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赵高非常佩服李斯的周全。他将胡亥叫出去几里之外,在无人处把恶讯说给胡亥,胡亥放声痛哭。等胡亥哭过一阵子,赵高开口:“殿下只知悲痛又有何用?人死不用复生,再哭也无济于事。当下该策谋些大事方为上策。始皇终前曾赐长子扶苏诏令一份,在我手中。等扶苏赶回咸阳,定会立为皇帝而你却连点土地也没有分封到,该如何是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一起往下看。
鱼臭归途天
胡亥去泪水强忍悲痛说道:“也是。人说贤明的君王最了解他的臣属,聪明的父亲最清楚他的儿子。父王当然知道哪个儿子应当嗣位,哪个儿子不当受封,现在既然父王不下命令封赐诸子,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赵高已看出胡亥毕竟幼稚,直言不讳地开导他:“此无奈之言差矣!现天下大权在你、我及丞相李斯手中。”“要谁生则生,让谁亡则亡,这便是权柄的威力,何不多加考虑计划再去行事?让人臣服于与己服于人,控制别人与被人控制,毕竟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两种结局。”胡亥并未从悲痛中完全解脱出来,仍不开窍:“废弃长兄而拥立幼弟,有悖于道义;不从父王遗诏,以谋嗣位为帝,或者惟恐长兄嗣位后自己失宠,可能被杀,因而阴谋篡位,皆为不孝。”
“自己才能薄弱陋劣,勉强依靠别人扶助,并不算是能干。这三件都是违背道德,不为天下人所心服的。如此去做,只怕自己身遭不测,说不定弄得国亡宗灭,身后无人祭祀矣!”赵高恨这个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的毛头后生,断定他将来不会成大器。但是,既然已与胡亥同在同一条船上,只能赶着他走下去,走到底。于是赵高劝道:“臣闻商汤、周武王杀了他们的君王,天下人反而称赞他们行为符合道义,不为不忠卫出公杀掉他的父亲,卫国人因而推重他的德望,孔子亦在《春秋》上特录,不为不孝。凡做伟业之人皆不可拘泥细端,隆盛的德行不必计较琐屑的礼节。乡里市井间日常的琐事,和朝廷百官所负大命断不相同。”
“若按乡妇村汉之琐礼行事,必败无疑。凡事只观细末而疏于大体,必生祸患;临事犹疑不决,定招灭顶之灾。勇敢决断,如利刃剃发,连鬼神也会畏惧逃避,日后必成大业。望殿下深思。”胡亥长叹一声,心有所动,说道:“父王刚刚驾崩,仍没发丧;丧礼未已,如何向丞相李斯张口?”赵高趁热打铁:“机不可失,稍微一迟,良机便刹时顿失。”在赵高与胡亥密谋时,李斯的内心也在翻江倒海。赵高的毒辣他是知道的,扶苏与蒙恬远在北疆,密函又在赵高手中,如何能够送去?再者,扶苏的懦弱也无帝王之气,蒙恬与自已虽为故友,但数载阻隔,感情也相当陌生。
蒙毅很明显又与自己有分歧。这样,即便把御函送给扶苏,又能如何?何况,从沙丘到咸阳仍有千余里路程,倘若自已逼赵高、胡亥交出遗诏,试必动用武力,始皇驾崩之讯便会路人皆知。如果非暴力劝说赵高交出遗诏恐怕到不了咸阳城,自己就会被赵高下手干掉。怎么办?思忖再三,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与赵高串通一气,立胡亥嗣位为帝。然而,这毕竟是李斯不忍看到的结果。赵高与胡亥匆匆赶回,胡亥的眼圈仅显微红,不留神人们看不出来。赵高试探李斯:“丞相,始皇所赐长子的遗诏和符令皆在胡亥殿下手中。现在要立谁为太子,小就凭你我的口舌了。你看此事如何处理?”李斯心中不悦,明明在赵高手中,为什么要说在殿下手中?
这不是用胡亥要挟我吗?他想先吓唬赵高一下,看看他的反应,于是回道:“怎可说此亡国之言?这种立太子的事,不是我们做人臣的人所应当讨论的事。”赵高暗骂李斯老狐狸,作臣的不讨论,只能是听君的了,而始皇遗诏你又透出口风,是立扶苏继位的,这不是明摆着排挤胡亥吗?
