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即明思宗、崇祯帝,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共十七年,年号“崇祯”。朱由检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生于慈庆宫,天启二年(1622年),被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年号崇祯。即位之初,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朱由检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岁。清军入关后,以礼改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追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隆武帝改庙号为威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朱由检因父亲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厌的太子,母亲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并不幸福。五岁时,其母刘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杀,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于1622年被哥哥朱由校册封为信王。
继位为帝
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甲辰(1627年9月19日),明熹宗崩,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廿四日丁巳(1627年10月2日)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
次年正月初一癸亥(1628年2月5日),改年号为“崇祯”。
剿除阉党
崇祯帝即位后,勤于政务。同时大力清除阉党。他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1627年12月18日),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
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五戊辰(1627年12月22日),魏忠贤自缢而死,崇祯帝下令磔其尸于河间。
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大旱不断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
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
崇祯六年(1633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
崇祯七年(1634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旱灾又引起蝗灾,使得灾情更加扩大。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其饥民多从“闯王”李自成。崇祯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瘟疫爆发
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崇祯十四年(1641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当高。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天转化为肺鼠疫。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十室九空。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在通州,“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昌平州的记载中称为“疙疽病”,而且“见则死,至有灭门者”。河间府景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山西鼠疫也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祯七、八年间兴县人民因避疫而逃之一空,有可能将鼠疫传播到相邻的地区。从兴县过黄河,就是陕西的延安府和榆林府,崇祯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如崇祯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江南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祯十四年(1641年)有旱蝗并灾,崇祯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代万历和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3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令人惊奇的是,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后就消散得无影无踪,华北各地风调雨顺,社会经济开始复苏。
内忧外患
为剿流寇,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以至责无成效皆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此时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崇祯帝求治心切,《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中后金反间计,杀袁崇焕。
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崇祯帝的滥杀也日趋严重,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朱由检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但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崇祯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朱由检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帝又想和满清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
此时,农民军起义已经十多年了,从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纵横数千里之间,白骨满地,人烟断绝,行人稀少。崇祯帝召保定巡抚徐标入京觐见,徐标说:“臣从江淮而来,数千里地内荡然一空,即使有城池的地方,也仅存四周围墙,一眼望去都是杂草丛生,听不见鸡鸣狗叫。看不见一个耕田种地之人,像这样陛下将怎么治理天下呢?”崇祯帝听后,潸然泪下,叹息不止。于是,为了祭祀难民和阵亡将士和被杀的各位亲王,崇祯帝便在宫中大作佛事来祈求天下太平,并下诏罪己诏,催促督师孙传庭赶快围剿农民军。
煤山殉国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张献忠部陷蕲州,明将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太监王廉急告皇帝,崇祯帝在宫中饮酒长叹:“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皇帝投降,被一剑刺死。崇祯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勋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崇祯帝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崇祯帝召来15岁的长平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同时也挥剑刺死了自己年仅六岁的幺女—昭仁公主。
崇祯帝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张皇后自尽。懿安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然后崇祯帝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三月十九日拂晓,大火四起,重返皇宫,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王承恩陪同。
崇祯帝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诸臣惊闻这一变故,大学士范景文及其妻妾,户部尚书倪元璐与他的一家十三口人,左都御史李邦华,副都御史施邦昭,大理寺卿凌义渠,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刑部右侍郎孟兆祥与其妻何氏儿子孟章明,儿媳万氏,左谕德马世奇并其妾朱氏、李氏、左中允刘理顺并其妻万氏、妾李氏及儿子、奴仆婢女满门共十八人,太长寺少卿吴麟征,左庶子周凤翔与他的两个妾,检讨汪伟与他的妻子耿氏,户部给事中吴甘来,御史王章,御史陈良谟与其妾时氏,御史陈纯德、赵馔,太仆寺丞申佳允,吏部员外许直,兵部郎中成德并母张氏、妻张氏及子,兵部员外金铉并母章氏、妾王氏及弟錝,光禄寺署丞于腾蛟并妻,新乐侯刘文炳并祖母与弟,左都督文耀及妹、子孙男女共十六人,驸马巩永固并乐安公主及子女五人,惠安伯张庆臻并阖门男女,宣城伯卫时春并阖家,锦衣卫都指挥王国兴,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锦衣卫千户高文采并一家十七人,顺天府知事陈贞达,副兵马司姚成,中书舍人宋天显、滕之所、阮文贵,经历张应选,阳和卫经历毛维、张儒士、张世禧并二子,百户王某,顺天府学教官五人,俱失其姓名,长州生员许琰,俱死之。诸臣死难,惟孟兆祥守正阳门,死于门下。王章、赵撰骂敌而死。范景文、申佳允、刘文炳、卫时春赴井,金铉、滕之所、阮文贵、张应选投御河,施邦曜饮药,凌义渠扼吭,巩永固及乐安公主、张庆臻自焚。其余皆投环自缢而死。
三月二十一日崇祯帝尸体被发现,大顺军将崇祯帝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梓宫暂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边。当地平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
明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处于崩溃边缘。之后,南方明朝势力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
身后之名
南明朱由崧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庙谥号为烈宗敏皇帝,顾锡畴议庙号乾宗。但不被采用。最终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定先帝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上庙号毅宗。唐王朱聿键谥为威宗。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1659年),开始谥为怀宗,后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清代史书多简称为“庄烈帝”。
思陵神主题为: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当为清代所加谥号的全谥。
另有书作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或果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改庙号钦宗等,又有作庙号烈宗或敬宗,谥号正皇帝。
公元220年,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荆州重镇江陵守将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关羽退至麦城,率十余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会有疑问,为什么关羽可以投降曹操,宁死不降东吴呢?老金翻遍史书文献,从以下八个角度详细分析...
