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本名丁固,原是项羽部下,在彭城之战时放走过刘邦,可以说是刘邦的大恩人。那么丁公最后是什么结局?感兴趣的读者和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很奇怪的是,项羽死后丁公去讨赏,结果被刘邦诛杀了。太史公司马迁表面上对此事评价很高,但实际上向我们隐晦地表达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降臣其实是个技术活。
降臣活命第一要素:要看清楚自己有什么价值
北宋末年有个叫张觉的家伙,生于辽朝统治下的幽云十六州,并且出仕辽朝,做到辽兴军节度副使高职。后来宋金海上盟约,一同灭了辽国。张觉犹豫之后,率领他治下的平州势力投降了金国。谁料到金太祖对幽云十六州实行的政策是每拿下一城就迁走百姓到后方,充实自己。此举引起了张觉的警觉,认为平州的百姓被迁走后,自己就成了空壳统帅了,一定不会受到金国重用。
于是乎张觉索性就投了北宋,好歹都是汉人,算自己人。不过可悲的是,张觉最后还是被宋徽宗给卖了,人头献给金国以平息金国的对张觉叛金降宋的愤怒。
张觉之所以会被宋徽宗给卖了,并不是他没有实力,而是宋徽宗认为他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其价值排序是放在金国的盟约情谊之下的。换言之,多一个他不多,少一个他不少,还能用他的命来平息盟友的怒气,宋徽宗自然是最乐意不过的。
与此类似的情况,丁公虽然有恩与刘邦,但是项羽已经平定了,天下统一了,除了北方的匈奴可以说西汉是没有什么较大的威胁了。这个时候的丁公,对于刘邦来说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如果丁公要主动去讨赏,就得小心了,要防止像张觉那样,被借走人头去完成统治者其他目的。
果不其然,刘邦说丁公是不忠诚的人,必须要杀,以此来向天下人警示,务必要做一个忠于大汉的臣民。给丁公封赏要花费财物土地,处死他不用任何花费却能达到教育天下人的作用,刘邦何乐而不为呢?
降臣活命第二要素:要被认为有过硬的实力
隋朝末年,后来的战神李靖起初是很忠于大隋的。他看破李渊造反的企图之后,一度要举报揭穿他,因此后来李靖被抓,送去了刑场准备处斩。结果李靖当面一顿口才输出,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李靖说了啥呢?其大意就是我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你们不能因为私人恩怨杀我,不然是你们的损失。
要是唤作别人,可能会嗤之以鼻,毕竟当时李靖还没有什么功名值得说的。但是李靖很聪明,他早就听说了李渊、李世民父子广交豪杰的举动,可以说非常需要人才,只要是有实力能效忠他们的都会结交,自然不会轻易斩杀李靖,以免错过一个潜在的人才。
而之后,确实李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使得李渊、李世民父子彻底接纳他。
反观丁公,史料记载的战绩几乎没有,估计实力不够的,可能只是一个中级将领而已。没有足够的实力震慑刘邦,自然很容易被轻视,成为随意抛弃的棋子。
关于这一点他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季布实力就比他高多了,结果别人游说刘邦说,如果季布流落匈奴,将对大汉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刘邦被季布的实力镇住了,想想也对,还是赦免并拉拢他比较好一点。
所以说丁公没有过硬的实力,是很难自保的。
降臣活命第三要素:要被认为忠诚与对方
历史上临阵倒戈,或者被打败后才投降的人,是很容易引起统治者忌惮的,很多时候不怎么认同降臣的忠诚度。所以往往降臣在投降初期可能不被信任,后期可能被算旧账。
尉迟恭降唐之后,曾有跟他同一批的人复叛,牵连了尉迟恭差点被杀。如果不是被李世民死死地保下来,估计门神就要换人了。而李世民之所以爆尉迟恭,除了他拥有帝王之术之外,还跟他对尉迟恭忠诚度的预判有关。之后的事实证明,李世民没有选择错,尉迟恭屡次救了李世民的命,这笔买卖十分划算。
当然了如果统治者不主动认为降臣忠诚,那降臣就得自己去证明这个问题了。跟丁公同时期的项伯大概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屡屡给刘邦报信,一直都是偏向刘邦的,基本没有“反”过。这样的忠诚度,刘邦是接受的,自然要重赏项伯。
反观丁公,就救了一次刘邦,之后便没有什么作为了,很明显表现对刘邦的忠诚力度远远不够的。而且按照刘邦的逻辑,你丁公今天能背叛项羽,明天也能背叛我刘邦,怎么能留你呢?
比丁公严重的例子也有,就是隋末的单雄信。单雄信从翟让亲信变成李密大将,之后又在邙山大战中投了王世充,害得瓦岗势力土崩瓦解。屡次倒戈投降,暗中使坏,害得旧主败亡,这种是很难有忠诚度可言的。故而李世民不肯放过他,必须处死他。
统治者忌讳底下臣子不能从一而终,也怕降臣故伎重施而复叛,引火烧身。
降臣活命第四要素:不能触碰逆鳞
后世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几个曾与他在落魄之时共患难的乞丐兄弟去找他讨赏,结果都被诛杀了。有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残暴,但实际这几个讨赏的人也有问题——他们似乎忘记了他们曾经的兄弟已经是九五之尊了,还傻傻地跑去提朱元璋做乞丐的囧事,岂不是找死么?
同理当年彭城之战,刘邦50多万诸侯联军被项羽2万骑兵粉碎得稀烂,十分狼狈地落荒而逃。一路上刘邦更是为了自己保命,屡次狠心将刘盈和鲁元公主">鲁元公主踢下车,行为十分不耻。而后丁公追上了,刘邦又不得不低声下气地求放过,尊严面子尽失。试问成为皇帝的刘邦,还愿意提及此事吗?丁公主动去勾起他痛苦不堪且尴尬无耻的回忆,能不引起刘邦的反感吗?
所以你看,丁公实际情商很低,触碰了逆鳞都不知道,危险悄然而至都一点都没察觉。
太史公司马迁看似对刘邦杀丁公评价很高,但实际还是将详细过程都展现给后人看了。我认为他是有隐晦暗示后人的意思,不然他完全可以将刘邦屡次踢儿子刘盈和鲁元公主">鲁元公主下车以及低声下气求丁公的事情隐去。不过不管怎么说,通过这件事我们还是能总结出降臣要想活命或者混的好,必须注意以上四大要素的问题。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