立胡亥为帝
他开始向李斯发起攻势:“你与蒙恬之オ能相比如何?你对大秦的功劳可比蒙恬高?你可曾比蒙恬更能深谋远虑而不致失算?你果真比蒙恬更少于结怨天下百姓?你比蒙恬更和扶苏交情深密?”“我李斯皆不及蒙恬,如何?”“我原不过是宫禁里一个供人驱使的奴役,侥幸因娴熟狱法,得以有机会进入宫廷,掌官事务,此至二十余年。”“我未曾听说秦王的功臣两朝为官的,多以诛戮为下场。皇帝的公子二十余人,他们的为人你是知道的。长子扶苏心狠手辣,继位后当任蒙恬为丞相,你最好的结局也不过罢官为民而已。我接始皇之命,授胡交学习法令诸事,未曾见他有何过失。胡亥慈祥仁爱,敦厚笃实,轻视财物,看重人才,聪颖而讷言。”
“对士人皆敬重谦恭,秦国的哪位公子能与他相比?所以他理当继承皇位。”赵高终于全部兜出来了。李斯终于看到这个阉人的巧口舌簧的表演,把白的说成黑,把死人能说活。李斯仍不动声色地顶回去:“你趁早回到你的中府车令上去管自己的事,手不要伸的过长。我李斯遵照皇帝的遗诏行事,自己命运如何,全在于天。”“哼哼,你自以为高居丞相之职就高枕无忧了吗?差矣!我看你已至崖岸。你是出类拔萃的容智之人,相信你能够掌握自身的命运。”赵高的近似威胁的话,使李斯非常愤怒:“我李斯原本上蔡一个布衣,始皇拜我为相,封我为通侯,本以社稷存亡之重担交于我,我岂敢辜负圣上的恩义?”
“肝胆相酬的忠臣,不畏惧死,谨身侍亲的孝子,也不畏惧危。为臣之道,在格守天职而已。”,面“智者,乃顺势而为,观事之初便晓之果,察物之动便知其至现在天下的权威和命运皆在胡亥之手中,我已察觉胡亥之大志矣而且扶苏在外,胡亥在内,始皇为上,扶苏为下,内控外,上箝下,乃天理也。”“一旦错过机会,上下内外之势变更,再欲反对扶苏,则成乱臣贼子,死无葬身之地了。秋天天寒霜降,草木自然谢,春天天暖冰解,万物自然成长,这是必然结果。势之所至,决定人的行为和取舍呀。”李斯对扶胡亥继位之事惴惴不安,他毕竟是位读书人,历史上助人篡位的大臣,大多没有好下场。
这些前车之鉴,使他举棋不定,说:“晋献公废申生立奚齐,结果换得三代乱世;齐恒公和他的弟弟公子纠争存王位,后来公子纠给系了;殿纳杀了叔父比干,不听劝谏,都城变为废墟,国家危亡。这皆为逆天道而行的下场,落得宗庙没人祭祀。你我再重蹈覆辙,下场能够跳出此道吗!”赵高一声奸笑,胸有成竹地说:“在上位的(指胡亥)和在下位的(指李斯)如果同心协力可保永久富贵;在里的人(指赵高)和宫外的百官大臣(指李斯)如果互相应和,不致有半点差错,若按我的计谋行事,你可以长久享有侯爵,可传于子孙万代。而且你也可以象王子乔和赤松子两位仙人那般的长寿,像孔子和墨子两位圣贤那般的聪明智慧。”
“倘若舍弃良策而不用,你的子孙也不免遭殃,我为你耽心矣。李斯也完全明白赵高和胡亥的为人,这番话不完全是言辞恫吓,他们是说得出就做得出的人物。另外,即便奋力助扶苏嗣位,自己与蒙氏兄弟的陌生和隔膜,也难保有何好结局。李斯左右为难,仰天长叹:“适逢乱世所生,性命何依,何托?”说着,泪流满面,同意与赵高合伙立胡亥为王。两人共同谋划,商定李斯假托接受了始皇的遗诏,命令丞相立胡亥为太子。另伪造一封遗诏赐给长子扶苏,诏日:“真人巡行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明,以便降福延长寿命。扶苏与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大兵,驻扎边疆,已有十余年,疆土未展一寸,士兵却损失惨重。”
宣布秦始皇驾崩
“功无半分,却屡屡上书诽谤朝政。据悉,扶苏未得太子位,心怀不满,怨怒于朝廷,实为不孝。现赐剑于你,自杀了生!将军蒙恬随扶苏数载,不动改扶苏之过,反串通一气,有犯上之嫌,实为不忠,亦当自杀!将兵权释于副将王离。”遗诏的封口处盖上始皇玉玺大印遣胡亥手下的亲信带诏直年上郡。使者来到上郡,扶苏拆诏书观看,如五雷轰顶,淌泪入内宅准备自杀。蒙恬看过信后心有疑虑,劝解扶苏:“陛下巡狩在外,未立太子,派我率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你为监军,此乃关系天下安危之重任呀。如今只因一个小小的使臣跑来,你就想自杀,倘若其中有诈,岂不误中圈套?澄清一下,再死不迟。”
