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国李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助秦一统的名相李斯惨被腰斩,赵高是如何一步步做到的?
公元前208年,秦朝宫殿内仙乐飘飘,一个个美艳动人的美女站在秦二世胡亥的眼前,眼波流转,妩媚多姿。就在胡亥心神荡漾,不知揽哪位佳人入怀时,只听侍者来报:“丞相李斯求见。”好兴致被打断,气得胡亥吹胡子瞪眼,只得暂且让李斯进殿议事。
李斯五次三番都坏了二世的好事,最后胡亥终于爆发了:“我空闲的时候丞相从来不来汇报商议国家大事,我刚刚想要放松一下,丞相就来请示奏报,你这不是看我年轻瞧不起人吗?”
这时候的李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为何呢?因为这觐见秦王的好时机,正是赵高派人告诉他的。直到把胡亥彻底激怒,李斯才看明白赵高的真实意图。
难怪,前一阵子赵高主动找李斯聊天,还提起国家战乱频仍,起义造反的人越来越多,可皇上却依然不断征调人员去修建阿房宫,自己也沉迷于狗呀马呀之类的玩物,考虑到自己身份卑微不适宜规劝皇上,想请丞相出面劝谏二世,减轻徭役,治理国政。
为秦朝着想的李斯果然就上钩了,还抱怨说:“是啊,我就是想去劝一劝皇上啊,可是皇上老是深居宫里,不召见群臣,我实在是见不到皇上没办法说。”
殊不知,秦二世不坐朝接见大臣这个事儿,正是赵高一手促成的。眼下,赵高独揽大权,好不风光。听到李斯对此不满才来演了这么一出戏,怎奈一向精明的李斯,轻信了赵高的话,在赵高的精心安排下,李斯一次次在秦二世胡亥正流连温柔乡的时候觐见,终于惹恼了胡亥。
赵高见机会来了,趁机对胡亥说:“当年,丞相参与了沙丘伪造诏书一事,如今您已贵为天子,李斯却依然是丞相,看来他是想割地称王了。而且,丞相的长子李由现在是三川郡守,叛乱的陈胜等人都是丞相临县的人,李由从来不主动出击,甚至跟那些叛乱的盗贼还有文书往来,这是企图勾结造反啊!”
在赵高言辞恳切的劝说下,二世胡亥迅速派人去审查李由与叛军勾结的情况。
反过来看李斯,他听说赵高如此恶意中伤他,马上就向二世揭发赵高的罪行,说赵高专擅大权,贪得无厌,若是殿下不处罚他,恐怕赵高一定会犯上作乱。
二世非但不听,还对赵高大加赞赏,说赵高忠心耿耿,廉洁自律,靠着自己的贤能获取了如今的职位。
还反问李斯:“朕是因为赵高的才能任用他,您却怀疑他,这是为什么呢?您不让我依赖重用赵高,还能重用谁呢?”
同样是打小报告,李斯和赵高的水平真的是天上地下,水平差距太远。结局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抛开二世对赵高的宠信不谈,先来看看二人不同的汇报方式。
赵高先是设计陷阱,把二世对李斯的好感败光,然后趁二世在气头上,把他们三人不堪的秘密拿出来,说李斯这是想借此上位。又把天下大乱的原因安到李斯儿子李由的头上,与叛党勾结这个罪名,从来都是国君最不能容忍,又是当事人最难以自证清白的罪过。桩桩件件,毫无依据却又看出来证据凿凿。
李斯呢?对赵高的揭发,时间点就有问题,赵高这样不是一天两天,身为丞相从来不说,只在听闻赵高中伤自己的时候才上书攻击赵高,就这点,二世对李斯就平添一份反感:你这根本就是公报私仇啊。
再看具体的说辞,根本就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事件。试想,现如今的职场打工人要是跑到老板那里,只是来回说另一个人作威作福为人贪婪,如何让老板信服呢?更何况是无比相信赵高的秦二世呢?
过不久,身为左丞相的李斯与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共同规劝二世说:“关东地区盗贼不断闹事,是因为兵役、徭役还有赋税让他们不堪重负,恳请皇上减轻人们的负担,或许造反的人就会减少了。”
此时的李斯,是真的心系秦朝,提出的办法也切中时弊。只惋惜,当年他一手扶持起来的二世不是秦始皇嬴政,听到他们三人的劝谏,二世的回答完满诠释了昏君的理论:
“君主能够享有天下,就是因为他能够极尽享乐,制定严苛的法制让臣民遵守,这样就能高枕无忧了。让我像古时候的君主一样,贵为天子却为普通民众考虑,想都别想。自从我即位之后,天下总是叛乱不止,你们干了什么事,有什么脸面还占着现在的官位呢?”
把进谏的三个人骂了个狗血喷头还不止,又将他们交给司法官吏,审讯责罚他们的罪过。
不堪忍受这种屈辱的冯去疾、冯劫都自杀了。可是李斯没有,他仗着自己能言善辩,依然想着上书二世,为自己辩解一番。
可是,二世直接把李斯打入大牢,还令他的死对头赵高审查李斯与儿子李由谋反的情况。
这下,赵高可就真的毫不留情了。先是打了李斯一千大板,李斯终于含冤认罪;又声称“囚犯怎么能上书!”拦下李斯写给二世的奏疏,还派自己的门客假扮不同官职的人来审讯,只要李斯翻供就是一顿毒打。
等到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的时候,李斯以为和前几次一样,都是官阶不高的人,为了避免遭受毒打,就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二世看到证词后,激动地说:“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如果没有赵君,我差点就让丞相给出卖了!
李斯被判腰斩,与自己的次子一同被被押解行刑时,回头对儿子悲切喊道:“我多想跟你再一起牵着黄狗,去追逐狡兔,哪里还能办得到啊!”
李斯在秦一统六国的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沙丘事件中,他以自己私利为考虑,罔顾秦始皇旨意,篡改诏书,选择与赵高同流合污。或许,正是从那一刻开始,他后半生的命运已经注定,死于赵高与秦二世胡亥之手,也就开始了序曲。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