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不只是靠自己的才能,还需要身边的人帮助他出谋划策,今天我们所讲述的这个人,他就是一直陪伴在秦始皇左右,从一个无名小卒,一直做到秦朝丞相的千古名相—李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一起往下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步步为营的人,却因为自己的贪婪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在公元前的208年,李斯被自己所创立的酷刑“具五刑”,处死在秦咸阳城。
“具五刑”:上刺字,然后割鼻子,再砍掉左右脚,接着用鞭杖或竹板活活打死,把头割下来悬挂在木杆上示众,在大庭广众之下剁成肉酱。
年轻时的李斯
李斯出生于汝南上蔡的一个普通人家,在年轻的时候李斯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不过他却志不在此,在这个人人都在追逐名利的环境下,李斯也想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但是他所处的环境实在是无法发挥他的才能。
他也不舍放弃自己的官位,于是就这样一直耽误着,有一次李斯在厕所看到了躲在这里的老鼠,它们一个个见人就跑,瘦瘦小小的,随后他又看到了藏在米仓的老鼠,这些老鼠即使人来了它们也不怕,一个个吃得白白胖胖的。
经过两者的对比,李斯感慨到:一个人的未来,就和这些老鼠一样,由所身处的环境所决定。
于是李斯辞去了自己小吏的官位,前往齐国,拜荀卿为师,学习法家思想,研究治国学问。在习得之后,李斯通过对天下的分析,来到了当时最强盛的秦国发展。
李斯的豪赌
李斯虽然来到了机会最多的地方,但是依然没办法施展自己的学识,他只是当时大秦丞相吕不韦的一个门客,而像他这样的门客吕不韦还有很多。
这和李斯所想的“辉煌未来”完全不同,因此他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开始另辟蹊径,他决定不再默默的只做一个门客,而是辅佐一个自己认为有未来的人,这个人就是将来一统天下的秦始皇。
这个决定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去无回”的赔本买卖,因为此时的秦朝虽然强大但是内部却十分的混乱。
嬴政虽然是皇帝,但是却没有什么权力,政权基本都掌握在吕不韦的手里,并且太后赵姬,还和吕不韦送给他的“男宠”嫪毐,生了两个孩子,他们也逐渐的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政治集团。
在这种两种势力的压迫之下,嬴政很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李斯的这个决定,就像是在断送自己的未来。
但是李斯的脑袋却十分的清楚,他认为吕不韦是一个商人之家,并且年事已高,自己去辅佐他很难有什么成就。
而赵姬又是一个女子,虽然有对权力的渴望,但是并没有像吕不韦一样的能力,辅佐她根本不可能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
在这样的对比下,李斯选择了辅佐嬴政,他靠着吕不韦的提拔,逐渐的去接近嬴政。
无名小吏到大秦丞相的转变
在一次次的交谈之中,嬴政觉得自己和李斯志向相同,李斯也顺势向嬴政提出了“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想法”,并向秦王献上了“离间之计”。
随后秦王便派出李斯游走在各国之间,用言语、金钱等等一系列的诱惑,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很不错的情报和收获,李斯也因此被提拔为客卿。
在秦王政九年时,嫪毐和赵姬密谋谋反,这也让一直默默隐忍,等待机会的嬴政终于展现出了自己的真正实力。
在被架空的这段时间里,嬴政并没有因为吕不韦和赵姬的强大,而放弃自己的王位,而是默默的积攒自己的兵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政治集团。
在嫪毐叛军攻打之际,他们就遭到了嬴政的强势打压,这次谋反很快就被平息,嫪毐也被活捉,当街斩杀,他和赵姬的两个儿子,也全部被杀掉,只有赵姬被免于一死。
随后嬴政以吕不韦送赵姬“男宠”为由,以一封信逼死了吕不韦,以下就是信中的内容。
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简单来讲,嬴政的一封信否定了吕不韦一生对秦国的奉献,威胁吕不韦,吕不韦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保全自己的家人,选择了自杀。
自此之后,秦朝就是嬴政一个人的天下了,这场豪赌的结果,是李斯获得了胜利,然而就在嬴政决定听取李斯的意见,一统天下时,意外却发生了。
韩国害怕被秦朝所灭,于是使出了一出“奸计”,他让郑国到秦国修建水渠,削弱秦国的人力和财力。
这个奸计很快便被戳穿,这导致群臣对外来客卿开始出现了意见,他们逐渐的排斥外来客卿,并让嬴政下了“逐客令”,李斯也正好就在逐客令的名单之中。
李斯在得知消息之后,向秦王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里面讲述了许多外来客卿所作出的贡献,李斯想借此来劝说秦王。好在秦王本就对李斯有好感,在看过这封信之后,选择听信李斯,取消了逐客令。
随后在李斯的协助之下,嬴政一统六国,夺得天下,并命李斯为秦朝的丞相。
李斯的成就
在李斯成为丞相之后,他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这一举措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并且他还向秦始皇提出了“书同文字”的意见,命令禁用诸侯国所留下的古文字,统一了文字,随后奉秦始皇之命,制作了标准字样“小篆”。
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成就上,也依然有李斯的身影。
贪婪的惩罚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成就辉煌的丞相,最后却因为自己的贪婪,被灌上了“密谋造反”的罪孽,斩杀于街市。
在公元前210年时,秦始皇逝世,在死前他决定将自己的皇位留给长子扶苏,然而李斯却因为受到了赵高的蛊惑,私自修改了遗诏中的内容,让二子胡亥上位。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扶苏的思想倾向于“儒学”,从这点上扶苏就和李斯不合,如果扶苏上位,李斯的地位基本是保不住的。
但如果是胡亥上位,他的能力没有扶苏那么强,是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李斯可以更好的掌握政权。
然而结果却不是李斯想象的那样,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在胡亥上位之后,他开始从中作梗,离间胡亥与李斯之间的关系。
胡亥不懂得治理国家,将国家搞的乌烟瘴气,李斯虽然贪婪,但是心系秦朝,他多次上书劝诫胡亥,这一次次的觐见,引起了胡亥对李斯的不满,在赵高的“火上浇油”之下,李斯被逮捕入狱。
在监狱之中,赵高派人对李斯进行严刑了拷打,不断的逼迫他承认自己“谋反”,在一次次的折磨之下,李斯逐渐的失去了斗志,无奈之下承认了自己“谋反”。
千古名相,就这样因为贪婪,葬送了自己大好的一生,如果他听命于遗诏,命扶苏上位,他的结果可能就会与之完全不同。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