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秦始皇陵的读者,下面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始皇陵早被发现,最后为何迟迟不敢开挖?
1974年,陕西骊山北麓的农民正在挖掘一口井。然而,他们却在挖掘的过程中突然碰到了一个空穴,接着他们又挖出了一个陶俑的头。
农民们都很害怕,他们以为自己惊扰了地下的鬼神,不断祈祷神灵保佑自己。同时,他们又半信半疑地将这些作为文物上交给了当地的文物管理者。为了表扬农民们上交文物的行为,文物局给每个农民奖励了一辆新的自行车。
之后,考古学家开始挖掘、抢救和补修文物,一直工作到今天。而从那一天起,被农民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的消息传遍世界。
一、生前营造,巨大的陵园工程
骊山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除了女娲传说和骊山老母之外,还是许多帝王故事的发生地。在骊山,曾经有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有唐玄宗“秀恩爱”的华清池,有蒋介石被活捉的“兵谏亭”,更有空前绝后的秦始皇陵……
公元前259年,邯郸城诞生了一个长相普通的男婴,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中国的皇帝。在西方国家眼里,他就是“东方的拿破仑”。13岁那年,秦始皇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同年,秦始皇的陵园工程开始动工。
32岁,他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礼,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秦始皇打败了崤山之东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并俘虏了齐王,完成了一统中国的大业。接着,他又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一统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巩固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的政权。
50岁,他在携带少子胡亥(后来的秦二世)外出游玩的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河北省巨鹿县),也因此结束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家喻户晓的秦始皇陵墓,就坐落在骊山北麓的一座山丘之下。1974年,考古学家一开始认为,秦始皇陵只是当初被挖开的一个坟头(封土堆)和地宫。
但是,历经几十年的挖掘之后,人们发现,秦始皇陵是一个巨大的墓葬群,在四个方向都有不同的古墓群,如寝殿礼仪建筑、大军、战车等。
在整个封土外围,还有两道长达10千米的内城垣和外城垣。在封土周围以及东、西、南、北侧,分别分布着几百座地下陪葬坑。
在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按照当时一丈2米多为计算,秦始皇陵的坟头高达115米。
1961年,当地对秦始皇陵的坟头进行了重新测量,高度为43米。1982年,专家在部队技术兵的协助下,对秦始皇陵的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结果是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数据结果也与此相近。
历经两千多年,无数次风吹雨打,数次高达8级的地震,秦始皇陵封土堆的高度也只是比原来下降了一半多。封土底部是长方形,东西宽485米,南北长515米,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
在先秦时期,诸侯国君王生前修建陵园蔚然成风。如赵肃侯15岁就开始建筑“寿陵”了,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
而秦始皇的陵园,从他13岁一直修建到50岁去世都还没有完工,在他去世后秦二世登基的第二年,才基本完工,前后历时38年之久。
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陵园工程,可以分为前后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秦朝一统之前,这一阶段为期26年,主要展开陵园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并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布局。
第二阶段是在一统全国至其后的9年,此阶段为陵园的大规模修建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即短短9年,光修建陵园就征用了工匠及奴隶70多万,并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建筑部分。
第三阶段是公元前12年至公元前9年,也是陵园的收尾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事陵园封土和收尾工作,秦始皇陵园的封土是一个正方形土锥,因此被美国人称为“黄土金字塔”。
然而,到了这里,整个陵园仍未完全竣工。因为,当年爆发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的起义军中,有一个叫“周文”的将领,率领起义军一路攻打到了习水(现在陕西省新丰镇)附近,这距离秦始皇陵的建筑工地也很近。
起义军逼近,威胁咸阳。秦二世才刚刚上位不久,缺乏战争经验,只好以“为之奈何”向群臣发问。群臣当中,有一个叫“章邯”的人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章邯的意思是,既然“贼寇”已经到来,我方的大军都在边疆戍守,现在发兵到戏水附近已经来不及,而骊山奴隶众多,不如赦免了他们,并直接率领他们回击周文起义军。
