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询是西汉第十位皇帝,西汉之所以这么快走向衰亡,与他脱不了干系,因为他的一个错误决定,无意间拉开了西汉衰亡的大幕。下面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击败项羽,不久之后他登基称帝建立西汉。刘邦之后,西汉在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的共同努力下愈发强盛,尤其到了汉宣帝刘询时期,西汉的国力一度达到巅峰。
可惜盛极必衰,汉宣帝死后仅过了57年西汉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一、汉宣帝刘询一语成谶
汉宣帝刘询做了26年的皇帝,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西汉出现了“孝宣中兴”的繁荣局面。可是这位治国能手,在选择继承人上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汉宣帝登基的第七年公开册立皇太子,年仅七岁的刘奭成为储君,他是刘询的原配妻子许平君唯一留下的骨肉。
刘奭是一枚典型的文艺男青年,弹琴鼓瑟吹洞箫、作词谱曲唱歌样样在行,但是在治国方面并没有一技之长,而且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刘奭性格优柔寡断、崇尚儒术,这点和他的父亲截然不同。汉宣帝刘询在执政时用法较严,刘奭觉得有些过分,于是建议汉宣帝应该多重用儒生。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刘奭刚说完,就被汉宣帝好一顿教训。在汉宣帝看来汉朝一向是靠“霸道”和“王道”治理天下的,不可能像周朝那样单纯地施行德政。况且那些迂腐的儒士只知道厚古薄今,连名和实都弄不明白,怎么能让他们担当治国大任呢?
看到刘奭如此柔仁好儒,汉宣帝显然很是失望,他感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后来的事实证明,汉宣帝的担忧果然应验了。
其实汉宣帝也明白,刘奭不是储君的最佳人选,他的另一个儿子淮阳宪王刘钦似乎更能胜任。
刘钦是汉宣帝和张婕妤所生的儿子,他身体强壮、精通法律、聪明有才,汉宣帝曾不止一次感叹:“这才是我的儿子啊!”
汉宣帝不是没有动过更易太子的念头,但是当他想到许平君无辜被害,刘奭自幼丧母时,无论如何也狠不下来心。结果汉宣帝一时心软,为西汉的迅速衰亡埋下了伏笔。
二、汉元帝优柔寡断大权旁落
虽然常言“虎父无犬子”,但总有一些人是例外,刘奭就是其中之一。心太软是刘奭最大的软肋,也是一个帝王最致命的缺点。
汉宣帝临终前特意为刘奭指定了三位辅政大臣,分别是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少傅周堪。
刘奭(汉元帝)登基之后,身为帝师的萧望之和周堪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们二人与刘向、金敞都成了汉元帝的心腹。
随着萧望之等人被汉元帝重用,首辅史高和宦官弘恭、石显坐不住了,于是他们就联合许姓外戚给萧望之下绊子。结果萧望之含冤入狱,饮鸩自杀。
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是时,太官方上昼食,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恸左右。于是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
当萧望之自杀的消息传来时,汉元帝哭得相当伤心一度绝食,可是他并没有因此重责当弘恭、石显,只是不痛不痒的批评了几句。从此之后儒士势力锐减,宦官势力开始崛起。
想当初汉元帝曾力荐父亲重用儒士,如今他却自断臂膀,并且在萧望之死后开始亲近宦官。
汉元帝天真的以为宦官不会结党营私,但现实却狠狠的给了他一记耳光。
弘恭死后,石显出任中书令,一时间权倾朝野。石显一边忽悠汉元帝,一边勾结史姓和许姓外戚,一边拉拢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儒士,在朝堂之上形成了一个小团体,直接将汉元帝给架空了。
历朝历代,但凡有作为的皇帝,必定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像汉元帝这般大权旁落,任由宦官在朝堂之上耀武扬威,再加上天灾人祸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汉朝在他手中由盛转衰是必然的。
三、汉成帝荒淫无道埋下祸根
如果说汉元帝没有治国之才,那么他的儿子刘骜就是一个妥妥的废柴,这父子俩真是验证了这句话——“一代不如一代”。
汉元帝一命呜呼之后,太子刘骜继位,史称汉成帝。汉成帝在历史上的口碑,比他这位软弱无能的父亲糟糕多了。
刘骜四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小时候品行端正,好学谨慎,可是长大之后性情发生巨变,整日沉迷于酒色。
其实汉元帝临终前一度想让定陶王刘康取代刘骜的太子之位,但是看到宠臣史丹声泪俱下力保刘骜,又念及昔日汉宣帝对长孙的宠爱,汉元帝一心软就断了更易太子的念头。
在这个问题上,汉元帝和他的父亲汉宣帝犯了同样的错误。
