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人和匈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人被匈奴俘获为何不杀,反而还要给他们强行赐婚?
匈奴和中原王朝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双方的恩怨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李牧将匈奴人揍得可不轻,后来蒙恬又夺取了匈奴人的放牧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个仇恨最终延续到了西汉。
事实上,匈奴攻打西汉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在抢夺资源的同时以求争霸。匈奴在秦汉之际逐渐达到鼎盛,西汉曾长期难以与之匹敌,不得不以和亲的方式来谋求和平,多少汉人女子为此付出了人生。
汉武帝继位之后励精图治,最终将匈奴人赶到漠北去了。但匈奴人面和心不和,心中一直不服气,跟西汉打打闹闹二百余年,一直到东汉时期才彻底被打老实,不过他们的后裔后来灭亡了西晋,还掀起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这就是匈奴人,在他们存在的几百年时间里,跟中原王朝之间的相互伤害很大,用人生宿敌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但是,匈奴人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在抓到汉人俘虏之后,很少将他们杀死,反而以礼相待,赐予官爵,赠以妻妾,让他们在匈奴繁衍后代,从此过上美好的生活。
就比如说在汉匈对峙比较严峻的西汉时期,这种现象就非常多。
刘邦晚年误以为卢绾造反,于是派兵攻打,结果卢绾就带着部众跑到死敌匈奴那里去了,匈奴对他非常好,封他为东胡卢王,给他土地当做食邑,让他继续过地主的生活。
还有张骞,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以打通丝绸之路,结果途径匈奴的时候被强行扣留下来,他在匈奴待了十几年,匈奴人也没杀他,还送了他一个老婆并生了孩子,后来他偷偷跑了回去。
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与张骞有类似经历的还有苏武,他作为使者出使匈奴索要人质,结果被扣留。匈奴人当时的意图是让苏武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但苏武不肯,匈奴单于大怒,于是将他送到北海去牧羊,说只要公羊生了羊崽子就放他回去。
在匈奴的十九年间,苏武的生活其实还是得到了匈奴人的照顾,不但送吃送喝,苏武还在匈奴娶妻生子,期间他还跟被匈奴俘虏的李广之孙汉将李陵见了面。李陵杀过不少匈奴人,但他被俘之后,匈奴人非但没杀他,还封他为右校王,匈奴单于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待遇非常优渥。
后来苏武离开匈奴,他的儿子苏通国则继续留在匈奴,但匈奴人也没杀掉他,后来还将他送回汉朝去了。
除了以上几人之外,汉人在匈奴过上好日子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说汉朝使臣卫律,他被封为了丁零王;还有李广利">李广利,他也投降了匈奴,匈奴单于很看重他,将女儿嫁给他,还让他时常待在自己身边。
当然了,宦官中行说是个非典型案例,此人因为不满作为和亲随从人员,于是主动投降匈奴,成为了匈奴单于的智囊,做了不少有害于汉朝的事情,属于是汉奸的典型。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匈奴人为什么不杀死这些汉人,反而对其优待,让其在匈奴结婚生子,过美好的生活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利用汉人对付汉人。
匈奴人善战而不善谋略,这让他们在对汉人作战的时候吃了不少亏。后来,匈奴人也开始借鉴汉人文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但效果不算太好,所以他们开始喜欢让汉人给自己出谋划策,以此来反制汉人。
就比如说李陵和李广利">李广利这样的武将,他们的投降其实对汉朝的震慑作用很大,动摇了汉朝的军心,对汉朝政治的影响也很大。匈奴不杀李陵和李广利">李广利,反而厚待他们,是为了让他们为自己效力,用他们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投降,还让他们在对汉朝作战的时候发挥作用,这显然比杀掉他们要好。
再比如说张骞和苏武这样的使臣,匈奴人不杀他们,反而让他们娶妻生子,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投降,从而为已所用。试想一下,使者代表的是汉朝皇帝,如果他们都投降了匈奴,这对汉朝的震慑力和侮辱性是极强的。
张骞和苏武都是好样的,没有投降。但根据历史记载,投降匈奴的汉朝使者可不少,而且很多人都出卖汉朝,甚至帮助匈奴人对抗汉朝。就比如说前面所说的卫律,这个人可没少干损害汉朝的事情,后来他还因为嫉妒李广利">李广利受宠,设计杀之。
后来的中行说也是个很好的案例,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匈奴,让匈奴人不再太看重汉人的美食和服装,而是要有民族自尊心,在战略和武器上提升自己,不要在乎一点点微薄的利益,要有长远眼光,在战略上与汉朝抗衡。
后来连汉朝人都说,中行说是汉朝最大的威胁,因为他让匈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匈奴更加不好好对付了。
第二,匈奴人口少,利用汉人增加人口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匈奴最巅峰的时候,人口也不过三百万,大军人数也不超过五十万,但它却要跟几千万人口的汉朝相长期对抗,可想而知难度系数有多大。
在古代战争中,土地和人口是最大的战略资源。有人打仗,有粮食吃,这样就可以长期维持了,反之则必败。为什么匈奴在经过汉武帝的打击之后就开始衰落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战略资源的不对等,连汉朝都觉得有些吃力,匈奴人就更加承受不起大的人口损失了。
匈奴人为什么不杀汉人,从人口发展上来看是有好处的。像卢绾,李陵,李广利">李广利这些有名的人物,他们去投降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而是带着很多人一起去的。就比如说卢绾是举族搬迁,带着几千人到匈奴;李陵和李广利">李广利也都是带着各自的大军投降匈奴,这大大增加了匈奴的人口和战斗力。
这些人来到匈奴之后,匈奴善待他们,让他们在匈奴娶妻生子。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但可以利用他们帮助自己作战,还增加了匈奴的人口,何乐而不为?