秦二世拍手叫好,立即任命章邯为将领,让他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大军。至此,战端四起,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仓促中止。
二、秦兵马俑,揭皇帝陵园一角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有关秦始皇陵的记载和推测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或史书里。一直到了1974年,陕西骊山北麓的农民一锹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
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揭开了秦始皇皇帝陵园的一角。呈现“品”字型排列的三个兵马俑,总面积就达到了2万多平方米。然而,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俑坑。
已经出土各种兵器几万件,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7000多件,战车一百多辆。排列整齐的兵马俑,仿佛正在等待检阅,波澜壮阔。
秦人尚武,可见一斑。真人一般的兵俑,身高一般都在一米八左右,个个魁梧威猛,留着八字胡须,表情冷峻。史书《六韬》记载了秦汉征选骑兵的标准“长七尺五寸以上。”
“七尺五寸”相当于今天的一米七三以上。不仅如此,骑士还需要高大健壮、擅长骑射、身手敏捷、四十岁以下,可见征选骑兵之严格。
在一号俑坑,有由射手、步兵和战车组成的气势磅礴的长方形士兵阵,让人惊心动魄。三排弓弩手组成军阵前锋,左右两边的武土形成侧翼,尾端一列武士担任后卫。中间步兵则与战车插空,排成38列,是秦军的主攻力量。
当时,战车非常具有攻击力,也是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适合兵家“强弩在前,锁戈在后”、“材士强弩,翼吾左右”的布阵原则。
俑坑之中,有三排204名免盔束发、身着战袍的兵俑。考古学家认为,这些不着头盔、不挂甲片的兵俑,很有可能是秦军的“陷队之士”,即现在所说的“敢死队”。他们冲锋陷阵,配合主力攻击,战斗意志极为恐怖,令敌人闻风丧胆。
面对有军功之人,秦国的奖励也颇为丰厚,把军爵分为二十等级,按斩获敌人首级的数量晋爵。伙食的标准也会因为爵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如果士兵战死,家人继承并享受爵位,名利双收。
在制造兵器方面,秦国已经按照标准制造,《秦律十八种》要求:“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而兵俑手中配备的实战武器——青铜剑,亦是如此。
俑坑中出土的兵器,有被深埋了两千多年的青铜剑。青铜剑刚出土时,亮丽如新。考古学家分析之后发现,青铜剑表面有铬盐氧化层,可以防止腐蚀、而且耐热。在西方,这种保护技术一直到了20世纪中叶才有。
开挖后的二十多年以来,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秦始皇陵俨然一座精致而华丽的地下宫殿,不但有大军和马展,还有帝国政府不同的办公区域。
在秦始皇陵东侧,有100多座马展陪葬坑,17座陪葬墓。在西侧,还有61座小墓坑,31座珍禽异兽陪葬墓以及1座曲尺形马展陪葬坑。
然而,秦始皇陵周围的陪葬群开挖了这么久,为何迟迟不开挖封土下的的地宫?一是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二是地宫中含有强汞。
三、核磁共振,探索新考古技术
2000年以前,我国文物考古勘探主要利用“洛阳铲方法”。所谓的“洛阳铲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打孔”的方法,可用于了解了解地层、土质情况,常见于地质勘探活动。
该方法尽管判断地下文物的类别准确、误差小,但是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容易损毁文物,所抵达的深度也非常有限。如果碰到石块、地下水、砂砾层等,也无法穿越。
作为古代帝王的陵墓遗迹,我国一直主张以保护为主。如果出土的文物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也会限制挖掘工程。以兵马俑为例,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是土色的或灰色的,使得很多人以为那就是兵马俑原来的样子。
其实不是的,兵马俑刚出土时是彩色的,主要以朱砂、天蓝、紫色等颜色为主,高级的军俑还有黑色。然而,出土之后因为长期与空气接触,兵马俑表面的彩漆迅速变干脱落。
2002年6月,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司“863”专家组在“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下,设立了“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的研究课题。
该研究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并以“秦始皇陵”为总目标,研究探索我国考古新技术——核磁共振法。
核磁共振法是现代世界的高新技术,可以对陵墓进行无损探查,也是目前唯一直接探查地下水的新方法。由于水是由氢元素和氦元素构成的,而核磁共振方法就是利用了水中的氢核(质子)特性,而在磁场的作用下,氢核会处在一定的能级上。
如果我们放一种特制工具,对地下水中的氢核(质子)进行激发,就会使得氢核的能级产生跃迁,即产生核磁共振。
“863”计划中“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的研究,任务之一是直接探测秦始皇陵封土堆下的地宫,距离地面多深,是否含水,含水多厚,防渗墙是否在起作用,是否进水,等等。
同时,这也是我国成立以来对秦始皇陵墓投放资金最多、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次考古勘察工作。