汉成帝继位之后,根本无心管理朝政,整日在后宫之中醉生梦死。汉成帝是一个典型的花心大萝卜,许皇后、班婕妤、卫婕妤和赵氏姐妹都曾一时获得独宠。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汉成帝还有过一个男宠,此人是张汤的五世孙张放,汉成帝甚至将他封为富平侯。如果不是太后王政君和她几个兄弟容不下张放将他流放,恐怕后来就没有赵氏姐妹祸国这回事了。
汉成帝一朝,宦官的势力已经大不如从前,外戚王氏开始崭露头角。
《汉书》:元帝崩,太子立,是为孝成帝。尊皇后为皇太后,以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益封五千户。王氏之兴自凤始。又封太后同母弟崇为安成侯,食邑万户。凤庶弟谭等皆赐爵关内侯,食邑。
汉成帝继位之后,太后王政君的母家成了最大的赢家,她的哥哥王凤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另外五个兄弟一同封侯,外戚王氏一时风头无两。
就这样,只知道寻欢作乐的汉成帝浑浑噩噩的做了25年的皇帝,43岁的时候死在了赵合德的温柔乡中。
汉成帝这一生宠幸的女人不少,虽然有过四个儿子,但都不幸早夭了,所以只能将皇位传给刘康的儿子刘欣。谁成想,刘欣仅仅在位七年就因为纵情过度命赴黄泉了。
而后,刘衎和刘婴又轮流做了八年的傀儡皇帝,不过此时的西汉的主宰者已经不姓刘,而是姓王。
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终于撕下伪善的面具,从假皇帝变成了真皇帝,改国号为新。新朝的建立,意味着建国210年的西汉就此灭亡了。
四、王政君妇人之仁自食自果
说起王莽的发迹之路,那就不得不提王政君。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生母,在她84年的人生旅程中有61年身居后位,堪称传奇。
刘奭还是太子的时候,他最宠爱的司马良娣病死了,之后刘奭就一直郁郁寡欢,也不再亲近其他的姬妾。
汉宣帝不忍看刘奭就这么颓废下去,于是就派皇后精挑细选五位宫女,他希望刘奭有了新人能从悲痛中走出来。皇帝皇后亲自出马,刘奭即便再不情愿也得遵从,于是就随手一指选中了离他最近的王政君。
就这样,王政君从一个普通的宫女摇身变成了太子的姬妾,更加幸运的是,王政君只被刘奭宠幸一次就怀孕了,后来她生下一子即汉成帝刘骜。
由此看来,王政君还真是天生的富贵命。《汉书》曾记载,王政君的母亲怀孕时曾梦到月亮入怀,算命先生也预言她未来会贵不可言。
虽然王政君并不得宠,但是凭着生下汉宣帝长孙的功劳,刘奭即位后还是将她封为皇后。后来,刘骜即位,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刘欣即位,她又荣升为太皇太后。
王政君步步高升,她身后的王家自然也跟着沾光,汉成帝刘骜一朝,王家有9人封侯,5人相继出任大司马。虽然汉哀帝刘欣即位后曾一度打压王家,但是刘欣一死王家的势力就卷土重来了。
在王氏子弟之中,王莽显得格外特别,他为官之后表现得十分低调,即便后来被封为新都侯,接替王根的大司马之位,他也从不仗势欺人,而且为官清廉。
不仅如此,王莽还处处讨好王政君这个姑母,比如为她的三个姐妹请封,经常举办活动以便让王政君外出散心,王政君身边侍女的孩子生病他屈尊去照顾……
王莽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不仅赢得了王政君的信任,也在朝堂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直到汉哀帝驾崩汉平帝即位,王政君才渐渐明白自己被王莽这个好侄儿给骗了。
再度出任大司马的王莽开始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先后获封安国公和宰衡,还将自己的女儿王嬿推上皇后之位。
汉平帝死后,王莽为了继续把持朝政立不满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他则当起了假皇帝。虽然王政君心里百般不愿,但是也无可奈何。
《汉书》:舜既见,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详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
后来王莽索性自立为帝,让“假皇帝”变成“真皇帝”。但是王政君迟迟不肯交出玉玺,于是他就派堂弟王舜前去索取。
一开始,王政君还是宁死不交,但是王舜一语点醒梦中人,王政君迫于无奈便拿出玉玺扔在地上,结果将玉玺摔掉一个角。后来王莽让能工巧匠用黄金修补,从此传国玉玺就成了“金镶玉”。
王莽如愿得到玉玺后,对王政君依旧恭敬有加,但是王政君却不再给他好脸色。
在后人看来,王政君是西汉灭亡的第一大罪人。其罪一:过分宠信王莽,养大他的野心;其罪二:被王莽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不自知;其罪三:当王莽一步步篡权夺位的时候,她没有能力控制局面。
但话又说回来,西汉的灭亡绝不是王政君一人之过。
如果她的丈夫能有一代明君的魄力,西汉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走下坡路;如果她的儿子能有一代明君的的能力,也不会任由王氏一家独大;如果刘氏子孙能有一个成气候的,王政君也不会一次次被推上西汉的政治舞台。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