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项羽和刘邦的读者,下面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个历史问题,倒不如说是个职场问题。
你大学毕业,新入职一个特大型集团公司,集团董事长对你的到来分外热情,亲自给你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和你促膝谈话;你病了,他没有派别人来伺候你,而是亲自给你煎药熬汤喂你喝……
你起初一定是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然而,你在公司待了好久,只见年龄见长,但就是职位不见长、工资不见涨。每天回到家,老婆摔盆子打碗地骂你:“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可是我就没见过你这样的人,干活时生龙活虎,拿回的钱像缩头老鼠。嫁给你,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朋友们互相闲聊,说谁谁谁升职了,工资也涨了。有人问你:“哎,你怎么回事啊?那么努力干活,这么多年了,董事长怎么不给你个职位呢?”
这时候,不了解你究竟作何感想?
其实,项羽的问题,就像你遇到的这个公司董事长:有雄才,无大略;人是好人,但不识人,也不懂怎么用人。
一面是家庭的埋怨,朋友的奚落;另一面,却是公司对你的表面热情似火,实质上却是越来越让你难以忍受的冷落。
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是你一个人能活着就行,你得摆平方方面面的事情。这里包括家庭生活、周围人际关系、个人心理因素等等方面的问题。
你方方面面的问题根本摆不平,一生气,离开了。你不走才怪呢。
接着,你又进了一家公司。这个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刘邦,纯属一个不折不扣的地痞、无赖。这个家伙非常傲慢。他给你打电话让你去见他。你见了他以后,差点把你的鼻子气歪了。你猜这个家伙正在干什么?
他正在一个会馆里泡脚。旁边还有一个美女陪着他。
刘邦一见你进来,诧异地问道:“你不好好在公司干活,来这里干什么?”
你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心里骂:“王八蛋,明明是你让我来的,怎么问我这话?”
但你因为从楚王集团辞职以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已经三天没吃饭了。妻子儿女在家里还等你拿钱买米下锅呢。正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故此,你压了压火气,恭恭敬敬地说道:“董事长,您可能忘了,是您让我来的。”
“什么?我让你来的?这不胡扯——奥,他妈的,这记性。”刘邦在旁边美女的纤纤玉指上摸了一下,然后回过头来,“你就是张子房经理介绍过来的那个新员工吧?听说,你在项羽同志的公司待了不少年头?那你离开时,是什么职务啊?”
“董事长,您记性真好!是的,我在楚王集团待了整整十年。”你的脸变得通红,不好意思地说,“不瞒董事长,我离开的时候,还是普通员工。”
“这老项也真他妈够抠的,十年也不舍得给个位置。”刘邦不高兴地说道,“既然是子房经理介绍过来的,想必你也有几把刷子。这样吧,你刚来,我如果给你一个高级经理职务,担心同事们说闲话,你以后的工作也不好开展。试用期一个月,给你按主任科员待遇。试用期满,让你去下面挂职锻炼三个月,待遇是副经理。三个月以后,我再考虑怎么安排你的工作。你看怎么样?”
面对这个第一印象不怎么好,但把你当人看的董事长,你这时候心里怎么想,不用我多说吧?
刘邦这个人在历史上的确不怎么让人待见,后世评论也是贬多褒少。但他懂得怎么用人,把一个人放在他最合适的位置上,然后,该给你的待遇,工资、奖金,加班补贴、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他一样不会少了你的。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的个人情况、性格特点、做事风格。
一,楚霸王项羽
项羽,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
项羽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末暴政。项梁阵亡后,援救赵王赵歇。破釜沉舟,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赢得巨鹿之战。率军攻破关中,举办鸿门宴,火烧秦王宫,杀死秦王子婴。分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此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自恃武力,刚愎自用,弑杀楚义帝,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汉五年(前202年),兵败于垓下,发生“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清朝女才子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下面,是后世对项羽的评价:
1,项羽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项羽见人恭敬慈爱。下属有病了,他亲自端水喂药。有人说他是好人,但也有人说他这是妇人之仁。
2,项羽宗族观念比较严重,不怎么相信外人,他信任的,主要是自家人。因此,他手下虽然有很多奇士,但项羽一般都不会重用。
3,项羽对于手下人的功劳,不怎么记在心上;但对手下人的错误,记得特别清楚。赏罚不明。
4,范增是他手下最有谋略的人,也最忠心,但项羽对范增同样不信任。
5,项羽对待事情,不是认真分析原因,想办法解决,而是用简单的方法粗暴处理复杂的事物。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一月,秦兵投降过来不少兵卒。项羽手下人对这些投降过来的秦兵很不好,引起秦兵的不满。项羽了解以后,并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将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全部活埋了。
6,项羽有两次杀掉刘邦的机会,都错过了。第一次在新丰鸿门,“鸿门宴”。第二次是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在荥阳修筑甬道用以过河取敖地的粮食,项羽军多次侵夺甬道,刘邦军无法取得粮草补充,非常害怕,与项羽议和,项羽同意了。
7,项羽不喜欢听良言。进入咸阳后,引兵屠戮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这时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富饶,可以成王霸之业。但项羽见秦王宫都已经被毁坏了,自己又迫切地想回到江东,于是不听。那人又说,都说楚人性情残暴,果然如此。项羽听到后,立刻把那个人杀了。
8,项羽在范增的建议下,与范增合围荥阳,打算消灭刘邦。刘邦非常害怕,采取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于是剥夺了范增的权利。范增没有想到项羽竟然会怀疑自己和刘邦有勾结,十分气愤,于是告老还乡,途中病死。
9,项羽没用的虚荣心太强。
在与刘邦最后一场决战中,项羽仅有的人马被刘邦包围。项羽为了证明自己的失败是天意,而不是他自己的错,对部下说:“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你们了解,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
项羽武力果然很厉害,他提起的“击溃包围、斩将、砍旗”三件事都做到了。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大王果然神勇!”
