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吕不韦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吕不韦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在经商方面,吕不韦比商业之祖范蠡更有本领,他白手起家,年纪不大就离开家乡濮阳,到拥有丰富木材和药材资源的阳翟去经商,以贩贱卖贵的经商手段,逐渐成了家累万金的阳翟首富。接着他到楚国发展,没有成功。又到赵国首都邯郸经商,很快就成为赵国的首富,甚至可以说是富可敌国。吕不韦是卫国人。卫国是个小国,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但他有独到的经济眼光,他走出国门,搞起了国际贸易。从这个角度讲,吕不韦是濮阳历史上最富有的人,是开拓国际贸易第一人。
吕不韦的第一桶金是如何挖到的,至今尚无法考证。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史学家、经济史学者认可的吕不韦的经商理论:一是贩贱卖贵,二是奇货可居。其实还有第三,就是官商勾结,这是他能够迅速成为巨富的法宝,使他在短时间内一举成名。在阳翟,他是一邑首富,到了邯郸很快成为一国首富。
吕不韦在商业上的主要才能,表现在官商勾结方面。他首先善于包装自己,把自己的商业行为做到了顶峰。在赵国,他和上层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吕府迎来送往的大多是达官贵人、各国使节,这使他的商业与官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扩大自己的知名度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他开创的商人与官场合作的经商之道,至今仍然被一些商人视为成功的首选。
吕不韦贩贱卖贵的经商理念,是一般商人都知道的最起码知识,单靠这一点是难以发大财的,奇货可居理论才是他发家的关键。他到邯郸以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奇货可居运用得十分娴熟。战国末期赵国的所谓奇货,主要是珠宝、私盐、铁等物资。吕不韦适时猎取,待价而沽,然后抓住机遇,赚得巨额利润。吕不韦在邯郸富到了什么程度?富到了他认为再挣钱已经没啥意思的地步。说他是一个经商天才,绝不为过。
吕不韦是政治投机冒险家,巨商从政第一人。
吕不韦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私欲的无限膨胀促使他产生了握得金龟钓江山的冒险念头。我们知道,古代商人的地位是比较低的,重农抑商是当时很普遍,而且很主流的治国理念。吕不韦何尝不知道这些呢?在邯郸,他凭着自己富可敌国的财富,以及高超的手段,得到了年轻貌美的赵姬。他打赵姬的主意,把赵姬也当做奇货囤积起来,想培养她成为他政治上的一个重要筹码。
吕不韦要通过一个女人,赚取万里江山。他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目光瞄准了一个在赵国邯郸没有多少人看得起,而在吕不韦眼里却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又把这个人也作为奇货囤积起来,蓄势待发。这个人是谁?是大秦帝国安国君的儿子子楚,即后来的秦庄襄王。当时,子楚作为人质押在赵国,称为质子异人。吕不韦要把赵姬和异人同时绑定,像做生意一样做为奇货囤积。
子楚何许人也?他是太子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子楚的母亲夏姬不受宠爱。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当然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在赵国当人质,生活困窘,很不得意,整天是唉声叹气。这一点,吕不韦是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吕不韦是极为聪明的。他知道,如果想在政治上取得巨大成功,单纯靠拉关系、贿赂官员是很不够的,必须有行之有效的举措,甚至是冒险的。他把奇货可居的经商理论应用于政治权谋,直接从高层入手,孤注一掷。在花费巨资包装质子的同时,还巧使美人计,把自己心爱的并且已经怀上了自己孩子的女人送给人质子异为妻。质子异人贪恋赵姬的美色,毫不怀疑其中有什么阴谋。
吕不韦这种直接走上层路线,搞金钱美女攻势的攻关手段,非常有效。他把质子异人套牢以后,继而凭借其巨大的财力,来到秦国都城咸阳,四处结交权贵,大力宣传炒作质子异人的能力。他还深知枕头风的厉害,用大笔金银财宝贿赂秦王宠爱的华阳夫人,成功地使质子异人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当年幼的秦始皇(实际上是吕不韦的儿子)登上宝座后,他就成了权倾朝野的宰相。作为一个商人,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政治上的成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
