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项羽分封的读者,下面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项羽当初分封了十八路诸侯,项羽有难的时候,他们为什么不帮助项羽?这事情和项羽分封有关系吗?
首先,开宗明义说下所谓的项羽“分封诸侯”到底是咋回事。
在常人被历史误导的认知中,这分封诸侯,无疑是项羽凭借巨鹿之战大胜的威风,对手下人进行封赏的结果。
换个说法是,项羽用巨大的威望,还有兵力优势,将胜利果实分给参与的诸侯、部将和降将,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但事情真就如此吗?我们巴拉巴拉分封的名单或许就懂了。
这十八路王分别是:
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这十八个封王中,除了司马欣、章邯、董翳、田都、田安、这五个之外,其他人其实都是早有地盘和大军的诸侯王,他们的地盘都是自己打下来的。
(项羽分封的诸侯王)
如果用这个视角看项羽封王,与其说他分封了诸侯王,不如说他用自己的强势权威,通过分封这样的政治举措,强迫诸侯王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这才是项羽分封的真谛,举办了一场犹如春秋时代“弭兵会盟”的诸侯大会。
“弭兵会盟”是啥意思,也有典故可寻!
春秋时代晋楚争霸诸侯日日交兵,天下混乱无比。
晋国和楚国两个虽然是超级大国,但也觉得每天打仗有点吃不消,可又怕自己罢兵了对手不讲道义。于是在中间人宋国的撮合下,弄了两次诸侯会盟。
(春秋时代的弭兵会盟)
第一次是公元前579年,第二次是公元前546年。
具体做法是,将当时所有有实力的诸侯,全部召集起来开个会,调停下晋楚争霸的同时,还约定了天下的格局。
那就是让天下共同奉晋、楚两国为霸主,
两国平分霸权,随后又约定,如果有谁破坏协议,天下共讨之。
简言之,项羽的如意算盘,就是用一场以势压人的会议,确定战后的天下格局和西楚霸王一家独大的既成事实。
然后所有诸侯国各自安安分分过日子,恢复春秋战国故事。
(项羽的小心思太多)
那么项羽为何要这么做?真就是因为他有古人气质,向往春秋战国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不过顺势而为兼小心思太重而已。
巨鹿之战后看上去吊炸天的项羽,面对错综复杂的时局,也有自己的无可奈何。
秦末战争,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起义后的陈胜吴广,在占据陈郡后不久,就急火火地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张楚政权的建立,犹如拉响了多米诺骨牌!
曾经铁板一块的秦国大地,原有的诸侯国纷纷复起。
赵国出现了,齐国、燕国也出现了,一时间风云色变,秦末战场成了战国时代。这些复活的诸侯国,都是有国王,有大军,有地盘的三有存在。
不管项羽分封与否,他们都已经是王了,当了王的人哪有退回去的可能。
但,那一刻所有的王,都有一个隐忧,就是曾经一扫六合的秦帝国。
面对共同的敌人,才有他们之间暂时的和平出现。
(项羽带队打赢了秦国)
一个共同且非常敌大的敌人,让他们避免了过早的内斗,反而选择了合纵对外。
函谷关前的故事,仿若战国末期合纵战争的重演。
至于项羽的实力,在巨鹿战前根本不够看。巨鹿之战前的项羽,不过楚怀王派出的部将而已,还不是主将而是副将,要听从卿子冠军宋义的命令。
那么所谓的楚军有多少人?答案也不多,仅仅六万人不到的规模。
也就是说,通过杀掉卿子冠军宋义获取楚国兵马的项羽,全部兵力也不过才6万人左右。
但《史记》上却言之凿凿地记录下了这样一笔: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史记》告诉我们,鸿门宴之前项羽汇聚了关中诸侯40万大军一起,因为刘邦先入咸阳,不服气才弄了出鸿门宴,6万和40万的差别何其大啊?
