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朝李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斯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而是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前言
因为李斯被赵高抓住了软肋,还被洗脑,结果鬼迷心窍,放弃帮助英明的扶苏,转而帮助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秦始皇三十五年,术士卢生从海外带回来一本《录图书》,书上有一句话说,“灭秦者,胡也”。
秦始皇认为,书中所说的胡是指北方的胡人,于是派遣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并根据地形修筑长城,防止胡人进攻。
后来,秦始皇让卢生出海外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卢生自知无法找到,便说了几句秦始皇残暴之类的坏话,然后撒丫子逃跑了。
秦始皇得知后十分生气,下令寻找卢生的同谋者,竟然有四百多个读书人由于与卢生一样认为秦始皇残暴,所以主动承认是卢生的同伙,结果全部被秦始皇杀掉了。
事实上,这些被杀之人不仅是读书人,也极可能兼职术士,历史上说秦始皇坑儒,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公子扶苏为人正直而仁爱,认为秦始皇的做法不对,便上书劝谏,结果惹怒了秦始皇,将他发配到上郡监督蒙恬修建长城。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转眼来到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再次出巡,他下令左丞相李斯随行,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临走前公子胡亥请求一起出游,得到了秦始皇的准许。
这里要多说一句,当时跟随秦始皇出巡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蒙恬之弟蒙毅,当时担任上卿。
蒙恬蒙毅兄弟都是秦始皇的宠臣,蒙恬作为将军主外,蒙毅作为谋臣主内,两人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也是秦帝国的支柱人物。
除了蒙恬蒙毅兄弟之外,最重要的大臣就是李斯了,他虽然官职低于冯去疾(秦朝以右为尊),但权势是大于冯去疾的,因为他帮助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大业,还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功劳非常之大,是具体协助秦始皇处理朝政之人。
秦始皇巡游到平原津的时候生病了,这时候他做了一个糟糕的决定,那就是派遣蒙毅折返回会稽祭拜名山大川,从而为他祈福。
蒙毅离去了,扶苏和蒙恬又不在,使得秦始皇身边失去了最可靠之人(他那时候认为赵高和李斯也是可靠之人,但其实他看错人了),这就在无形之中为不久之后的沙丘之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蒙毅离开之后,秦始皇的病情加重,他自知时日无多,便将赵高找来,让他帮自己写下了给扶苏的遗诏,内容是让扶苏赶紧到咸阳主持葬礼,言外之意就是在他死后,由扶苏继承皇位。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赵高写好诏书之后,秦始皇用玉玺盖上了大印,然后让赵高立马送去上郡。
这个时候,赵高耍起了小心思,因为他与扶苏的关系向来不睦,他担心扶苏继位后他就是不被杀死,也要失去权势,所以私自将诏书扣押下来。
秦始皇以为诏书已经发出去了,于是再次启程,但当他来到沙丘的时候,他就因为病重而去世了,死时年仅五十一岁。
秦始皇去世的时候,蒙毅还没有回来,扶苏与蒙恬又远在上郡,因此他身边只有大臣的代表李斯、宦官的代表赵高和儿子的代表胡亥等近亲之人,帝国的决策权因此掌握在这三人手中。
李斯作为左丞相,自然而然成为主事之人,他精通帝王之术,认为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一旦泄露,会激发众公子争夺皇位的野心,从而引发国家大乱,于是对外封锁了消息(此时李斯并不了解赵高扣押了秦始皇的遗诏)。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为了更好地隐瞒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李斯将秦始皇的遗体放在一辆辒辌车中(有许多窗户的大马车,开窗则凉,闭窗则温),从而延缓尸体腐败的速度,并下令照常向车内送食物和奏章,制造秦始皇还活着的假象。
就这样,除了李斯等三人及五六名随侍人员之外,没有任何人了解秦始皇已经去世。
这个时候,最煎熬的应该是赵高了,他怀揣着秦始皇的遗诏,但一直没有想好如何处理这件事,所以他一路上忧心忡忡。
终于,有一天傍晚,赵高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带着遗诏找到胡亥,说他已经跟李斯商量好了,准备拥立他为帝。
胡亥起初还有些害怕,认为这么办不是很妥当,但赵高给他说了一大堆道理,搞得他心里痒痒的,当皇帝的野心被充分激发,便同意了赵高的意见。
在搞定胡亥之后,赵高又跑去找李斯,与胡亥不一样的是,李斯位高权重,而且对秦始皇忠心耿耿,拿下他并不容易,但赵高似乎已经胸有成竹了。
赵高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原来,李斯出身于布衣,早年是楚国管理文书的小吏,郁郁不得志,为了飞黄腾达,他便到齐国拜荀子为师,在学习到了帝王之术后,他这才投奔秦始皇,最终干出了一番伟大的成就,还成为秦国丞相,位居三公之列。
不过,李斯虽然实现了人生抱负,但他也有自己的苦恼,毕竟他是以客卿的身份在秦国任职的,家族地位并不显贵,根基也不是很深厚,一旦发生什么变故,他取得的一切随时都有可能化为泡影,这是他最担心的一件事。
赵高见到李斯后,开门见山地说,皇帝陛下已经去世了,但他留下了遗诏,现在就在我手上,是立扶苏为帝的,但我并没有送出诏书,究竟立谁为帝,是你和我两人就可以决定的,你如何看这件事?
