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传统社会里,一个政权是否牢固与民心向背并没有过分直接的关联,绝不像孟夫子所说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它更多更直接的与是否掌握军队有关,换言之,谁掌握了枪杆子谁就掌控天下。建文帝政敌朱棣之所以能夺得天下,最关键的原因不是他多得人心——试想一个灭人“十族”、活剥人皮、挖人祖坟和轮奸别人妻女的魔鬼怎么会得人心?由此追问下去:那朱棣靠什么夺天下?又是靠什么来稳住天下的?(前提是只要它对占据人口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不过于暴虐)
答案还是军事武力或言枪杆子!不过对于这样的答案,有人可能要质疑了:建文帝在位时,军事武力绝对优势掌握在他那里,而不是在朱棣手中呀,怎么能说朱棣是靠掌握军事才得了天下的?我想,这里边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说明的:
第一,朱棣最初“靖难”的主要资本就是他“老爸”给的护卫军事势力和特殊的军事优惠权,虽说建文帝上台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随即对燕王府的军事势力进行了抽调和分解。但这是表面上的,其实朱棣造反早在洪武二十三年时就已经起意,并开始有所秘密准备,真可谓蓄谋已久又树大根深。而从他逆杀封疆大吏张昺、谢贵那一刻起与随后打出的“靖难”大旗和一夜之间占据北平城等相关事情来看,皇位争夺战争正式开始时建文朝面临的政治与军事形势已经是相当之严峻。
第二,朱棣夺得天下是靠军事赌博赌来的。打了近四年的“靖难”战争,一直到建文三年底和建文四年初时,经人提醒,高皇帝的这位“好儿子”才领悟到,成功的秘诀不是一城一池一地的争夺,关键的关键还在于利用建文朝廷军队重兵在外、京师空虚之际,直趋南京,占据帝国的心脏地区,然后号令天下。至于全国臣民如何反应?
第三,朱棣自起兵造反那一刻就满口谎言,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忽悠了全国臣民。当然这种政治家的忽悠伎俩也没什么新鲜的,自古以来,夺得皇帝宝座或占据高位者多非善主,要么卑鄙龌龊,阴谋多多,既强词夺理又巧施粉饰,糊弄小民;要么巧舌如簧、拉大旗作虎皮,欺世盗名,等到了功成名就之时再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甚至对自己不雅的长相也要进行极度的“矫正”与美容,大明开国君主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典型。那么他的所谓的“好儿子”朱棣呢?简直就是朱元璋的克隆产品!就实而言,在治国才能方面他还赶不上自家的老爷子,但在欺世盗名方面可要比父皇强出百倍、千倍。
建文元年(1399)七月初七日,朱棣把将士们召集在一起,举行起兵誓师仪式,正式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他慷慨激昂地对“靖难”将士说:“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受封以来,惟知循分守法。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横起大祸,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封建诸子,藩屏天下,传续无穷。一旦残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今祸追予躬,实欲求生,不得已也。义与奸恶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鉴予心。”
在这200字不到的“靖难”誓言中朱棣瞒天过海地撒了两大谎:
第一大谎,说自己是嫡出的,言下之意自己有继承皇权的天然优势与优先资格。至于他到底是不是呢?中国臣民向来很听上面的话,只有肚子吃饱就没有更多的要求,绝没有像古希腊人那样对“绝对真理”的理性追求。所以说朱棣也就根本用不着担心下臣或小民们向他讨要他是高皇帝嫡子的证明看看。在一般人的眼里,管他是不是嫡出的,反正都是高皇帝的皇子就行,就连建文铁杆支持者铁铉治下之人似乎也曾这么认识的。在济南市民向朱棣递交的诈降书中曾这样说道:“谁非高皇帝子?谁非高皇帝臣民?”虽说名义上是诈降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看出当时普通人还真可能弄不懂朱棣到底有没有继承皇位的合法依据?