而且匈奴人很有诚意,官职,土地和女人都很舍得给,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汉人留下来的意愿。就比如说李陵,他后来在与汉朝使者会面的时候,就拒绝回汉朝去,而他拒绝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匈奴人对他很好,他不愿意再叛变一次。
特别是匈奴在经历了汉朝打击,内乱分裂和天灾之后,匈奴的人口到东汉时期已经下降得很厉害了。在这种情况下,匈奴十分重视人口恢复,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说降低生育年龄,再比如说优待战俘,让战俘在匈奴繁衍生息,增加人口。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匈奴哪来那么多女人?
还别怀疑,匈奴女人却是更多,因为常年战争死去了大量成年男子,寡妇自然就多了。匈奴人自己也内部消化寡妇,比如说儿子续娶父亲的老婆,弟弟续娶哥哥的老婆,就是为了不浪费自然,最大程度增加人口。
但这么做远远不够,所以匈奴人就让俘虏的或者来投降的汉人跟匈奴女子结婚,以来笼络汉人的心,也可以增加人口。
事实上,根据研究,匈奴人其实并不是一个单一成分的民族,除了匈奴民族之外,还有很多黄种人,白种人和混血儿,这都是匈奴为了增加人口造成的结果。所以说,匈奴人利用汉人增加人口这件事是肯定存在的。
第三,匈奴人善待汉人也是出于改良基因的需求。
西晋末期,匈奴人刘渊为了对抗西晋,自称是刘邦的后代,还自封汉王,并对刘邦以下五帝三宗进行祭祀。一个匈奴人为何要认汉人当祖先,不觉得奇怪吗?
实际上并不奇怪,因为匈奴人一直有一种文化自卑感,他们渴望中原王朝的生活,对中原王朝的文化也很崇敬,所以他们想要进入中原,只不过采取的方式是战争而已。
我们都了解,匈奴其实是一个游牧和狩猎民族,他们历史上一直过着茹毛饮血的奴隶制生活。而中原王朝则是农业社会,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要你匈奴人过得好,很多可以提升生活品质的物资是匈奴人十分向往的,所以他们常常拿牛羊和皮毛还跟中原人交往这些生活物资。
为了得到这些生活物资,匈奴人除了通过边境互市之外,还会通过骑兵袭扰中原王朝边境城镇进行直接抢夺,这无疑现实出了中原生活物资在匈奴人心中的地位。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稍微变通一下,匈奴人觉得与其去抢夺,不如自己学会如何制造。
所以大约从西汉时期开始,匈奴人对于汉人的态度除了憎恨之外,也很希望利用帮人帮助自己改善技术和文化。
对于俘虏或者来投降的汉人,匈奴人厚待他们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将农业种植,铁器冶炼,文字文化等等知识教授给他们,这不但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更可以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军事知识用于战争。
久而久之,匈奴人逐渐汉化,就达到了基因改良的作用,匈奴人自己的文明因此得到了极大提升。
其实在历史上,匈奴人是很喜欢跟汉人通婚了。秦朝末年,大量汉人逃到匈奴,匈奴接纳了他们,让他们在匈奴娶妻生子,自子孙更是自称是秦人,而不是匈奴人,可见匈奴人对中原人的优越性认识是很充分的。
秦时有人亡入匈奴者,今其子孙仍号秦人。
到了汉朝时期,许多汉族男子见匈奴人善待汉人,所以就偷偷越过边境投降匈奴,后来他们果然得到了老婆。如果他们继续留在汉朝,恐怕娶妻将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他们愿意去匈奴,这大约就是“闻匈奴中乐”的缘来吧。
西汉时期,汉匈形势很严峻,很多男子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逃到匈奴,所以说匈奴为了改良基因,确实对汉人有优待政策,而且吸引力还挺大。汉朝数次修建或修缮了长城,其目的除了防御匈奴之外,也是为了阻止汉人逃往匈奴。
从秦朝到西晋,匈奴人与汉人经历了几百年通婚,所以才会培养出刘渊这样一个比汉人还懂汉人的匈奴人,他利用汉人崇尚汉朝的心理,把自己说成是刘邦的后代,然后拉杆起义反抗西晋,最后还获得了成功。
所以说,经过长期融合的匈奴人,到刘渊的时候还时不时纯粹的匈奴人,这个就很难说得清楚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匈奴人在历史上确实曾有意识地以跟汉人通婚来改良自己的基因。
总结一下:
匈奴以弱敌强,他们其实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软肋,所以在得到汉人俘虏的时候不杀死他们,而是选择让他们在匈奴娶妻生子。匈奴人其实很聪明,了解敌我不在一个等级,所以有意用汉人来提升自身实力,这大约就是他们可以从春秋战国一直生存到魏晋南北朝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