赵高的言外之意是,他不准备立扶苏为帝,而是准备立其他人,问问李斯的意见。
李斯听了赵高的话,非常生气地说,我本是微末之人,因为陛下提拔,才有了我今天的显贵,现在你想篡改诏书,这种大逆不道之言,你怎么敢说出口?
赵高估计到李斯会这么说,所以他不慌不忙地接着说,丞相,你觉得你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跟蒙恬相比,谁高谁低?
李斯心想,蒙氏家族是秦国的本土大贵族,世代为秦国重臣,蒙恬更是秦朝一统天下的大功臣,也是抵御匈奴的大将军,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都无法相比。
赵高听了非常高兴,继续说,丞相是个聪明人,利害关系我一说你应该就懂,如果扶苏继承了皇位,那么他的亲信蒙恬肯定会取代你成为丞相,到时候你恐怕想衣锦还乡都将非常困难吧?
李斯听完觉得有道理,赵高便接着说,不如我们一起拥立公子仁厚的胡亥为帝,这样你就有拥立之功了,可以保住丞相之位,你觉得呢?
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
李斯听了赵高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同意篡改诏书,拥立胡亥为帝。
李斯不了解的是,他其实被赵高给蒙骗了,而他之所以会被骗,还在于他自己心虚,为了保住荣华富贵,竟然丧失了理智。
那么,李斯为何会被赵高欺骗,从而舍弃英明的扶苏,转而拥立胡亥呢?
第一,李斯对扶苏的判断出现了错误,这当然跟赵高的蛊惑分不开。
赵高说蒙恬比李斯强,这个其实不假,无论从家族地位,人际关系,还是受秦始皇宠信程度,显然蒙恬完胜李斯。
但是,赵高说扶苏继位后会罢黜李斯,改立蒙恬为丞相,这个就有点抹黑扶苏了,因为扶苏素来有贤名,而且为人正直,处事公正,不是那种为了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蒙恬擅长的是打仗,在治理国家的能力这方面来说,还是李斯要更强一点,所以丞相应该继续由李斯来做,蒙恬掌握军权就可以了,这一点扶苏绝对是很清楚的。
而李斯之所以会认同赵高的话,是源自于他骨子里的不自信,因为他是客卿,他无法与蒙恬一样跟秦始皇亲近,这让他内心产生了不安全感,再加上赵高的蛊惑,导致他急于寻找新的靠山,慌乱之中错误地看待了扶苏。
第二,赵高说胡亥仁厚,可能是事实,但这不代表胡亥就一定让李斯当丞相,因为赵高不是个好人,而且他可以影响胡亥的思想。
其实,胡亥开始并不能算个坏人,他虽然想当皇帝,但他了解自己只是幼子,是无法成为皇帝的,所以并没有争夺帝位之心,只不过赵高激发了他的野心罢了。
胡亥最大的性格特质,就是没有主见,容易被他人左右,而最能左右他的人,除了秦始皇之外,就只有赵高了。
为什么是赵高呢?