第二大谎,说自己“受封以来,惟知循分守法。”那么朱棣真的守法了吗?明代官史已被粉饰得漂漂亮亮了,不过出乎朱棣及其子孙意料的是朝鲜《李朝实录》中却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洪武二十三年老皇帝朱元璋和皇储朱标都活得好好的,朱棣这般“倾意”善待朝鲜使者,究竟为何?据《李朝实录》所载,朝鲜人似乎比当时的明朝国人看得更清楚:“(燕)王有大志,其殆不在外藩乎!”这话说得再白一点,就是讲当时朱棣就起意要谋反并在暗中准备着。明成化年间苏州太仓籍进士陆容在他的笔记中也有相类的记载。密谋造反是传统社会里“十恶不赦”重罪中最为严重的犯罪,可到了朱棣的嘴里却变成了“受封以来,惟知循分守法。”
由此说来,在传统社会里政治家说的话人们千万别当真,而所谓的“正史”、“官史”更不可盲信!不过这是我们后人经过理性思考和反复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可600年前的当朝人与寻常百姓哪会顾得上这么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铁定真理”铸成了既定的历史,这或许就是从建文转向永乐那段非常历史的比较妥帖的注释吧。由此可以这么说,政治场有时堪称野兽角斗场,而在明初的那场政治群兽角斗中,不具备政治野兽特性的建文帝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性的失败者。那么失败了的建文帝究竟下落何处?
(四)
建文帝最终下落何处?这是大明帝国第一号谜案。从朱棣“靖难”成功那天起,人们一直在寻找建文帝的最终的下落之谜。
目前为止,海内外有关建文帝下落的说法可能不亚于200—300种,笔者秉着兼容并包的理性态度曾在2008年制作了《明清以来有关建文帝出亡各地主要学说简表》,放在2009年3月出版的《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之《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的第6章内,引起了海内外广大朋友的普遍关注。
但就实而言,在这么多的建文帝最终下落之谜的“学说”中有着十分浓烈的非理性成分。尤其是近年来,各地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大打历史旅游品牌,什么样的历史人物都可能挖出来,哪怕是坏蛋或文学虚构的人物,都成为了地方政府争抢的“宝贝”。最令人可笑的是有两个地方为了抢大淫棍西门庆的故里而几乎对簿公堂。那么对于历史上的好皇帝朱允炆就更不用说,谁都争着要。凡是发现老祖宗留下的某个不认识的“宝贝”,就用建文帝御物这个帽子罩着,甚至还有所谓的祖传家谱一类,言之凿凿。更有个别媒体记者可能从来也没读过《明史》或《明实录》一类的基本明史史料,就能以他的常理来判断某物是否与建文帝有关,这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
其实有些所谓的文物、古物,只要读点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曾经有地方上抬出一枚螭首官印来,说是建文帝御宝。明眼人一看便知其假,无论是《明实录》还是《清实录》,对于礼制的记载都十分清楚,皇帝御宝是用龙的,也只有皇帝才能用这。螭首章印肯定是由比皇帝级别低的人使用,所以某地一抬出螭首官印来,道里人便知其在炒作。地方上在炒作,学术界也不甘寂寞,有些人明明知道就不说,或者绕着弯子说废话,什么也说不死,什么也不肯定、也不否定,由此造成了建文帝下落之谜的“学说”越来越多,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
在建文帝出亡各地说中,笔者先前觉得“苏州说”相对证据充分一点,不过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2009年夏秋之交起应福建宁德地方政府的邀请,笔者与南京大学潘群教授等多次前往当地去考察,发现那里的古墓、袈裟与建文帝有着较多的联系,随后便力主“宁德说”。对此,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和新闻、综合等频道都予以了报道;而后承蒙中央电视台的厚爱,我与潘群教授等做客《科学教育》频道的《百科探秘》栏目,讲述我们的考古发现。几乎与此同时,与我和潘群教授素昧平生远在美国的华人记者柯伊文先生赶写了新闻稿,分别发给全球1400多家新闻媒体,建文帝出亡宁德说就此开始为海内外人们所熟知。详细内容,请读笔者的另一专著《破解大明第一谜案》。
(五)
再说本书初版于2009年1月,原名为《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之《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当时正值全国各地历史文化讲座特别热之际,笔者有幸受邀南京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民学堂”和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人文讲堂”等单位与机构,主讲中国历史与文化,常常应接不暇,因而原书稿是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赶写而成的。若从单句和叙述来看没什么问题,书的发行量也挺大的,但事后自己读读,总感到遗憾多多,老想着能否及早修订一番。