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胡亥和子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二世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为什么却留下了子婴没有杀?
引言
无论秦二世如何杀戮,目的只有一个,除掉所有对于皇位有威胁的人,这便是目的。而子婴之所以没有被杀,根本原因便是,其对秦二世不存在任何的威胁。
一、胡亥为什么要大肆杀戮兄弟姐妹
1、胡亥如何获得皇位
始皇帝37年,秦始皇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巡。在出巡前,年少的胡亥,也想跟随始皇帝看一看山河之秀,就找到了秦始皇,要求跟随出巡。秦始皇未做他想,最后一统了胡亥的请求,带着胡亥、赵高、李斯开启了旅程。
次年七月,在走到平津的时候,秦始皇病危。在沙丘养病期间,病情愈加严重,秦始皇自知寿命无几,就写了一份“诏书”给扶苏:“于丧会咸阳而葬”。而“诏书”转交在“中车府”,还未来的及交付使者时,秦始皇便驾鹤西去。而“诏书”就落到了主管“中车府”兼掌印事务的赵高手里。
公子扶苏,此时正在蒙恬军中监军,是秦始皇众多儿子中,比较有实权的公子,而且又是长子。按照古代继承人的传统,秦始皇去世后,第一合法继承人便是扶苏。这是既定的继承者,也是秦始皇希望的人选,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大军,威望都非其他公子可比。
胡亥本为秦始皇的“少子”,在秦始皇驾崩前,关于他年龄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胡亥即位时为十二岁,另一种说法为二十岁。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改变不了,胡亥岁数偏小的事实。是没有任何继承秦始皇衣钵的可能性,而且秦始皇在同一天下之后,对诸公子,并没有采用封王的做法,所以秦始皇的诸位公子,并没有显贵的官职,也没有什么班底可言。如果说有班底的话,也就仅仅是公子扶苏一人而已。
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面对统御天下的权柄面前,如果说不动心,恐怕很难让人信服。虽然大家都认为,扶苏是继承人。但是也仅仅是可能而已,在秦始皇未死前,没有人可以保证下一个继位者,一定就是扶苏。而恰巧,在秦始皇病逝前不在王宫之内,而是在出巡的过程中,又是忽然病重。事情来得过于突然。
此时,秦始皇身边的重臣和近臣,仅有李斯及赵高等人。这让胡亥看到了窃取皇权的希望,也让赵高看到了“封王拜相”的机会。而赋予他们这个机会的人,便是李斯。
李斯在历史中,有人评价他为“投机者”,我姑且信之。毕竟,李斯也是一个上当受骗的受害者之一“偷鸡不成蚀把米”说的便是李斯。本以位居高位,但在面对赵高的一顿忽悠之后,坚定的站到了胡亥这边。姑且不说其日后悲惨的结局,仅说此时、此地,赵高给他指了一条路,李斯最起码认为是对的。秦始皇在沙丘驾崩后,李斯作为左丞相,为了朝廷的稳定,决定秘不发丧,以免各地诸侯及公子动荡。毕竟,秦始皇死亡前,并没有立太子,所以皇位最终是否能够顺畅交替,还是一个难题。
皇储未定,或者皇储不明,这让赵高看到了机会,而李斯的秘不发丧,让赵高看到了操作的可能。坐拥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秦二世的故事。
皇子、重臣、近侍,围绕在秦始皇身边的三大支柱,在赵高的努力之下,达成了一统战线,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首先,李斯为了隐瞒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将秦始皇的实体,放在了一种,既密封有通风的辒凉车内,并安排秦始皇生前的受宠太监,做于其内,假扮回应群臣,并按时送去食物。为了隐瞒尸体发臭的问题,还在车中放置腥臭的腌鱼,一乱其味。另外,李斯身为左丞相,在短时间内震慑百官,并不是什么难事,这对于能够隐瞒消息,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就这样,秦始皇身死的消息,便被掩盖了下去,了解者仅四五人而已。
赵高身为宦官,跟随秦始皇出巡。一是胡亥的老师的身份,,另外又是秦始皇的“中车府令”,是执行和传达秦始皇命令的一个人。主要的工作便是教育胡亥律法及传达秦始皇的命令。秦始皇还在世时,虽然重要,但也非紧要之人。但是在秦始皇驾崩后,他们的作用就凸显出来。最重要的便是“中车府令”这个身份。有了这个身份,为之后的谋划提供了便利。
首先,在秦始皇时候,秦始皇的命令真实与否,无人可以反驳或者质疑,玉玺一盖,便是圣旨。而掌握这个印玺的便是赵高。
