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韩信。韩信对汉朝的功劳居功至伟,可是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带来的文章。
韩信以悲剧收场,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纵观当时局势,与韩信错杀二个人密切相关,其中一个是老上司,另一个是老朋友。杀掉这两个人之后,韩信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任由刘邦吕后宰割!
韩信第一个老上司是项梁,项梁败死之后,韩信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于是项羽成了韩信第二个老上司。所谓郎中,大概就是近侍,“郎中,为郎居中,则君之左右之人也”,韩信后来自己说在项羽身边时“位不过执戟”,因此韩信应该是项羽的身边侍卫。
由于项羽不重视韩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于是韩信就投奔了刘邦,并最终受到重用,于是刘邦成为韩信第三个老上司。
垓下之战前,韩信一直没有与项羽直接交战,而是暗渡陈仓还定三秦、灭魏、灭赵、灭齐,其中在灭齐时,击败项羽手下大将龙且,算是韩信第一次与老上司的部队作战。
韩信灭齐后,占据了膏腴之地齐国,已有实力与刘邦、项羽扳手腕。这时,韩信的选择,将决定天下走势,楚汉争霸走到了十字路口。因此,项羽与刘邦都分别派人游说韩信。
齐国平定之后,韩信上书刘邦:“齐国狡诈多变,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说到底,韩信想被封为齐王,向刘邦开出了条件。
此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刘邦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需要说明的是,刘邦尽管打不过项羽,但拥有稳定的三秦基地,人力、物力较为充足,而项羽尽管能打,但缺乏后方基地,因此楚汉实际只能打平手。
张良陈平非常冷静,劝说刘邦立即封韩信为齐王,善待韩信,如果拒绝,可能会将韩信推到项羽一边。刘邦恍然大悟,反而更为大气,派张良去立韩信为齐王,而不是代理齐王。韩信达成所愿之后,随即准备出兵攻打项羽。
齐国失利,龙且战死,项羽非常恐慌。但这时楚汉正在僵持,因此项羽非常担心韩信出兵打破平衡,于是派盱眙人武涉游说韩信。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武涉的逻辑大概是,如今项羽与刘邦的未来,全看韩信如果选择,选择刘邦则汉王胜,选择项羽则楚王胜。更为重要的是,武涉认为韩信如今之所以安然无恙,是因为项羽存在,一旦项羽灭亡,那么韩信“终为之所禽矣”、“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
可以说,对于韩信命运,武涉看得非常准,后来韩信结局果然如武涉所说。换一个角度看,如果韩信或两不相帮,或帮项羽,可能都不会被杀。但可惜的是,韩信对刘邦非常感恩,“(刘邦)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誓不叛汉!
后来,齐人蒯通也劝说韩信,建议韩信两不相帮,让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韩信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
公元前202年12月,韩信与项羽第一次正面交战,也是最后一次交战,最终项羽落败乌江自刎。狡兔死、走狗烹,随后发生的一切果然如武涉与蒯通所料。
垓下之战后,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刎而死。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突然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江苏邳县东)。
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已经透露出刘邦对韩信不放心,目的至少有三个:一是齐地远比楚地富裕,手工业发达,不能让韩信坐拥齐地,二是齐地相对偏远难以控制,下邳就在刘邦老家附近,韩信缺少基础,三是韩信在齐地有威望,已经经营了一段时间,换成楚地之后,韩信又要重新开始,这就给了刘邦布局时间。
项羽乌江自刎之后,手下将士一哄而散,其中一个叫钟离眛的大将,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但刘邦记恨钟离眛,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韩信逮捕他,韩信并未理会。当然,刘邦不知道钟离眛在韩信手下,而是以为钟离眛在楚地。
钟离眛是连云港人,项羽手下将领,后来遭项羽猜忌,在垓下之战时逃离楚军。韩信在项羽手下为郎中时,可能两人在那时结下了交情。
公元前201年10月,阴谋突然出现了,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宣称外出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
刘邦将到楚地之时,《史记》记载比较有趣,韩信准备起兵谋反,但又自认无罪;想去拜见刘邦,但又害怕被抓,描述的比较矛盾,但实际真相大家都能分析得出,韩信不可能在这时造反,只是害怕刘邦除掉自己。这时,有人劝说韩信:“皇帝痛恨钟离眛,如果斩了钟离眛,皇帝必然大喜,你就安然无恙了”。
韩信非常可爱,就喊来钟离眛,与他商量这件事。说到底,韩信已经心动,想杀钟离眛,却又不愿背负骂名,其实就是逼着钟离眛自杀。
钟离眛直言:“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
钟离眛认为,刘邦之所以不直接攻打楚地,就是因为我在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那么我今日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于是自刎而死。
果不其然,韩信带着钟离眛的首级去陈地拜见刘邦,刚见到刘邦,就被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
脱毛的凤凰不如鸡,没了兵权的将军不如大头兵。降级为淮阴侯的韩信,至此之后只能任由刘邦揉捏,最终在公元前196年被吕后、萧何轻松杀死。
如果韩信力保钟离眛,即便去见了刘邦,估计刘邦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一旦对韩信动手,钟离眛就可能在楚地领导起兵。而当时天下初定,诸侯林立,逼反楚地的后果太严重,很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可惜的是,韩信逼迫钟离眛自杀,让刘邦对楚地没了后顾之忧。
总得来说,韩信政治情商太低,对刘邦过于信任,落到身首异处的下场,可谓咎由自取。刘邦听闻韩信被杀之后,“且喜且怜之”,或许还有一丝愧疚吧,毕竟韩信对刘邦几乎是一片真心,但刘邦对韩信却阴谋诡计迭出。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