2009年夏秋第二次、第三次印刷时,我曾想做个整体性的大修改,但实在没有时间,因为好多地方还等着要书呐。一晃四五年过去了,接到东大出版社朋友的电话,说他们打算整合我的《大明帝国》系列,重新出版,且为全媒体出版。我感到这既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又有无限的压力,但无论如何我得抓紧时间,对《朱允炆卷》做个整体性大修订。如今修订的稿子已经出来,除了基本骨架没变外,增加了第1章《明宫“淫魔”与历史谜团》,大修了第7章《建文“蒸发”与谜案追踪》,第2章至第6章主要在文字上做了大修改,之所以这样:第一,防止“盗版”。说起这事十分让人愤懑,现在我们社会中的有些人为了迅速地“脱贫致富”居然明火执仗地盗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最令人气不过的是连引用研究成果的作者也不署名),据说还要做大做强,一点也不脸红。发生在文明古国里的这种事比比皆是,笔者反而倒为其感到害臊,文明古国里的某些文人之文明都不知丢到哪儿去了?倒是人家没多少建国史的老外文明之举让人感慨不已——前不久美国一位著名的汉学家想要参用笔者在澳门发表的论文内容,到处寻找笔者的联系方式。中外之间的差异仅此而已?第二,力求更加正确,更加完善。2009年版的《朱允炆卷》相对粗糙,有很多史料出处注释来不及进一步核实到位,仅仅大致注一注。这次修订版做了细化,便于研究者检验、审阅;第三,力求更加全面化。建文帝研究如果仅从朱允炆个人生涯角度来讲,就以他的出生到最后出亡大致勾勒清楚就行了,但事实上有关建文的事情贯穿有明一代,延续到清代和民国,甚至现代。明朝后来的皇帝都是明成祖朱棣的子孙,他们看待建文帝问题不可避免地戴着有色眼镜(万历帝似乎除外)。清代按理说应该好的一点了,但入清后有关朱三太子的下落问题困扰了清初统治者,因此在看似简单的建文帝问题实际上却十分复杂,为了给读者朋友一个完整的了解,本次修订增加了第1章。另外,考虑到原书名字较长,不易记忆,此次修订正式更名为《大明帝国》系列之④⑤《建文帝卷》(上、下)。
戚夫人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刘邦甚是宠爱的妃子,戚夫人出生在贫家,但是虽然戚夫人出身低微,可是她的祖辈却是周王室的后裔,说得上是皇族,众所周知,皇族的基因都是十分好的,因为皇族之中挑选的女子都是那个时代最美丽的女人。所以戚夫人也随了她母亲那十分貌美的长相,容貌十分艳丽,同时,气质也十分的出众,在...
据《汉书》记载,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自知时日无多,便"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对象。而上文所说的匈奴王子,就是这四人中的金日磾。看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
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还不如自己呢?万一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家族的人盯上了呢?自己的孩子“扎小人”呢?在这种情况下,刘彻做出了一个选择:废除皇位。可绕来绕去,刘彻发现自己害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之后,他的报复手段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红楼梦》里记载的就是赵姨娘用这招来对付贾宝玉和凤姐,歹毒无比。在古时候,人都很迷...
其实说起刘秀的时候,我们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了解,刘秀和西汉皇室的确是有着血脉的联系的,但是这种血脉也不过是进行了好几个拐,才到了刘邦这里,而刘邦的孙子景帝与唐姬所生的儿子刘发的后代,而刘发最后被封之为长沙定王,那么在刘发这里也有很多的老婆和儿子,后来也因为汉武帝的推恩令,最后一代一代的被分家,甚至造...
在三国时期,英雄好汉众多,但是却偏偏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键还没有人质疑。但是说实在的,吕布这一生战绩平平,甚至还打过许多败仗,那么战绩一般的他,为什么被所有的史学家称为三国第一猛将呢?吕布在出生的时候,天空上彩虹出现,光芒万丈,当时他的母亲在染织坊工作,就在那一瞬间觉得...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不过在我国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其一就是—吕后,吕后不到二十岁就嫁给了刘邦,并曾在他的称王之路上多次给出关键的意见。其二就是倾国倾城的女子—戚夫人,她陪伴刘邦度过了一个美妙的晚年。不过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就连皇帝刘邦也不例外,这两个女人的...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中,历史上最有名就是吕雉、戚姬和薄姬。命运的捉弄,让三个女人的命运也不同。三个人中最狠毒的是吕雉、死得最惨的是戚姬、最好运的是薄姬。吕后在人们的印象中,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极坏的女人。人们忘不了拥有赫赫战功的韩信和彭越是她陷害致死的,美丽的戚夫人更被她砍成了...
