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战神蒙恬发明了毛笔吗?感兴趣的读者和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文字书写工具,世界上古代人使用的各种笔几乎都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中国的毛笔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毛笔的发明,古人普遍确信是秦朝名将蒙恬所为。有一个版本的传说流传最广。相传,蒙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即古代所谓的“宣州”)与楚国交战,他要经常向秦始皇汇报战况。那时,人们通常是用竹签蘸墨,在竹简上写字,书写速度很慢。有一天,蒙恬发现一只受伤的兔子,看到兔子流血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蒙恬突然灵机一动,是不是可以用兔子的尾巴做成一支笔呢?于是,蒙恬剪下了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中,做成了一支笔。但是,兔毛油乎乎的,不吸墨,蒙恬用石灰水浸泡兔毛,去掉了毛上的油脂,一支柔顺好用的毛笔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这个故事传说是依据唐代韩愈的《毛颖传》改编的,有“硬伤”。一是蒙恬虽然参与了伐楚之战,但那时他还不是大将,没有资格直接向秦始皇汇报战况;二是韩愈的《毛颖传》为寓言故事,本身不能作为信史。
现在网上都引用《史记》的一句白话文:“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但是,我读《史记》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原文。真正有史料可查的,是西晋博物学家张华的《博物志》及同时代人崔豹的《古今注》,《博物志》曰“蒙恬造笔”;《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之后,宋代的《词源》上也记载:“恬始作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
除了“蒙恬造笔”说,秦朝之前一些文献还有另外说法。《礼记》中有“史载笔,士载言”;《物原》有“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尚书》有“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写之”。
除了典籍史料,目前的相关实物考古成果如何呢?
我国距今六七千年的陕西半坡遗址曾出土大量彩陶,彩陶上绘有许多图案,如人面纹、鱼纹、波折纹等,图案笔触线条流畅。考古学者推测,只有用毛笔一类的柔软工具才能画出这样线条感极强的图案。具体是什么样的绘制工具至今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工具已经具备了毛笔的特征。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有朱书与墨迹残留,由此可以判断甲骨文应该是先用毛笔写出,然后再用利器刻出的。
第一只出土的古代毛笔实物,是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挖掘出来的。紧接着1957年,河南省信阳长台山战国的楚墓也出土了毛笔。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的春秋末期、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被成功发掘,人们从此次出土文物中,看到了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毛笔
这些考古证据说明,先民使用毛笔的历史要比蒙恬早得多,蒙恬并非毛笔的发明人。
蒙恬虽不是毛笔的首创者,但他是毛笔的改良者,这一点是有可信度的。
蒙恬的爷爷是秦国名将、上卿蒙骜,其父亲蒙武也是秦国著名将领,曾跟随主将王翦灭楚,蒙恬可谓是将门之后。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打齐国,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秦国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失地。接着,他受秦始皇之命,在北部边域修筑万里长城。
蒙恬受秦始皇宠信之后,他长期担任带兵主将,在频繁的公文往来中,产生对毛笔的改进灵感是有可能的。《古今注》中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秦笔”,那也就是蒙恬改良后,在秦国使用的毛笔。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曾出土过秦国的毛笔,竹制笔管前端凿孔,笔头插在孔中,另有一与笔管等长的竹筒做笔套,为取笔方便,笔套中间还留有长方形孔槽。与左家公山楚墓毛笔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战国时期楚国的毛笔是将兽毛绑在笔杆外边,而秦代的毛笔是将笔杆的一头挖空,然后将笔毛放在挖空的笔腔中,再用胶粘牢。这与现在的毛笔非常相似。因此专家们推测,这就是蒙恬所造之笔。
睡虎地出土秦代毛笔与笔套
蒙恬曾以军功升任内史。先秦内史之职,主要职责是掌管内府典籍文献、记载议政要录之类的事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设置的内史为一个行政区,掌管京师咸阳及京畿40余县,同时还保留原来内史的一些职责。蒙恬担任内史正是在秦国发起统一战争前后,或许正是在蒙恬任内史期间,他主管了秦笔的推广工作,于是,后人便将发明笔的功绩归之于蒙恬。
自汉代以后,我国相继出现了两个著名毛笔产地。一个是发源于汉代、鼎盛于唐代的“宣笔”产地安徽宣州;另一个是元代以后誉满海内外的“湖笔”产地湖州。我国的大部分毛笔产地,都有蒙恬庙,笔工师徒都会去烧香、磕头,而宣州与湖州这两个地方对蒙恬的崇拜尤甚,关于蒙恬造笔的传说也特别多。
本文前边关于蒙恬因兔子而发明毛笔的传说,被认为是“宣笔”的发端之说。“湖笔”的由来,则另有一传说。据传,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根据《归安杂录》(“归安”,古县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记载,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浙江湖州善琏村人,蒙恬遇难后,卜香莲携幼子颖,归故里隐居,授乡民以制笔三技。湖州人尊蒙恬为“笔祖”,尊卜香莲为“笔娘娘”。善琏村还建有“蒙公祠”,每年3月16日蒙恬生日、9月16日卜香莲生日都要搞祭祀活动。人们将环绕小镇的河改为蒙溪,还以“蒙笔生花”、“恬文抒怀”、“蒙氏羊毫”、“香水”、“香块”命为笔名,一直延用至今。
中国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毛笔的发明,提高了汉字书写效率,也使得汉字笔画变化多端,对汉字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毛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发明,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宝。蒙恬,不管是毛笔的发明人还是毛笔的改革家,作为古代人们集体智慧的化身,值得纪念。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