联手对抗曹操。
历史留给后人的是智慧的结晶。这种种事件,带给了我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深感回味!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是刘备人设崩塌的土地——益州,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
套用一句现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话,就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这里并不是说关羽是猪一样的队友,只是说在任何的环境之下,一个集团内部的中坚力量是会比敌方集团中的中坚力量更为可怕的,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人应该都是懂的,具体是什么样的意思就不做详细的说明了,因为理解起来...
对于刘备的死法,一般来说都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一般都是认为他是在夷陵之战大败以后郁郁寡欢,因为长久的抑郁感染了疾病而去世的,那么真是如此吗,其实刘备一生几乎大半辈子都是在忍辱负重,早年卖草鞋,后来东奔西走仰人鼻息的生活也是过了很久,甚至还有过老婆孩子兄弟都走丢了,孤身一人逃亡的时候,但是这样他都没有放...
其实这有点冤枉刘备了,刘琦病死对刘备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损失。刘琦作为荆州牧刘表的长子,刘表去世之后,其最有资格做荆州之主,以他的名义占领全荆州,可以说名正言顺。而刘琦手下只有一万水军,赤壁之战时也被征用了,刘备实力和威望都超越刘琦,刘琦对刘备来说毫无威胁可言,所以刘备可以让刘琦作为傀儡加以利用,如同...
周泰(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
孙权登基称帝后,对哥哥孙策的儿子并不好。但是,我们不能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一个帝王的行为。在常人看来,孙权是忘恩负义、薄情冷漠,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政治家的视角去解读呢?一、孙权上位公元前200年,即建安五年,已经在江东站稳脚跟的孙策,踌躇满志,正准备大展手脚的时候,却被仇家许贡的门客暗算,重伤不治。年...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
荀攸(xúnyou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在官渡之战中,计斩...
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张飞长相的记载,对张飞长相描写得比较详细,并且深入人心的,是《三国演义》:“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样一个形象,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武夫形象,而且绝不能说是长得帅的。不过,现在很多人又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张飞其实长得并不丑,是一位大帅哥。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猛人。三国纷乱,智慧超群的谋臣与武勇超强的猛将层出不穷。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天下枭雄的领导下,多少谋士、战将都名留青史,万古流芳。可惜的是,这残酷的战场、无情的刀剑,不知又埋没了多少良才。若换做他朝,也许这些良才早已名震天下,实在是可悲可叹。一、公孙瓒是个猛人公孙瓒应该算是贵族子...
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将领,很多都出自三国时代。都听说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便是指吕布,从这句话就从侧面反映出来了吕布的勇猛。还有其他的,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哪怕他们立下了丰功伟绩,他们其中有一些人的结局也不是太好,这难免也让人感到有些悲凉。关羽的性格关羽便是其中之一,尽管...
诸葛亮北伐路线中的第二条是从安定出发,安定在现今甘肃省的南部,走西平关和岐山一路直接到祁连山,这条北方路线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中间要经过很多地形危险的地区,尤其是西平关这一带山势比较险峻,所以诸葛亮这次北伐也没有成功。诸葛亮设计的第三条路线是从街亭出发到列柳城,然后绕弯儿往东去阳平关,这条路线上发生...
司马懿除去孟达,占领了新城,命令申耽、申仪、李辅、邓贤等人留守城池,自己率领大队人马直奔长安城,与曹睿会合。司马懿在长安城外安顿下军马,自己入城来见魏主曹睿。曹睿见司马懿来到,非常高兴,对司马懿说:“我当初中了敌人的计策,将您赶回家去,心中十分后悔,这一次如果不是你及时除去了造反的孟达,我魏国的江山...
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夷陵兵败,白帝托孤后,诸葛亮在蜀汉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讲,皇帝刘禅可能还没有他权力大呢。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多亏诸葛亮忠臣贤良,不然,如此大的权势和威望,诸葛亮要做蜀国的“曹操”应该易如反掌吧。...
魏延的死亡纯粹是魏延和杨仪争权导致的,魏延和杨仪这两个人一直不和。而且两人在心胸上都属于非常狭隘的那一种人,原本有诸葛亮在那里放着,魏延和杨仪都会卖诸葛亮的面子,不会闹出大乱子。可是诸葛亮死亡之后,问题就出来了,诸葛孔明去世,他留下的权力真空该由谁来继承?他带出的精锐部队由谁来继续统领?魏延作为当时...
如今世间有很多文书,对于曹操这个人物都进行了多面性的丑化,但是小编个人觉得这些丑话有大部分并不是完全真实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身上,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去称赞去学习的地方。就比如说年少轻狂的曹操,虽然年纪并不大,但是他却拥有着比较远大的志向,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青年人物。那个时候他只是做一...
情景再现 刘备先是听到司马徽的推荐,后来又听徐庶说诸葛亮的才华比自己强百倍,才猥自枉屈,亲身前往隆中茅庐请卧龙出山的。 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诸葛亮故意一再回避,连续两次不在家中。据传刘备第二次拜访时,曾碰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想必黄老先生也
这一年的二月,张角率领原本是他的三十万忠实的太平道教众,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下,揭竿而起,因为一个个头戴黄色头巾,因而叫做黄巾起义。不过起义军在短暂的胜利后,开始出现了进攻乏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