其次,在无人知晓秦始皇病逝前,秦始皇的权威,成为了他们“狐假虎威”的依托。
最后,将不合理的事情改成合理,成为了可能。勾结丞相李斯,协助胡亥,硬是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秦始皇生前,未立太子,这是一个BUG,是秦始皇留下的一个致命的漏洞。赵高就是利用这个漏洞,以一个微不足道的掌印官的身份,主导了秦二世的篡权的行为。所有人都认为扶苏是下一任的君王,但是不是你以为就是你以为,事实是得太子之位,才能够算是最合法的继承者。这比”你以为“更有效。赵高根据掌握印玺的权利,成功的伪造了一份册封诏书,立胡亥为太子,从法理上,为胡亥博取了一个合理合法的继承者身份。但是扶苏毕竟是秦始皇认定的继承人,是诸多公子中,掌握实权的长子,扶苏的存在存在,对于胡亥是巨大的威胁,所以,扶苏是必死无疑,顺带了也可以解释,任命胡亥为太子的理由和契机。
扶苏在收到诏书后,并未怀疑诏书的真伪,自杀身亡,嫡传长子就这样被坑杀在了边关,而自称太子的胡亥,就成为了再无争议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在李斯等人的支持下,登上了帝位。胡亥为了安心,将本为丞相有效竞争者的蒙恬,赐死,以安其心。
赵高便是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经过缜密的思考之后,拉开了谋朝篡位大计。假话虽然完美,但是执行依旧存在一定的困难。扶苏对于胡亥而言,也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已,想要获得其他朝臣的认可,面临的挑战依旧困难重重。在赐死扶苏之后,首先面临的难题便是,隐藏秦始皇的死讯,维护他们伪造的诏书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李斯至关重要,在多方诱惑之下,最终于胡亥及赵高达成了利益同盟,这是胡亥能够登上皇位最重要的一点。
2、胡亥如何稳固皇位
胡亥在登基之时,是由于丞相李斯及赵高的辅助,利用秦始皇未立太子的漏洞,在隐瞒秦始皇死讯的情况,私自篡改诏书。这才有秦二世。
但是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一个孩子,威望和才能均不如他的其他兄长,虽然伪造诏书,处死了长子扶苏。但是本身胡亥太弱,所以在他眼里,所有兄长都有可能威胁到他,所以,就开始大肆杀戮宗室亲人。
第一批被他处死的,是秦始皇的后宫嫔妃,“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重”。
第二批被处死的,便是秦始皇留给扶苏的大臣和军官势力,其中蒙恬就是其一。
第三批被处死的便是他的兄长们,“六公子戮死于杜,将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於内宫,议其罪独後。二世使使令将闾曰:“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无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这是《秦始皇本纪》与《李斯列传》里的记载,虽然记载不同,但是可以确认的便是,胡亥将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当成了威胁,全部杀掉了,而且还是坐连其家室。
第四批被处死的是他的一个兄长,说是处死不太合适,而是公子高,在看到诸多兄弟均被杀戮后,兔死狐悲,甘愿以为秦始皇殉葬的方式,来换取家人的平安。“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书曰:“先帝无恙时.....臣请从死,愿葬郦山之足......胡亥大悦,召赵高而示之,曰:“此可谓急乎?”赵高曰:“人臣当忧死而不暇,何变之得谋!”胡亥可其书,赐钱十万以葬”。
就这样,秦二世通过大肆的清洗,满朝文武大臣几乎不再有异议者,其后,又对兄弟姐妹,大肆杀戮,让自己成为了唯一的合法继承者,就算是日后翻案,亦不会出现争夺皇权的事情发现。但命运是奇妙的,秦二世用杀戮的方式,断绝了其他兄弟争夺权力的机会,却让他的老师赵高变相的夺取了权利,最后被逼自杀身亡。这可谓“时也、命也”。
二、子婴的身份之谜
1、子婴何许人也
子婴即为秦王,在秦二世被赵高逼死之后,赵高夺取印玺,但是朝臣不服,赵高无可奈何。在面临起义军的威胁之下,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秦始皇的族人子婴来继承王位。没成想,老谋深算的赵高,在子婴这里阴沟里翻了船,被子婴用计杀死于子婴的住处。
此时的秦朝,已经天下大乱,刘邦与项羽相约于咸阳,秦朝已经是风雨飘渺,危在旦夕。在子婴即位四十六天之后。刘邦的部队就开到了咸阳城下,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自此秦朝灭亡。
