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了争夺政权而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后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汉朝而告终。接下来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争起因
刘邦韬晦
刘邦被改封到汉中,初不欲就国,谋攻项羽,萧何进言曰:“汉水上应天汉。汉中,据有形胜,进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
刘邦于是采纳萧何建议,屈就汉王封号,招贤纳士以图天下,同时确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方略。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刘邦忍忿前往汉中(郡治南郑,今汉中市城东)就国,而张良亦回韩国就任韩相。刘邦去汉途中烧毁所过栈道,防止诸侯军偷袭,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项羽亦于同时班师彭城。
韩信亦在此时背楚投靠刘邦,但没有知名,仅任连敖,后坐法当斩为滕公夏侯婴所救。夏侯婴与语知其有才能,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拜韩信为治粟都尉。韩信对不能受到重用而欲离去,于是发生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山东复乱
项羽以韩王(韩成)灭秦无功为借口,不让他就国而带他到彭城,废为侯爵,又把他杀了,立吴县县令郑昌为韩王。原燕王韩广不愿徙王辽东,新燕王臧荼攻杀之于无终,并其国。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齐相田荣不满项羽分封,攻打临淄王田都,田都逃到楚国,田市本被项羽封为胶东王,田荣却立田市为齐王,不让他去胶东就国,田市畏惧项羽,前往胶东就国,田荣对这个不争气的侄子大怒,派人追杀田市于即墨,又回军攻杀济北王田安。这样田荣击并三齐,遂自立为齐王,并予彭越将军印,令其击楚。项羽派萧公角攻打彭越,被彭越打得大败。
汉二年十一月(公元前206年11-12月),赵将陈馀因不满项羽分封,派夏说游说田荣,从齐王田荣处借兵,与自己三县之兵一起攻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归汉。陈馀重迎立代王赵歇为赵王,赵王感激陈余,立陈馀为代王,陈馀以赵歇弱小,不去代国,以夏说为相国,驻守代地,自己留在赵歇身边,辅佐赵王。
还定三秦
在齐地田荣兼并三齐之时,刘邦在汉中也为攻袭三秦做准备。刘邦入汉中,项羽给予刘邦三万士兵。刘邦依张良计,入南郑时烧毁栈道,以防被偷袭和向项羽示意无外侵的意愿。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用韩信的计谋,结果受阻于陈仓,雍王章邯的军队在渭上堵截,刘邦打算回汉中,赵衍提议从其他道路走,结果走通,刘邦又在好畴击溃章邯,最后围困章邯于废丘。同月,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被迫向汉王刘邦投降。之后几个月,刘邦遣将攻取陇西、北地、上郡。这样,三秦除章邯困守的废丘之外全部归汉。
而此时因项羽杀韩王成,张良走小路归汉,派人给项羽送信,称“汉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复东”。项羽因此对刘邦放心,而北击齐国。
刘邦略取关中之际,于九月命令薛欧、王吸出武关,与王陵联合,将刘太公和吕后等家属从沛接回来。十月,汉王拜韩王信为韩国太尉,令其循韩地,并许之若定韩地则拜其为韩王。
项羽平齐
韩王信攻下韩地十余城,项羽所立之韩王郑昌降,汉二年十一月(公元前206年11-12月),汉立韩王信为韩王。
汉二年十月(前206年11-12月),汉王刘邦进至陕(今河南陕县)。在汉基本平定关中之后,开始准备东进了。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正月,项羽闻知刘邦已兼并三秦,且准备东进伐楚,而赵国、齐国、梁地都已反叛,项羽以齐国与梁最近,威胁最大,北上攻打齐国,项羽派使者向英布征其一同前往,但英布仅以老弱敷衍,项羽对此深为不满,几次遣使斥责。
田荣得知项羽击齐,率军迎击,被项羽打败。逃至平原,平原民杀了田荣,投降项羽,项羽立田假为齐王。但项羽采取错误政策,不仅不予召抚,反而怒田荣反,迁怒齐人,大肆屠杀,所过残灭,于是齐人纷纷复叛,项羽奔走于齐地,但远不能扑灭齐地战火。
田荣弟田横驱逐田假,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自领齐相,收集齐国败兵,在城阳(今山东莒县)反抗项羽,项羽一时没能攻下城阳。
