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前770年—前207年),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
天水市清水县东北),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
秦穆公时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战国初,经过百年的衰落期,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兼并巴国和蜀国。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秦人早期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周王室东迁之后,秦人才逐步东进关中。到秦惠文王时期取巴蜀。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出现了尉缭、白起、王翦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秦国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铸铁农具。战国时代,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以冶铜和制陶最为发达。
1、秦非子">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
2、秦侯 (前857-前848年在位) 3、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与秦非子之后。
4、秦仲 (前845年—前822)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战败而死。其长子赢也继位。
5、秦庄公 嬴也(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马七千人,击败西戎,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封大骆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
6、秦襄公 嬴开(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7、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建立新都。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讨伐西戎,西戎败逃,地盘扩展到岐山。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8、秦竫公 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太子即竫公去世,赐谥号为竫公。
9、秦宁公 嬴立(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宁公二年(前714年),自郿邑(陕西郿县东北)迁都平阳(陕西眉县),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荡社(陕西西安)部落。在位十二年而卒,葬西山大麓,其臣下废太子(后为秦武公),立幼子秦出子。
10、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5岁即位,在位6年被杀。秦出子是秦宁公小儿子。
11、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12、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即位以后将国都迁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13、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14、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15、秦穆公 嬴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怀大志,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16、秦康公 赢英(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晋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日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17、秦共公 嬴和(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18、秦桓公 赢荣(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两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恶战。
19、秦景公 嬴石(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中,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
20、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
21、秦夷公 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22、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23、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时值秦国大乱,后来大将伍封大败秦、巴、蜀三国联军,平定秦国之乱,立秦厉公赢利。
24、秦厉共公 赢利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25、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 [ hāo ] 域,被秦军击退。隔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26、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继位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长晁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 由于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
27、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嬴师隰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嬴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28、秦简公 嬴悼(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秦怀公之子。夺其侄嬴师隰位,自立为秦王。在位期间曾在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
29、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在位的第十三年,对蜀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南郑。病死,其子秦出公继位。
30、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即位时两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将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赢悼放逐的嬴师隰回国都雍城。是为献公。
31、秦献公 嬴师隰(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32、秦孝公 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商鞅强秦九论。
33、秦惠文王 嬴驷(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34、秦武王 嬴荡(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发兵进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阳。 在周室太庙,武王举周鼎,不能持,受伤而死。
35、秦昭襄王 嬴稷(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36、秦孝文王 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有传说在位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进美酒后猝死)。初封太子,号安国君。
37:秦庄襄王 嬴异人 又名子楚( 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