赵高其实很有才能,能写一手好字,还非常有学问,而且他高大魁梧,善骑射,还会一些武功,可以说是个文武全才了。
不过,赵高最厉害之处却是精通律法,他的父亲就是从事法律的官员,而他完美地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秦始皇非常赏识他这一点,所以才宠信他。
胡亥快要发蒙的时候,刚好是秦朝建立之初,秦始皇在全国颁布了很多法律,是开天辟地的一次大改革,为了表达对律法的重视,秦始皇派遣赵高担任胡亥的老师,教胡亥读书识字,学习法律。
并且,赵高也是嬴姓赵氏子孙,与秦国王室有血缘关系,这让他与秦始皇和胡亥有天然的亲近关系,其影响力自然就非同寻常了。
所以说,赵高身份特殊,还跟胡亥的关系不一般,他是胡亥的启蒙老师,可以影响胡亥的思想,胡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看赵高是个怎样的人了。
那赵高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赵高其实不算是个好人,这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当初赵高犯了大罪,蒙毅依法判了他死刑,只不过秦始皇赦免了他,他这才得以继续活着。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因此,像赵高这样一个有犯罪前科的人,他的话怎么能轻信呢?
而李斯之所以选择相信赵高,还不是因为他被权势蒙蔽了双眼,赵高代表胡亥承诺让他继续当丞相,让他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也让他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三,从李斯的本性而言,他就是个势力之徒,再加上他不是秦国人,所以他忠君爱国的信念并没有那么重,很容易被动摇。
前面我们也说了,李斯本是楚国的微末小吏,为了飞黄腾达才外出闯荡的,最后来到了秦国。
秦国,读过战国历史的人都了解,向来被中原国家认为是蛮夷之国,不被接受。
而秦国也是个排外心非常强的国家,虽然从秦惠文王时期开始有所改观(招纳他国人才为已所用,开始走向强盛之路),但骨子里依然存在排斥心理,商鞅被五马分尸,张仪被逐出秦国,秦始皇下达逐客令,都是很好的例子。
李斯对此也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本人就曾差点被逐出秦国,所以他了解秦国不会真正把他当自己人,但他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会排除万难留在秦国(向秦始皇上书,谏逐客令)。
让李斯欣慰的是,秦始皇对他还不错,对他委以重任,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让他收获良多,所以他对秦国的感情只是对秦始皇的私人感情,很难让他真正将国家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
因此,当赵高劝他合谋篡改诏书拥立胡亥为帝的时候,他只是说秦始皇生前对他如何如何好,绝口不提自己是秦国人、要忠于秦国之类的话,后来赵高对他威逼利诱,他就立马心动了,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所以,李斯就是个势利之徒,他只做对他有利的事情,至于说赵高所说的是不是真的对他有利,那就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了。
话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大致了解了李斯为何会听信赵高的话,合起伙来拥立胡亥,而不是更加英明的扶苏。
而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李斯的选择是错误的。
李斯与赵高篡改诏书之后,又写了一封诏书赐死了扶苏,并将蒙恬蒙毅抓起来,不久之后二人也都被杀掉了。
胡亥登基之后,李斯继续担任左丞相,而赵高则升为郎中令,成为决策者之一。
随着赵高地位的提升,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一方面蛊惑胡亥,让他沉迷后宫而不问朝政,他则趁机把持朝政;另一方面,他又大肆铲除异己,将胡亥的兄弟和许多正直的大臣杀死,从而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到后来,赵高不满足郎中令的职务,开始觊觎丞相之职,于是设计了一个连环计,先是铲除了右丞相冯去疾,以及冯去疾的兄弟将军冯疾,然后借助陈胜吴广起义,诬陷李斯与儿子李由勾结起义军造反。
值得一提的是,胡亥成为皇帝之后,李斯对国事还是很上心的,提出了很多好意见,但他看错了赵高,竟然把赵高当做自己的盟友,结果上当受骗了,被诬陷成造反者,还被判了个腰斩。
李斯在被押赴刑场的时候,悔恨当初跟赵高同流合污,不但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葬送了大秦江山,实在是大罪人,但为时晚矣。
这里做个假设,如果李斯当初坚持立场,拥立扶苏为帝,那么情况可能大不一样,因为扶苏肯定会减少赋税和徭役,采取更加柔和的国策治理国家,这样就不会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了,一小撮六国王室后裔也无法混水摸鱼,秦国的最终结局不说做到传之万万世,至少不会那么短命。
讽刺的是,李斯作为帝王之术的代表人物,他采取了许多措施,让众人屈服于皇权,但他自己却践踏皇权,竟然违背秦始皇的意志,舍弃扶苏转而拥立了胡亥为帝,这就注定他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后世人唾弃。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