吕不韦实际掌握了秦国政权以后,主要功绩表现在稳定秦国社会,增强秦国国力,为后来秦始皇扫清六合,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等方面。他以丞相职位辅佐异人,把握朝政,使秦国能够持续发展,维持了对东方六国的高压态势,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吕不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千金买一字的政治谋略文人。
吕不韦做了宰相,可以说是要权有权,要钱有钱,但他没有满足。他想要秦国天下长治久安,千秋永固,他想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一部治国方略,甚至流传后世。他知道自己学问太浅,不可能亲自动手写作。他有执着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只要选准了目标,就锲而不舍,直到成功。他利用宰相的地位,可以呼风唤雨的权势,高薪聘请了上千个满腹经纶的文人学士,组成了文化写作班子,专门在浩瀚的古籍经典中广泛搜集资料,撰写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经国济世的文章,取名《吕览》。这就是著名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修成后,吕不韦想让它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决定实施千金买一字的惊人举措,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告示,与天下文人互动。他首先在秦国各地准确抄写了全书,称凡是能在书中找出一个错字或讹误的,赏赐千金。结果,规定时间到了,没有一人能够找出书中的错讹来。他的这一举动,成为中国历史上2000年以来广泛传颂的文化趣事。
其实,吕不韦此举至少收到了几个方面的效果:
首先可以测试上千名文人,特别是那几个主事的知名学人的真正学识水平,或者说可以测试他们是否真心为自己效力,有无懈怠。作为一名政治家,他的多疑、多虑,以至于进行考验,于此可见一斑。
其次,主观和客观上都促成了《吕氏春秋》成为一部精心编著、众手成书的兼儒墨,合名法的经典,真正达到了千古传流的目的。
其三,这个活动实际上成了一次政治、文化的宣传造势,经过炒作,不仅使这部书誉满天下,同时也使吕不韦的个人家喻户晓,造就了一个既有政治才能、又有文化素养,做事认真诚信,国家可以赖以兴盛的光辉形象,使天下归心。
千金悬赏改动《吕氏春秋》一字的举动,几千年来一直被人误解,称此举是吕不韦为了表明此书的精湛。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十分准确,其中吕不韦也有为《吕氏春秋》这本书炒作、宣传的成分,是在为自己的作品做广告。两千年前,吕不韦就有广告效应的思想意识,真是够超前的。
实事求是地讲,吕不韦组织编著的《吕氏春秋》不失为一部名著,是一个思维缜密、一石多鸟的重大文化举措,是他执政期间做的一件文化大事。《吕氏春秋》既是吕不韦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吕不韦是最能让女人痴情于自己的高手,也是情场最大胆的负心汉。
可以想见,青年时期的吕不韦应当是一个英俊伟岸、玉树临风式的美男子,而且足智多谋,受到众多女人的青睐。史籍上没有告诉我们吕不韦有几个妻妾,但从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信息看,他对女性的钟情和难以割舍的痴情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被他玩于股掌之间的女人也都醉情于他,死心塌地地忠于他,为他严守机密,配合默契。
赵姬是赵国的绝色美女,有倾国倾城之貌。她不是吕不韦的正妻,但她对吕不韦绝对地忠诚,以至于她怀上了吕不韦的孩子,还心甘情愿地按照吕不韦的投机阴谋,嫁给了自己并不钟爱的质子异人。而且从没有中断和吕不韦的私情幽会。他们的这种情分一直延续到儿子(秦始皇)长大成人。不可思议的是,吕不韦自知火已烧身,不得不停止和赵姬的私通时,竟将大阴人嫪毐介绍给了赵姬,设想万一有事可以嫁祸嫪毐。而赵姬竟然同意吕不韦的安排,神使鬼差般地顺着吕不韦的意愿亦步亦趋,继续着这种完全畸形的恋情。
但是,吕不韦这个情场鬼才,最终也毁于情场。在处理和赵姬的关系上不能干净利落,一刀两断,以致一错再错,酿成大祸。本来,在异人称王,赵姬为王后以后,身为丞相的吕不韦就应该彻底结束与赵姬的情缘,各得其所,相安无事。但他对赵姬还一往情深,赵姬也对他亦恋恋不舍,以致在异人死后,赵姬守寡,两人却更加肆无忌惮。特别是秦王政日渐懂事、已有察觉,朝廷官员无不知晓,民间百姓议论纷纷的情况下,精明的吕不韦发现已经引火烧身,恐祸及己,主动停止了和太后的往来,这是适合时宜的。但他却又推荐大阴人嫪毐和赵姬私通,结果引狼入室,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遭到灭顶之灾。
秦王政十年(前239年)十月,吕不韦被免职,遣出京城,前往洛阳封地。不久,吕不韦饮酖自杀。
吕不韦的很多观点、做事方法,就是到了现代,仍然是比较超前的。有的成功人士,在他们身上乃至创业的道路上,依稀可以看到吕不韦的影子。吕不韦的确是一个千古奇才,但他利欲心太重,没有像范蠡那样激流勇退,结果落了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这也是吕不韦给某些所谓成功人士留下的最可借鉴的教训,最值得三思。
看过吕不韦的故事有哪些的人还看了: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