首先,汉武帝时期执法过于严苛。当年刘邦入关时,立下“约法三章”。很快,萧何定下《汉律》九章,轮到汉武帝执政的时候,汉律增至359章,其中死罪409条,死罪例13472条,连审判的法官都看得目不暇接。前130年实行“见知法”,即官员目睹或听说有人犯法而不报,称为“故纵”,与犯法者共罪。前128年“不举...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统天下,主要原因是手下有能人。刘邦能容人,擅用人,所以投奔他的能人很多,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韩信。韩信原本在项羽手下,因郁郁不得志便转投刘邦,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他不负所望,率军在垓下围住了项羽,最终逼迫项羽自刎乌江。因为韩信有如此壮举,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是汉朝的首功之臣,事实果真如此...
其实王莽也算是一个“官二代”,他是孝元皇后的侄子,由于父亲早早死去而没有得到爵位,因此比起他的堂兄弟们,王莽的身份还是不够看的。但不管怎么样,王莽身上流着王氏家族的血液,家族的滔天权势就是王莽日后登顶最高权利的跳板。少年时期:极尽孝廉,勤奋好学王莽小时候就已经名声显赫,他靠的就是自己几乎完美的品格。...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刘彻派人到卫子夫居住的宫殿,没收了她的皇后玺绶,并告诉她太子刘据已兵败自尽,卫子夫泪流满面道:“陛下糊涂啊,太子怎么可能会造反呢?身为他的母亲,我也只能以死明志了!”说完,悬梁自缢而死......卫子夫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出身寒微,随母姓,自幼被送往平阳侯府教习歌舞,...
前期...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几乎每个入仕之人以及那些武将,都想要封侯拜相,这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荣誉,还是一种实打实的利益,比发一个奖章之类的奖励行为要实在很多,同时带来的好处也要多很多。古人经常会说“千户侯”以及“万户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比较疑惑,所谓的千户侯以及万户侯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爵位...
不过张骞也不是一般人,他来到西域之后发现这里国家众多,有许多中原地区所没有的物产。所以他专程到处走访了西域的国家,以便于后来与他们建立联系。公元前128年左右,张骞遇到了大宛国。在这里他发现大宛有向汉朝交好的意思,于是热情的跟大宛国王交谈,最后大宛国王也非常热情的把他送到康居,以方便去大月氏。《史记...
董卓乱政,是东汉政权的一大转折点,他带兵进入朝廷,篡夺了国家的政权,随意废立皇帝,这让他能渐渐控制朝廷。董卓的生涯也是非常有意思,如果单单看着前面的事情,好像他就是一个忠臣良将,一心为了国家平定边疆的敌人。可后来董卓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不仅控制都城,开始篡夺国家的政权,更是在两京大开杀戒,不断搜刮...
如果说现代的“锦鲤”是杨超越的话,那么古代的“锦鲤”就非光武帝刘秀莫属了。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就是天选之子的意思,他的一生从一介布衣到一国天子,从躬耕陇亩到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华最美的时代”,真可谓是开了挂一样令人羡慕。史书《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
约天汉(前100-前97年)间,王翁须以歌舞女入太子家为家人子。太始年间(前96-93年),王翁须得宠于刘进。征和二年(前91年)王翁须生下儿子刘病已,其身份升为皇孙妃,称王夫人。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巫蛊之祸爆发,卫太子兵败出奔,王翁须与丈夫刘进为安置儿子刘病已而留在长安。及卫太子亡,王翁须与...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而死。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
申屠嘉不姓申,而是姓申屠,他是睢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申屠嘉力气很大,能够拉开强弓硬弩,所以他以材官的身份跟随刘邦作战。由于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战功,申屠嘉被提拔为队率。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申屠嘉又立下战功,因此被升为都尉,跻身中高级将领的行列。汉惠帝在位期间,申屠...
