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良和项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代圣谋张良,为何弃同为贵族的项羽,反而投身市井刘邦麾下?
《史记留侯世家》:刘邦曾赞“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人称“初汉三杰”之一的张良贵族出身,帮助刘邦夺得天下,功成身退,封留侯。那是什么原因让他和布衣出身的刘邦走到一起的?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初汉三杰影视剧照
张良,字子房,出生于战国时期韩国“五世相韩”的贵族家庭。
张良的父亲张平,已经连生了9个女儿,在40多岁的时候,才盼到第一个老来子,张良相当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金疙瘩。
影视剧照张良
国破家亡,决定远走他乡,拜师求学
公元前231年秦王派内史官滕攻打韩国,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滕占领韩国都城郑地,改韩为颍川郡,韩灭。
在反抗强秦入侵韩国的战役中,张良的弟弟张勇因敌军高级将领的反间计而被诬陷叛国罪处于死刑;其家人在张良于镜湖和敌人打游击战的时候,被秦兵将家里财物洗劫一空,房屋被毁,数十口亲人死于血泊之中。
料理完亲人后事,张良大病一场。
面对强秦国仇家恨,张良认真反思自己在对战秦兵时的优劣,虽然在镜湖的游击战中取得以少胜多的战果,同时也暴露了领兵的各种缺点,张良决定变卖家财外出拜师求学,这一年他20多岁。
几经辗转,获奇遇,学成文武艺
战国时期经过文学上的百家争鸣,特别到了后期非常盛行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都非常受大家追捧。
张良拜陈地一名儒生,刻苦学习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韩非子等的文中的知识,老师倾囊相授,张良获益良多。跟着先生没有学习兵书的遗憾,在辞别先生,再次踏上求学之路。
经过下邳(曾经宋、鲁、楚三国交界处,常有侠士汇聚、隐居于此,也是常说的三不管地带)的时候圆满了:获得黄老翁赠与《太公兵法》,也称《六韬》。其中包括:文师、守土、奇兵、突战、火战、三阵、分合、练士等几十篇文。
偶遇项伯,结识于患难,相交于微末
张良获得《太公兵法》后认真研读,偶尔到街头、城外回忆书中的内容,猜摸其中的道理。通过观察各色路人,通过他们的举止,猜测每人的性格、才能。
项伯(项伯是楚国项燕,项将军之子,项羽的小叔。公元前224年秦伐楚,两年后楚灭。)为逃避杀仇人之祸,投奔下邳的友人不遇,走投无路之下,与漫步街头的张良偶遇,求其借水一喝,张良观其举止不凡,暗想或许对方是义士,将其带回家中招待。
言谈中张良得知对方是楚将军之子,便邀请其住于家中;项伯了解张良是昔日韩国相之子,加上对张良曾经策划刺杀秦王义举十分钦佩,交谈中两人结为患难朋友,项伯直言:今日援助之恩,他日必定报答。
影视剧中项伯
十年磨一剑:隐居下邳苦学兵法,响应起义偶遇沛公
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领农民起义;
此后,张良在下邳响应义举,开始招兵。
距离下邳不远的留地,有一支声势浩大的队伍也在招兵买马,名叫景驹的人称是楚王后代,张良打算率兵去投奔他。
而刘邦此时在干什么呢?
刘邦从沛县起兵(因沛县起兵,后人称刘邦为沛公),攻下丰邑后,继续攻打临县;然后留守丰邑的雍齿叛变于魏王。刘邦非常恼恨这个和自己一起发誓起义又背后捅刀子的雍齿,返身就攻打丰邑,惋惜久攻不下,而所帅部众又只剩百余人。
刘邦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丰邑,就请驻守在留地的秦嘉派兵援助(秦嘉是景驹的属下),可是秦嘉要保存自己的实力,未直言拒绝,也不派兵支援,害得刘邦白白跟他周旋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把他气得够呛。
这时,刘邦听说项梁在薛地已经拥兵6、7万,遂投奔项梁求助。果然,项梁借兵5千给刘邦,助他收复了丰邑,兵力增至几千人。
无巧不成书,本打算投奔景驹的张良和刘邦与梁伯三人在留县相遇了。
此时三人聚坐一起,谈起各自的打算时,刘邦直言秦嘉人品不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可相交。
此时刘邦也急需扩充人员,就邀请张良一起共事,推翻秦王朝,张良听闻就跟好友项伯说道:暂且与沛公合兵也好,以后再找机会与项将军联系。
项伯对此表示赞同。
结语:
张良原本与项伯有旧情,按理来说,在和刘邦只是第一见面的情况下,应该选择更为熟悉、信赖的人合兵,可是张良为何选择刘邦而弃项伯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张良不忘国仇,暂时没有打算跟任何一方长期合兵,时机合适就会复立韩国;
2)张良长达10年之后居于市井,细细观察人行为举止,分析人物心理活动,一面之交的刘邦,从观察中分析其: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比较仗义,跟他暂时共事,进退有路;而曾经有过患难之交的项伯,则是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
故此,在留地初遇,张良选择了刘邦。当然,也就这一念之间的选楚择,成就了他不一样的人生。张良用自己的才智,帮助刘邦在今后的楚汉之争上献计献策,成为刘邦军事集团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参考文献:
《史记》
《二十四史》
《辅国良臣系列:运筹帷幄张良》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