虽然当时的蜀汉已经颓败,后主刘禅宠幸宦官,可是此时的蜀汉还有姜维等一干能臣,虽然丢了汉中,可凭借剑阁天险也差点让伐蜀计划泡汤,幸得邓艾的“偷渡阴平”让司马昭能够成功灭蜀。蜀汉灭亡之后,魏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按照邓艾当时的计划设想,灭亡蜀汉之后就可趁机沿着巫县沿江东下,凭借当时西晋的国力绝对可以灭...
《三国演义》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没读过小说,没看过相关的影视戏剧作品,但在民间不知道三国人物的,恐怕也是少之又少,而且由于关羽和诸葛亮这些正面主角的影响,以及始终以对抗反面主角曹操为己任的品行,使得刘备也成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仁义之主,但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刘备建立的基业,是靠取西川为基础建立起来...
太和六年,封为燕王。魏明帝病危,欲以大将军辅政,不果。其子常道乡公曹奂,是魏国末代皇帝,史称魏元帝。晋朝建立后,降封燕公。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人物生平封爵变迁曹宇,曹操与环夫人所生,曹冲、曹据之同胞兄弟,魏元帝曹奂之父,娶张鲁之女。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封都乡侯。二十二年(公元21...
在世间有很多都是因苟富贵这个誓言而一起努力,勿相忘为誓言的最终目标。但是,当有一天真的富贵的时候,真正能够记得起最初誓言的又有几人?真正能够履行最初誓言的又有几人?刘备曾经刘邦草根出身,虚心地接纳贤才,最终才能够建立这个大汉江山。他也曾经立下誓言,说过如若没有韩信,就没有他们大汉的江山。对韩信发誓说...
刘巴(?-222年),字子初,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县一带)人,汉末至三国蜀汉时期官员、名士。刘巴少知名,荆州牧刘表多次征用推举,刘巴均不应就。曹操征伐荆州,荆州士人多归刘备,刘巴却北上投靠曹操。后受曹操命令招降荆南三郡,不料先为刘备所得,刘巴不能复命曹操,遂远至交趾,又辗转进入益州...
诸葛亮在世人眼中总是代表着智慧,似乎只要有他就百事不难。实际上刘备也确实因为得到他的帮助,才成就了大业。三国当中有一个关于他的经典桥段:含泪斩马谡。在原著中,诸葛亮是出于无奈才杀了他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历史,就会发现其实诸葛亮杀他是有其他原因的。看过三国的人知道马谡当初守街亭是立下过军令状的,军中无...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各路英雄豪杰各显身手,在乱世中,为自己争取一番天下。当时天下三个政权并立,分别是以曹操为首的曹魏政权,以孙权为首的东吴政权,以及以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当时因为刘备是汉代皇室出身,所以被人们认为是正统的政权。刘备一开始只是一个没落的皇室,但是他却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在乱世中,他决定...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一位全能型人才,外交、军事、理政、治国,他样样拿手。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更是独挑蜀汉大梁,多次北伐魏国,立志收复中原,光复汉室。作为文臣的诸葛亮最终还是累倒了,54岁的他病逝在五丈原。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及时的、大规模地向汉中遗民。关于诸葛亮的失误,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说他用人不当,马谡丢失了街亭;也有人说他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不注重人才的招纳和培养,以至蜀中无大将;还有说他,行事矛盾,既要联吴抗魏,又坚持占据荆州,拒不归还;更有甚者说他为...
在当时诸葛亮并没有顾及自己的性命,他只身一人前往东吴。凭着自己的口才,令东吴决定与他家主公合作,一同联手对抗曹操。
历史留给后人的是智慧的结晶。这种种事件,带给了我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深感回味!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是刘备人设崩塌的土地——益州,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
套用一句现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话,就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这里并不是说关羽是猪一样的队友,只是说在任何的环境之下,一个集团内部的中坚力量是会比敌方集团中的中坚力量更为可怕的,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人应该都是懂的,具体是什么样的意思就不做详细的说明了,因为理解起来...