扶苏已哭成一个泪人,哽咽着说:“使臣虽位卑,然玉玺大印赫然在上,岂能有假?既然父王已经赐我自杀,还有什么说的呢?”说毕,举剑自刎。蒙恬绝不自杀,又不敢轻易举兵反叛,被使臣囚禁在咸阳县。巡狩的队伍从沙丘平台起身,继续返京。时值酷暑之厦,始皇的尸体不出五日,便渐渐散发出腐烂的恶臭。始皇御辇算得上一个朴素的调温装备,然毕竟时令不宜。胡亥等人开始慌了,一旦随从发觉臭气熏天,谁都会明白始皇驾驾崩的事,势必大乱。李斯也为此焦急万分,急中生智,冒出一个古怪的念头,低声告诉胡亥:“殿下,不妨让随从官僚车辆,全部装载一石鲍鱼。鱼不足一日便会发臭,以掩实情。”
每辆车上载上一鲍鱼,一路上鱼臭冲天,熏得随队人员一路恶心,但没有人敢说个“不”字,也没有人觉察出什么破绽。这种古怪的载鱼行为,之所以不被人警,是因为始皇本人晚年沉溺神巫之术,人们以为天子身染沉疴,或许是以此冲邪呐。更为关健的是,随队的人员每日见侍臣将饭菜送进御车。李斯将每天收到的奏折恭恭敬敬呈进去,同时也见被批阅后的奏折被李斯接出,按圣驾旨意办事。赵高和胡亥也时不时在御辇外禀报一些事情,断不了点头称是云云,煞有其事的样子,与平常没有两样。御辇中,除始皇的尸体外,仍有一人——赵高的心腹宦官吴义栾。
一路上最辛苦的就数他了,和一具腐烂变形的尸体同挤一隅,汗毛都是根根直竖。几天过后,臭气熏得他头晕目眩,甭说睡眠,就连吃饭也只能是强咽下几口。他恨这路途遥遥无期,觉得一天比一辈子的时光都漫长。鱼臭终于漫入咸阳。咸阳城的百姓看到威武的出巡队伍,回来时却是垂头丧气,臭气盈道,议论之声暗暗传开。始皇驾崩的消息由丞相李斯正式宣布。噩讯是在咸阳宫的文武大臣聚会时发布的。始皇巡狩归京,召文武百官进宫议政,不料得到的却是这样的消息。蒙毅、王绾等重臣皆感震惊。李斯、赵高与胡亥密谋精细,打着始皇的旗号召集群僚。
宣布完丧告后,群臣哗然,李斯高声说道:“朝中不可一日无君,先立新皇,再发丧殡,此为大理矣!现传始皇遗诏,群僚听旨。”文武百官呼啦啦跪倒,只听李斯念道:“真人身染沉疴,已知归天之日不远矣。胡亥聪睿仁慈,特将皇位传之。有违旨犯上者,灭族!”一切事情都发生得太突然,蒙毅等人根本一时缓不过神来。蒙毅觉得立胡亥嗣位有点蹊跷,也不合常理,可是由李斯宣布的遗诏,他又不能不信。他沉默良久,还是忍不住问李斯建议:“丞相,今皇子殿下扶苏仍不知疆讯,他为始皇之长子,他不归不宜发丧殡之举,更不宜草草嗣位。希望你三思而行。”
李斯已非昔日之李斯,他不再给蒙毅留任何情面,撒起谎来也颇显老道:“陛下终前,曾面渝为臣,称真人居骊山之前,先立胡亥登基继位,以示帝业不断。”赵高已熟练麻利地将龙袍给胡亥穿上,扶胡亥走上龙廷。李斯带头跪倒叩首,高呼万岁。群僚只好随丞相跪倒,稀稀拉拉地应声附和“万岁”。蒙毅从赵高和李斯一唱一和的默契配合中,猜出了两人已同乘一舟了,如此一来,遗诏之真实程度更值得怀疑了。于是硬梆梆顶着:“臣闻三代贤王是禅让继位。而周代官制则以血脉传位,长子乃血脉之起端,当嗣位为王。何况,先王御体仍在宫中,官不容二主何以先立位后发丧?不知秦之礼缘于三代,还是周朝?”
说罢,两目炯炯盯着李斯。胡亥在龙廷上勃然大怒,喝道:“放肆!父王尸骨未寒,便有人以下犯上。来人!将蒙毅拉出去,斩!”胡亥披着龙袍,又高坐龙廷,武士们不敢怠慢,拉起蒙毅就往外走。蒙毅也不多言,轻蔑地冷笑一声,昂首阔步,毫无惧色。大臣没想到,胡亥继位的第一句话就是杀人。皇族老臣子婴战战惊惊,为蒙毅说情:“蒙氏家族,仍秦之功臣,蒙氏兄弟被始皇赐为“信臣。望皇上念其功绩,免其死罪矣。”李斯向胡亥递个眼色,胡亥再看赵高,赵高也示意他见好就收,别惹怒群臣,否则事情就更棘手了。胡亥佯装压住怒火,说:“饶其死罪,先押进大牢。”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