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项羽和刘邦形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俗话说成王败寇,古代皇帝都喜欢丑化自己的对手,刘邦作为皇帝,又是胜利者,项羽的形象为何比刘邦还高?
大家在看史书时,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绝大部分开国皇帝的对手,其形象都比较差劲,至少和开国皇帝相比,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甚至而言,许多开国的对手,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大反派的丑恶形象。
然而,在这一系列的反派之中,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最大的对手项羽,他的形象却明显要比刘邦更好,以至于很多人在读这段历史中,总不免为项羽感到惋惜,甚至很多人直接痛骂刘邦是一个走了狗屎运的小流氓!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刘邦也好,西汉的历代皇帝们,他们为何没有去丑化项羽?又或者,他们为何不把刘邦的形象写得高大上一点呢?要了解,他们可是有这个能力的!
首先,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关于刘邦和项羽的形象,主要来源于一本书,它就是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
那么,这一切难道都是司马迁的缘故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司马迁作为大汉帝国的太史令,他所修的《史记》,相当于就是大汉帝国的《国史》,在这种背景下,他撰写的内容,肯定先要得到汉武帝的首肯,如果他敢由着自己的喜好乱写,不要说《史记》能不能写下去,就是他本人能不能活下去,恐怕都是个未知数!
要了解,当年司马迁就因为替李陵做了一次辩护,言语中冒犯了汉武帝的大舅子李广利">李广利,结果汉武帝一怒之下,直接命人把司马迁拉去施以了“宫刑”。现如今,司马迁在写西汉国父刘邦和他最大的竞争对手时,又哪里还敢随便评价他们二人呢?
因为,李陵和李广利">李广利是什么人?汉高祖和西楚霸王又是什么人?他们两个可是涉及到大汉帝国的脸面,司马迁如果不看汉武帝的脸色,就随便评论他们两人,他恐怕连后悔的机会也没有了;甚至而言,他全家人都得因此赔上性命!
其次,就算司马迁通过偷偷摸摸的方式写下了《史记》,以至于汉武帝根本不了解;问题是,后来在汉宣帝时期,《史记》可是正式被官方公开了,如果司马迁是由着自己的喜爱写的刘邦和项羽,那汉宣帝和后来的西汉皇帝,完全有能力对其进行修改。
甚至而言,他们完全有能力将这部书付之一炬,要了解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和造纸术,记载文字全靠竹简和人工抄写,如果没有官方的保护,这部书又哪里能够流传下来呢?
从这层意义上说,司马迁所写的刘邦和项羽的形象,显然是得到大汉皇帝们一致认可的。
所以,更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司马迁在写汉高祖和项羽本纪时,肯定详细翻阅了西汉历代皇帝们们,尤其是汉武帝关于刘邦和项羽的所有评论、指示,然后根据他们的评价和指示写的刘邦和项羽。
换而言之,《史记》中的刘邦和项羽的形象,都是西汉历代皇帝,尤其是汉武帝给定下来的;而且在当时,这种观念在帝国内部非常流行的。否则,借司马迁十个脑袋,他也不敢把项羽写得,比刘邦更像英雄。
因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在这种问题上,随便乱说,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中。对此,司马迁是深有体会。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汉武帝和西汉的历代皇帝们,都要把项羽写得比刘邦更像英雄呢?
其实,这背后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刘邦和项羽都曾属于是反秦义军,如果把项羽给妖魔化,会让整个反秦义军的名声受损,从而影响大汉帝国的合法性!
最简单而言,项羽曾经是反秦义军的首领,刘邦不仅和他是结义兄弟,而且还曾在项羽的叔叔项梁手下当过小弟,后来更是被任命为反秦义军的西征大将军;后来刘邦的汉王封号,也是项羽所分封的,刘邦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西汉帝国,其国号”汉“都来源于此!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西汉官方把项羽写成了一坨狗屎,那作为项羽结义兄弟的刘邦,还有受项羽领导的整个反秦义军,又算个什么东西?岂不是连狗屎都不如!
与此同时,如果项羽是一坨狗屎,那他领导的反秦义军推翻大秦帝国的合法性又体现在哪里?刘邦这个汉王的封号也岂不是笑话?在这种背景下,大汉帝国的合法性显然会受到动摇,所以西汉官方自然无法把项羽写得太差劲!
第二个原因,是源于君权神授。
虽然,基于简单的逻辑看,司马迁在写刘邦时,应该把刘邦写得英明神武、仁慈爱民,总之雄主所具备的一切卓越品质,都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相反,要把项羽写的生性残暴、好勇斗狠,总之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恶人、大坏蛋!
问题是,我们再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如果司马迁敢把刘邦和项羽写成这样的形象,他的脑袋肯定保不住。因为司马迁如果这样写,岂不是意味着一个底层百姓,只要聪明勇敢,能够善待百姓,他就有机会成为皇帝。
换而言之,司马迁的这种写法,岂不是等于说,人人都有帝王相,只看你有没有能力,能不能抓住机会?在皇权时代,如果官方公开表达这种观点,那岂不是公开否定皇帝的家天下?
所以,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性,西汉政府在宣传刘邦时,就有意无意模糊了刘邦的个人才能,甚至有意无意拔高他的对手项羽,从而让人们觉得,谁能当皇帝,与道德、才能无关,一切都是运气,都是天意!
换而言之,西汉官方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觉得,刘邦能当皇帝,与他的努力和能力都没关系,只是因为刘邦是真龙天子,他的母亲曾让龙给上了,所以他命中注定要当皇帝,其他人,即便英雄如项羽,都不是刘邦的对手。
所以,大家以后就都老老实实给刘氏当臣子吧,因为你们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有能力,也不会有皇帝命的,这是上天注定好的!
第三个原因,是刘邦的出身太低。
在刘邦之前,中国从没有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尤其是春秋战国的这些君王,哪个不是贵族出身,哪个不是血统高贵?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作为一个底层百姓,突然一跃成为皇帝,而且还是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自然会在社会上引起非常大的反响。
一方面,它会给广大底层百姓形成示范效应,让他们觉得,原来底层百姓只要能抓住机会,也是可以称王称帝的;总而言之,那些所谓的贵族血统和王族血统,也不过如此,什么高贵不高贵的,还不是被底层百姓给干趴下,所以大家要以刘邦为榜样,时刻像他学习!
另一方面,它会让众多出身好、地位高的人心生不服和怨恨,总而言之,一介平民,凭什么能够坐在皇位上?再总而言之,咱们这些出身好、地位高的人,哪一点比刘邦这个平民差?他能当皇帝,咱们就更能当皇帝,所以我们一旦有机会干掉刘邦,一定不要放过。
因为上面这两个原因,西汉皇帝们自然需要加倍突出刘邦当皇帝是天意,所以他们需要把刘邦的能力和道德品质都给模糊化,甚至无限拔高他的对手和他的臣子们,让人们觉得刘邦能当皇帝,只是因为他是真龙天子。
换而言之,哪怕刘邦无才无德,整日像个小流氓似的,但他却仍然可以当皇帝,而那些豪杰之士,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要么被他干掉,要么只能给他当臣子。
所以,那些底层百姓们也好,那些出身好地位高的人也好,你们都可以歇歇了,刘邦不是你们能模仿的,也不是你们能取代的,因为你们不是龙的后人,只有我们刘氏才是!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