(项羽以势压人)
那么我们换个角度想,不难发现这“分封诸侯”是项羽空手套白狼的举措。
用巨鹿之战巨大威望,协无数诸侯力压刘邦,焚烧咸阳的威势,让所有诸侯国心有戚戚之余,承认了自己的盟主地位。这群诸侯的本来意愿,并没有想过所谓的分封诸侯,纯粹是为了收拾刘邦,为了杀入关中复仇,顺带打秦国的秋风。
项羽这招空手套白狼,无疑玩得666到极点。
玩成了这出空手套白狼之后,项羽的分封就更包含了无数的小心思。
这从分封的不公平就可以看出,下面我们一个个说。
第一:说说刘邦的问题。
刘邦虽然打仗不算多,但走位飘忽的他,依旧成了第一个入关中的人。
楚怀王的承诺即便不值钱,可依旧是项羽的君王。但看看项羽的分封,将刘邦远远地丢在汉中,无疑是告诉刘邦,你有多远滚多远,我不待见你。这也是刘邦后续要造反的根源。除了要争夺天下之外,估计也有被气到了的原因。
(最不服气的就是刘邦)
第二:说说分封之后第一个反叛的齐国。
分封之前的齐国,原本就是最早复立的诸侯国之一。
国内有两股齐国宗室势力互相争衡,一个是田儋、田荣兄弟代表的远支宗室,一个是田假、田安代表近支宗室。齐国这两股势力远近交汇组成了复国的齐国。这两股势力,在灭秦战争中出力更多的是远支宗室田儋和田荣,至于另外一股势力,完全就是打酱油的存在。
可项羽咋分封的?
他直接将齐国一分为三,出力最多的是田儋和田荣他封了田儋的儿子田市,一个懦弱的人。几乎没啥实力大的田安还有会拍马屁的田都也成了王,反而是出力最大实力最强的田荣什么封号都没有。
出力的不如出嘴的,出嘴的不如懦弱的,这样分封当然后患无穷。
第三:在说下实力不俗的赵国。
赵国在项羽分封之后,有两个王,第一个是赵王赵歇,被封为代王,第二个是赵国大将张耳被封为常山王,似乎是刻意为之,赵国最有实力的陈余,反而没有被封王、
第四:燕国。
曾经的燕王后裔成了辽东王,而一个臣子反而成了名正言顺的燕王,按照封邦建国的礼仪而言,无疑是一场乱命。
第五:魏国
魏国因为地处中原,如果一统起来实力不俗,也受到了的分割,原本的魏国大地,被一分为二不说,还在那里制造了矛盾,顺带充实了自己的地盘。
原本依附于楚国的魏王魏豹被封为西魏王,原本的赵国大将司马昂被封为殷王,反而是最具实力的彭越没有被封王,为了削弱彭越,项羽甚至将原本该属于彭越的地盘,划归给了自己的楚国。
第六:韩国
韩国也从一个王变成了两个王,不仅如此,项羽还乱杀人,得罪了韩国。
原本的韩王韩成,因为和刘邦的关系很好,被项羽给杀了,随后项羽让自己部将郑昌为韩王,又弄了一个赵国大将申阳为河南王。
再加上项羽攻灭秦国后,在关中封的三个王司马欣、章邯、董翳(三秦三王),这些人组成了项羽分封的18路诸侯。
(三秦三王)
这样来看,项羽是真的在封王吗?
他恨不能化身拆国党,将原本的关中六国,拆得四分五裂不说,还以打压实力派为宗旨。目的就是,削弱关东六国的威胁,制造关东六国的内斗。
至于目的吗?或许有方便他后续一统的因素在内。
但,后续看项羽马放南山,致力于裁军的做派,又让我怀疑他并没想那么远,仅仅就单纯地觉得,分而治之,没人威胁自己就是太平光景也说不定。
果不其然,分封之后的诸王,立马就开始了内斗!
对分封最为不满的齐国首先开始,实力派田荣起兵、杀田巿,诛田安,然后拉拢陈余和彭越一起,几个月功夫,就将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地盘,弄的乱七八糟。
让西楚霸王的地盘周边,战云密布,弄的项羽不得不开始平叛战争。
然后刘邦借助项羽平叛的当空,拜将韩信,训练精兵,并处关中,一举击溃了项羽遏制自己的关中三王,开始了楚汉之争的序幕。
(兵仙韩信)
仅仅二三年时间,曾经的18路诸侯王,大多数都成了枯骨,反而是没有被分封的实力派们,一个个成了项羽的仇人。
一场原本空手套白狼一样的分封,让项羽占尽了优势,如果项羽分封谨慎一点,稍许合理一点,对待可以拉拢成盟友的人好一点,何至与后来面对众多诸侯围攻。
而项羽的分封也告诉我们一个亘古未变的道理,依靠别人给地盘的人,终究打不赢自己一刀一枪打下地盘的人,那些依靠项羽才成诸侯王的人,都没好结果,反而是最不受项羽待见的几个最有出息。
汉王刘邦最后的胜利者,没有被封王的彭越,最后左右了项羽的生死还成了梁王,至于被项羽不待见的韩信,更是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让自己的旧老板,高唱离歌。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