吕后是刘邦的老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移情别恋了,他对戚夫人十分宠爱,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对戚夫人母子身为宠爱。但同时,他也为戚夫人母子俩非常担忧。本来刘邦不喜欢嫡长子刘盈,尤其是认为他与自己性格相左,有点过于软弱了。他一直希望能够废了太子,而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可是始终他的这个愿望达不成,每...
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其母李氏是魏郡李家的长女。李氏本是王禁正妻,后因她妒嫉诸妾,与王禁离异,改嫁给河内郡的苟宾为妻。李氏怀着王政君时,梦见一轮月亮扑入自己的怀中。王政君长大后,性情温顺,学会了妇人之道。原先许嫁一户人家,可男方突然死了,后来东平王纳她为妾,但还没入门东平王就死了,他的父亲觉得很奇怪,便...
“太子拒婚陈阿娇,真傻。如果我儿子娶了她,皇帝的位子就轮到我儿子坐了。”王娡想着,马上动身去找馆陶公主,为四岁的儿子刘彻求娶她的女儿陈阿娇。馆陶公主正在生气呢,她前几天不顾脸面,去找弟弟汉景帝刘启的宠妃栗姬提亲,想把女儿陈阿娇嫁给栗姬的儿子刘荣。刘荣是太子,今后登基称帝,陈阿娇就是皇后,自己就是皇后...
有关刘备的身世之谜,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先主姓刘,涿县人,是景帝的儿子刘胜的后裔。刘胜之子刘贞在涿县封侯,因触犯了朝廷律例而被贬为庶民。刘胜这一支的血脉就在涿县安家落户了。刘备也因此自称为汉室的宗室成员。...
三国的序曲,是夕阳的离歌;三国的华章,是激昂的战鼓。在这个动乱又璀璨的大世里,女性显得很是羸弱,但这并不发表没有她们的一席之地。貂蝉,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算得上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她虽然不似那些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平凡人,但是却没有平凡人的幸福。她的登台是以一个棋子的身份。王允用她来离间董卓和吕布...
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前112年前,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获封夫人,深得汉武帝的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儿子昌邑哀王刘髆。产后不久李夫人病死,因其有儿子,以王太后之礼安葬。前87年,卫子夫自杀四年后,汉武帝驾崩,李夫人配祭汉武帝宗庙,追加尊号为孝武皇后。人物评价班固《...
霍光在除掉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心态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从一个被托孤的重臣,逐步变成了权臣,这不是霍光计划好的,但现实却把他推翻了那个位置,他已经无法后退别无选择。这个说法显然是假的,刘贺要完成如此壮举,需要每天至少做十件坏事才行,这就意味着他连睡觉的时间都在作恶。刘贺被废的...
“初汉三杰”指的是萧何,韩信,张良,刘邦身边这么多功臣,他们三人有如此大的称号,可见他们为开国西汉作出的贡献是他人比不了的。人们一直在说这个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促使了韩信的死亡可是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没有救韩信呢?萧何和韩信比起来对刘邦更有用,萧何对刘邦有如下功劳:一是“知遇之恩”(推荐他为...
不过似乎蜀汉政权后期出于人才凋零的状态,而为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大意是指蜀中已经没有可以担当重任的优秀将领,连廖化都可以担任大将了,那么廖化真的如此不堪么?廖化得以加入蜀汉阵营还得从关羽前往寻找刘备之时说起,当时关羽护送的刘备的夫人却是被一伙山贼抢走,而廖化正是其中的二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王朝也存在了好几千年。而有封建王朝就自然有领导者。而封建王朝的领导者就是所谓的皇帝。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的皇帝,有的具有大将之风,十分的贤德善于打理政事,而也有一些皇帝荒淫无度,残暴肆虐,毁了自己先祖的百年基业。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汉朝一个特别贤明骁勇英武的一个皇帝。那就是汉朝...
西汉将军霍去病,西汉时期最小、最年轻的将军,在第一次上战场之后就被汉武帝加封为“冠军侯”,虽然二十三岁便陨落,但是他在对战匈奴上的战功还是令后人唏嘘赞叹,惊艳冠世。我国古代的西汉时期,西汉经常与边境的少数部落发生战争。在霍去病少年时期,他便开始带兵打仗,奔走四方,跟着舅舅卫青四处征战,在战场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