项羽本来与刘邦,相约,取咸阳者为王,但是项羽输了,不愿服输,于是就有了“鸿门宴”的故事,最后,刘邦自愿认输,项羽入主咸阳城,子婴及秦氏宗族被杀,咸阳城被屠。
2、子婴的身世
子婴在历史中,出现的次数不多,第一次出现在《史记》中,是在秦二世登基之初,大杀功臣及诸位兄长的时候,曾经站出来为大将蒙恬求情,子婴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
秦二世大肆杀戮兄弟姐妹之时,子婴站出来与秦二世理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子婴不会是胡亥的兄弟。而在公子高请求自愿随秦始皇陪葬,而换取家族免遭屠戮的情况看,子婴也非二世的侄子辈,所以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的说法并不可信。
况且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如此记载:“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此为秦王子婴。在赵高杀死秦二世后,本欲自立,但是群臣不许,所以退而求其次,立秦始皇的弟弟子婴为王,将玉玺交予了他。
秦始皇的兄弟有三个,一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长安君成蟜,另外两个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具体名字不详。长安君成蟜在秦始皇八年时,率兵伐赵时,举兵造反,后备平定,死于屯留。另外的两个兄弟,是赵氏与嫪毐所生,在秦始皇九年,嫪毐密谋造反,被秦始皇发觉后,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击之,嫪毐兵败逃亡,不就就被秦始皇抓获,最后“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秦始皇的两个弟弟,也在这次灾难中丧命。
一死两反,秦始皇的弟弟算是全部报销了,那么秦始皇是否还有其他的弟弟存在呢?在史料之中,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明确的资料可以证实。但是在秦始皇三年,发生了一件与赵国有关的事,“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就是在在这年,秦国在赵国的质子回到了秦国,而相对应的是,放回了赵国的太子回国。这个质子的身份就比较可疑了。能够与赵国的太子相媲美,显然一定是皇族。在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回国后,成为了秦国的国君,那么,能够成为质子的人选,可能就是子楚的儿子,也就是秦始皇的弟弟。
能够作为质子,其身份显然不会过于高贵,在《史记》中载:“婴度次得嗣.....小人乘非位”,子婴本为地位卑微之人,而且不适合“兄死弟及、父死子继”的规则。而这个质子,恰恰适合地位卑微,且非秦始皇子孙血脉的条件。
从年龄这一方面而言,在子婴除掉赵高的过程中,“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显然,能够与其父谋事,必然已是成年之人,那么子婴的岁数亦不会过小,相对而言,比较适合秦始皇之弟的年岁。
所以,我认为,子婴为秦始皇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是子楚的后代。因为地位低下,被安排到了赵国担当人质。在秦始皇三年,才被释放回国。秦始皇驾崩之后,由于秦二世大肆屠杀其兄,随后又被赵高拦权,在即位后三年,被逼身亡。赵高本欲自立,但受到群臣的抵触,于是就找来了与秦始皇血脉相对亲近的兄弟子婴即位,视为秦王。
结论
秦始皇一生到底有多少个子女,现在已经无法确认,但无论数量多少,在胡亥即位之后,对其存在威胁的公子,均受到了残害,唯有一个未被屠族的只有一个公子高。资源请死,而得以豁免家人。所以,子婴是扶苏之子的说法,并不成立。且如果子婴为扶苏之子的话,在胡亥屠杀兄弟的过程中,连公主都被屠杀殆尽,作为长子长孙的子婴,没有存活下来的理由。而且还为蒙恬求情,这更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不合理也不合情。
而子婴为秦始皇之弟,这是比较合理的,无论从年龄还是立场。这都适合子婴的人设。而在继承人的选择中,子婴本就没有继承权,与胡亥不存在继承的冲突,这是子婴敢于谏言、教育胡亥的原因所在。站在长者的身份上,对晚辈提点建议,这适合人之常情。但他却是一个没有威胁之人,这是他生存的最根本原因。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