此时,刘邦正在向东进军,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相继降汉,项羽封陈平为武信君,令其平定殷国,于是司马卬又降楚,过了没多久,汉王刘邦攻打殷王,平定殷地,俘虏了司马卬,项羽得知大怒,要诛杀平定殷国的将吏,陈平很害怕,于是来投汉王刘邦。
交战双方
参战方
楚(又称西楚)、汉、雍、塞、翟、韩、西魏(魏)、常山(赵)、代、齐、河南、殷、九江(淮南)、闽越、建成侯彭越、陈余、韩信、临江等。
楚汉阵营
汉军还定三秦时期楚:雍(章邯)、塞(司马欣)、翟(董翳)、韩(韩成)、西魏(魏豹)、常山(张耳)、河南(申阳)、殷(司马卬)、燕(韩广)、九江(英布)、临江(共敖)、衡山(吴芮)汉:赵(赵歇)、代(陈余)
汉军东进初期楚:雍(章邯)、韩(郑昌)、西魏(魏豹)、河南(申阳)、殷(司马卬)、燕(韩广)、九江(英布)、临江(共敖)、衡山(吴芮)汉:齐(田荣)、赵(赵歇)、代(陈余)、塞(司马欣)、翟(董翳)、河南(申阳)、魏(原西魏,魏豹)、殷(司马卬)
汉军进攻彭城时期楚:雍(章邯)、燕(韩广)、九江(英布)、临江(共尉)、衡山(吴芮)汉:塞(司马欣)、翟(董翳)、魏(魏豹)、赵(赵歇)、代(陈余)、齐(田荣、田广)、闽越(无诸)、建成侯(彭越)
彭城之战后楚:雍(章邯)、魏(魏豹)、代(陈余)、赵(赵歇)、齐(田广)、燕(韩广)、九江(英布)、临江(共尉)、衡山(吴芮)汉:建成侯(彭越)
韩信北伐后楚:临江(共尉)、衡山(吴芮)汉:魏(相国、建成侯彭越)、赵(张耳)、齐(韩信)、燕(韩广)、淮南(原九江,英布)、闽越(无诸)
垓下之战时期楚:临江(共敖)汉:魏(相国、建成侯彭越)、赵(张耳)、齐(韩信)、燕(韩广)、淮南(英布)、衡山(即后来的长沙,吴芮)、闽越(无诸)
参战诸侯
韩国
1.1韩王成时期
韩成是前韩国王室,秦末被拥立为韩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封韩王成为韩王,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因张良降汉,导致项羽受到威胁。项羽就以韩王无大功,而张良又为刘邦谋臣为由,将其留在彭城,贬爵为侯,不久杀之便杀了韩王成。
1.2郑昌时期
郑昌,秦朝时吴县(会稽郡治所,今江苏苏州)县令,与项羽关系很好。项羽起兵后,跟随项羽左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项羽立郑昌为韩王,以抵御汉军。汉王刘邦平定三秦后,派韩信(韩太尉韩王信)攻取韩地,郑昌投降。
1.3韩王信时期
韩王韩信是原来韩襄王的庶出孙子。到了项梁拥立楚王的后代楚怀王的时候,燕国、齐国、赵国、魏国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国王,只有韩没有立下后嗣,所以才立了韩国诸公子中的横阳君韩成为韩王,想以此来占据平定原韩国的土地。项梁在定陶战败而死,韩成投奔楚怀王。沛公带军队进攻阳城时,命张良以韩国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韩国原有地盘,得到韩信,任命他为韩国将军,带领他的军队随从沛公进入武关。
沛公被立为汉王,韩信随从沛公进入汉中。汉王平定三秦时,就答应将要韩信为韩王,先任命他为韩太尉,带兵去攻取韩国旧地。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韩信平定了韩国的十几座城池。汉王到达河南,韩信在阳城猛攻韩王郑昌。郑昌投降,汉王就立韩信为韩王,常带领韩国军队跟随汉王。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撤出荥阳,韩王信和周苛等人守卫荥阳。等到楚军攻破荥阳,韩信投降了楚军,不久得以逃出,又投归汉王,汉王再次立他为韩王,最终跟从汉王击败项羽,平定了天下。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一月,汉王和韩信剖符为信,正式封他为韩王,封地在颍川郡,都阳翟。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春,汉高祖认为韩信雄壮勇武,封地战略位置险要,就下诏命韩王韩信迁移到太原以北地区,以防备抵抗匈奴,建都晋阳。经刘邦同意韩信把都城迁到马邑。同年秋,韩王信联合匈奴起兵造反,逃亡匈奴,国除。
齐国
2.1秦末时期
田儋(-公元前208年),故齐王田氏宗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十月,陈涉派周市在东方攻城略地,至狄地,田儋和从弟田荣、田横击杀当地县令。田儋自立为齐王,占领整个齐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秦将章邯于临济围攻魏王魏咎,田儋率兵救魏。田儋带兵去解围,被章邯军突袭,田儋战死。
田儋死后,齐人就立了另一支齐王后人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田儋的弟弟田荣收拾残兵又打回齐国,赶走了田假,又立哥哥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