但是,这些有用吗?不一会儿,手下骑兵们都战死了。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后挥刀自刎。标准一个鸭子嘴,肉烂嘴不烂。倒也不失为一个英雄好汉,只是有雄才,无大略,惋惜了!
对于这一段史实,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以诗感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项羽原来的几个杰出人才
早年投奔项梁,跟随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攻破关中,屡献奇谋,被项羽尊为“亚父”。鸿门宴时,建议项羽杀刘邦,劝说项庄舞剑,但项羽不同意,终未成功。后来,陈平施展“离间计”,受到项羽猜忌,辞官归家,路上病死。
2,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不仅是当时最杰出的将军,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但项羽不识人,更不会用人。秦末大乱之际韩信投奔项梁、项羽,未得重用。转投刘邦,成为刘邦的大将,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
3,英布:早年坐罪,受到黥刑,俗称黥布。初随项梁起义,拥立楚怀王继位,封为当阳君。项梁阵亡后,成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屡破秦军,后来受到汉朝游说,叛楚归汉。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4,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少时喜读书,有大志。
陈胜、吴广起义后,陈平先是投奔魏王咎,后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陈平投刘邦。为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5,张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初始在项羽手下,后归刘邦。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刘邦评价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另外,原来是项羽手下,后投降刘邦的还有季布、利几、项缠、项襄、项冠、周殷、钟离昧、吴芮、臧荼等。
刘邦,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一统有突出贡献。
刘邦之所以能在秦末乱世中最后打败项羽脱颖而出,原因是多方面的。毛主席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1,能屈能伸:刘邦在项羽面前,总是装作很谦恭的样子,故此项羽很看不起他,认为他不足为虑。时机成熟后,他一点也没有留情,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2,虚心纳谏:刘邦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別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用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年轻的时候,刘邦很轻视儒生,称帝以后仍然觉得自己是靠武力夺得天下。但是当陆贾问了他一句“马上得天下,能够马上治天下吗?”刘邦立即就醒悟了过来,让陆贾著书论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以作为自己施政的借鉴。
西汉刚建立,由于对封赏不满,好多将领不安定。张良向刘邦提出建议,让他把向来最讨厌的雍齿封为侯。刘邦立即照办,很快就稳定了局面。
西汉立国之初,刘邦定都在洛阳。一个叫娄敬的人论述了一番关中的地理形势的优点,说关中的长安进可攻退可守,宜立为都城。刘邦询问张良的意见,张良认为可行。刘邦立刻迁都长安。这个决策对西汉王朝此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3,招降纳叛:在这方面,项羽的许多人才都归了刘邦,为刘邦的西汉王朝立了大功。比如张良、英布、韩信、陈平等人。
4,雄才大略:有人统计了一下刘邦的许多第一,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第一位御驾亲征一统天下的皇帝;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一统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第一位“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低税率的皇帝;第一位推行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第一位写诗的皇帝;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第一位用布衣将相一统天下的皇帝;第一位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皇帝;第一位在长安建都的皇帝------。
5,善用人才: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
刘邦自述:“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6,赏罚分明:只要用你,就会全力信任你;只要你有功,他就会重赏你。
正如评说的那样:“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现在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假如让你回到秦末,你是会跟着把你当做人才信任、重用的刘邦打天下呢,还是跟着一个平时不信任任何人,只是当你病了他给你喂饭的项羽打天下?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