研究从2002年9月一直进行到了2003年9月,为期一年,终于取得了预期成果。研究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在海拔440-480米的深处。
封土堆上的4个探测点下方,有两个含水层,两个含水层分别位于海拔480-490米和海拔440米以下,而海拔440-480米确实无水区。
地宫的防渗墙仍在起作用。探测表明,地宫的四周存在着厚厚的夯土墙。这些夯土墙宽约15米,高约30余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
地宫没有进水。专家们发现了地宫内部有一个复杂的排水系统。这是一个U形的通道组成,东边长778米,西边长186米。
这样修建是为了阻止水流入坟墓深处。这一结果也可能会验证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的“穿三泉”,即修建秦始皇陵地宫时有排水渠,而且两千年来排水渠的阻水效果仍然存在。
核磁共振法,再配合弹性波法、放射性法、地温法等其他方法,其探测结果为推断地宫的完好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核磁共振技术首次运用于考古界。
我国专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同时我国的“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都做了报道。
四、不敢开挖,地宫含有极强汞
之所以迟迟不敢开挖秦始皇陵地宫,不但是为了保护文物,也是因为地宫含有强汞。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对于这一点,专家已经用测汞法进行了证实。
汞,俗称水银,在常温下呈液态,不但有毒,而且易挥发。如果秦始皇陵的地宫下含有大量的水银,那么根据水银挥发的特性,上面的突然会吸附下面挥发而来的水银,因此地宫上方土壤的汞含量应高出周围土壤。
经过外部测量,专家印证了史书的记载,并发现封土中土壤的汞(水银)含量要比周围的地方高出10倍以上。
秦始皇陵地宫内含有极强的汞,并且反应异常,面积达12000平方米。汞高异常的含量点比较集中,并呈有规律分布,总体是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
开挖之后,我们是否能够保证考古工作人员的安全?水银是否会破坏文物?……总之,目前还没有找到真正安全的、两全其美的办法,能够同时保证考古工作人员的安全和文物的毫发无损。
据推测,秦始皇地宫中的汞含量约有几百吨。专家刘仕毅表示,秦始皇在地宫中注入大量汞的理由大抵有二:一是方式尸体腐烂;二是杀死侵盗墓贼。
大量的水银,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地质工作者在陕西旬阳县发现了一座水银山。这里有古代采矿留下的700多处古矿洞,一般矿洞有几十米深,大洞连着小洞,小洞连着支洞。在矿洞附近,还有秦汉时期的铁器遗物。
这表示,在秦朝时旬阳县就已经是汞的一个重要产地,从这里可以运输汞沿古道柞水抵达关中。因此,秦始皇陵中的大量水银,来自旬阳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贸然开挖,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史记》中有很明确的记载,秦始皇陵的地宫中设置有防盗机关。但没有人了解具体有哪些防盗机关。
《史记》中非常肯定的记载,秦始皇陵的墓道中设有暗弩,在墓门内部、通道口等都安置了这种触发性的武器。
如果有侵盗墓贼,触动机关就会弓弩暗箭扫射。此外脚底还有陷阱,如果没被射死,也会掉入陷阱摔死。这些“机关”是否会成为意想不到的情况,大家目前都不敢料想。
秦始皇陵的内部构造之所以久而不为世人所知,与当时的人殉也有关。《史记》记载,秦始皇下葬之后,为了保守陵园机密,秦二世就借恩赐的缘故把工匠全部请到地宫中,葬杀于墓中。随后,秦二世又把先帝秦始皇那些没有生育的后宫妃子,全部陪葬。
另外,秦始皇陵的地宫的总面积有180320平方米,地宫不是下沉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而是类似于“倒金字塔”体型,它比同等规模的“胡夫金字塔”还要大,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而现代工程技术还无法解决如此大跨度的建筑结构。
结语
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之后,后世对其的评价一直不绝于耳。或曰暴君,或曰祖龙,明人李势说他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结束四方战乱,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百代都行秦政法”。只惋惜,秦始皇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大一统,赋税和徭役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如此劳民伤财,分崩离析是必然。但他为汉朝的崛起探明了方向,至汉武帝,才真正奠定中华民族的格局。
目前,针对秦始皇留下的陵墓遗迹,还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挖掘。因此,秦陵地宫重现于世,只能留给未来。
参考文献
[1]段清波.秦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J].中国文化遗产,2004(03):23.
[2]刘士毅,袁炳强,吕国印,等.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探测秦始皇帝陵地宫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3).DOI:10.3969/j.issn.1672-7940.2004.03.003.
[3](意)马克·罗斯,(比)埃蒂·博恩-穆勒,(意)乔治·费雷罗著.伟大的考古学家与探险家[M].2020.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