2.2楚汉战争时期
田荣因不去救项梁得罪了项羽,秦国被灭之后,项羽重立了一个立过战功的田都为齐王,并将齐国分为三国,将原齐王田市迁徙封为胶东王,封故齐王建孙田安为济北王。
田荣非常愤怒,带着自己的部队又赶走了田都,原齐王他的侄子田市胆小怕事,不听他的话,田荣一怒之下杀掉他,自立为齐王。不久又使彭越攻杀济北王田安。项羽听说后带兵讨伐,杀掉了田荣。田荣的弟弟田横收拾残兵,继续和项羽对干,项羽战线太长,离开了齐国。
于是田横又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结盟,齐王田广答应,留下郦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韩信已奉刘邦命攻齐,在得知郦食其成功说服齐国以后,原本打算退军,但蒯通以刘邦并未发诏退军为由,说服韩信不要把功劳让给郦食其,韩信听从,攻击未作防备的齐国。田广得知消息后极为愤怒,烹杀郦食其。韩信击败齐军,田广引兵向东撤退,并向项羽求援。韩信在潍水以水计击败田广和楚将龙且的联军,龙且战死,韩信陆续平定齐地。
田广死后,田横自立为齐王,迎击汉将灌婴,败于嬴(今山东莱芜西北),投奔彭越。刘邦打败项羽后登基称帝,建立西汉,封彭越为梁王。田横不肯称臣于汉,率徒众500余人逃亡海上,避居岛中(今青岛即墨市田横岛)。刘邦知田横兄弟治齐多年,齐地贤者多归附之,为除后患诏令赦田横罪而行招抚。田横被迫偕门客二人赴洛阳,田横趁谎称沐浴更衣之时于途中(偃师)自杀,两门客得知后也相继自杀。留居海岛的500余壮士闻田横死讯,亦全部自杀。刘邦感慨于田横能得士,遂以王者礼葬田横。
2.3韩信时期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以齐地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当时刘邦正受困于楚军的包围下,不得不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劝谏,封韩信为齐王。项羽死后,刘邦迅速夺取韩信的兵权,并改齐王为楚王,移都下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立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封地七十座城,百姓凡是说齐语的都归属齐王。
胶东国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四月,项羽将齐国一分为三,封原齐将田都为齐王,将原齐王田市迁徙封为胶东王,都即墨,是为胶东立国之始。田市的叔父、原齐相田荣非常愤怒,带着自己的部队赶走田都,田市胆小怕事,不听他的话,前往胶东就国,田荣一怒之下杀掉他,自立为齐王。不久又杀济北王,三齐复为齐国。
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分齐为六国,立刘雄渠">刘雄渠为胶东王。汉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封刘彻为胶东王。
济北国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将齐国一分为三,封原齐将田都为齐王,将原齐王田市徙封为胶东王,封故齐王建孙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是为济北立国之始。项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赵时,田安攻下济北数城,并率所部投奔项羽。田荣造反时被彭越攻杀,版图复并入齐国。
汉文帝为削减诸侯,加强中央集权,以所封齐悼惠王子分齐为王,封刘志为济北王,之后多有分封。
常山国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徙封赵王歇于代地,因张耳亦同各路诸侯入关,且素闻张耳之才名,又念其扶赵抗秦之功,乃立分赵地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今河北邢台)。是为常山国立国之始。
张耳立国,陈馀甚怒,对人道:“张耳和馀功相等。今张耳为王,我却称候,项羽对我不公。”当时,齐王田荣叛楚,陈馀乃使门下客夏说对田荣道:“项羽执掌天下不平,请借给我兵,南皮可掩蔽你。”田荣欲树党以反楚,乃谴给陈馀。陈馀又加三县之兵袭击常山王张耳。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常山被攻破,张耳败走。十月,投汉王刘邦,待之甚厚。陈馀迎赵王歇复为赵王,赵王歇立其为代王。汉惠帝八年(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封三子刘不疑为常山王,之后多有分封。
其他诸侯
6.代国7.赵国8.燕国9.辽东国10.雍国11.塞国12.翟国13.河南国
14.西魏国15.魏国16.殷国17.九江国18.衡山国19.临江国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