对于刘备的死法,一般来说都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一般都是认为他是在夷陵之战大败以后郁郁寡欢,因为长久的抑郁感染了疾病而去世的,那么真是如此吗,其实刘备一生几乎大半辈子都是在忍辱负重,早年卖草鞋,后来东奔西走仰人鼻息的生活也是过了很久,甚至还有过老婆孩子兄弟都走丢了,孤身一人逃亡的时候,但是这样他都没有放...
其实这有点冤枉刘备了,刘琦病死对刘备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损失。刘琦作为荆州牧刘表的长子,刘表去世之后,其最有资格做荆州之主,以他的名义占领全荆州,可以说名正言顺。而刘琦手下只有一万水军,赤壁之战时也被征用了,刘备实力和威望都超越刘琦,刘琦对刘备来说毫无威胁可言,所以刘备可以让刘琦作为傀儡加以利用,如同...
周泰(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
孙权登基称帝后,对哥哥孙策的儿子并不好。但是,我们不能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一个帝王的行为。在常人看来,孙权是忘恩负义、薄情冷漠,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政治家的视角去解读呢?一、孙权上位公元前200年,即建安五年,已经在江东站稳脚跟的孙策,踌躇满志,正准备大展手脚的时候,却被仇家许贡的门客暗算,重伤不治。年...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
荀攸(xúnyou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在官渡之战中,计斩...
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张飞长相的记载,对张飞长相描写得比较详细,并且深入人心的,是《三国演义》:“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样一个形象,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武夫形象,而且绝不能说是长得帅的。不过,现在很多人又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张飞其实长得并不丑,是一位大帅哥。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猛人。三国纷乱,智慧超群的谋臣与武勇超强的猛将层出不穷。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天下枭雄的领导下,多少谋士、战将都名留青史,万古流芳。可惜的是,这残酷的战场、无情的刀剑,不知又埋没了多少良才。若换做他朝,也许这些良才早已名震天下,实在是可悲可叹。一、公孙瓒是个猛人公孙瓒应该算是贵族子...
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将领,很多都出自三国时代。都听说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便是指吕布,从这句话就从侧面反映出来了吕布的勇猛。还有其他的,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哪怕他们立下了丰功伟绩,他们其中有一些人的结局也不是太好,这难免也让人感到有些悲凉。关羽的性格关羽便是其中之一,尽管...
诸葛亮北伐路线中的第二条是从安定出发,安定在现今甘肃省的南部,走西平关和岐山一路直接到祁连山,这条北方路线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中间要经过很多地形危险的地区,尤其是西平关这一带山势比较险峻,所以诸葛亮这次北伐也没有成功。诸葛亮设计的第三条路线是从街亭出发到列柳城,然后绕弯儿往东去阳平关,这条路线上发生...
司马懿除去孟达,占领了新城,命令申耽、申仪、李辅、邓贤等人留守城池,自己率领大队人马直奔长安城,与曹睿会合。司马懿在长安城外安顿下军马,自己入城来见魏主曹睿。曹睿见司马懿来到,非常高兴,对司马懿说:“我当初中了敌人的计策,将您赶回家去,心中十分后悔,这一次如果不是你及时除去了造反的孟达,我魏国的江山...
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夷陵兵败,白帝托孤后,诸葛亮在蜀汉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讲,皇帝刘禅可能还没有他权力大呢。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多亏诸葛亮忠臣贤良,不然,如此大的权势和威望,诸葛亮要做蜀国的“曹操”应该易如反掌吧。...
魏延的死亡纯粹是魏延和杨仪争权导致的,魏延和杨仪这两个人一直不和。而且两人在心胸上都属于非常狭隘的那一种人,原本有诸葛亮在那里放着,魏延和杨仪都会卖诸葛亮的面子,不会闹出大乱子。可是诸葛亮死亡之后,问题就出来了,诸葛孔明去世,他留下的权力真空该由谁来继承?他带出的精锐部队由谁来继续统领?魏延作为当时...
如今世间有很多文书,对于曹操这个人物都进行了多面性的丑化,但是小编个人觉得这些丑话有大部分并不是完全真实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身上,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去称赞去学习的地方。就比如说年少轻狂的曹操,虽然年纪并不大,但是他却拥有着比较远大的志向,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青年人物。那个时候他只是做一...
情景再现 刘备先是听到司马徽的推荐,后来又听徐庶说诸葛亮的才华比自己强百倍,才猥自枉屈,亲身前往隆中茅庐请卧龙出山的。 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诸葛亮故意一再回避,连续两次不在家中。据传刘备第二次拜访时,曾碰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想必黄老先生也
这一年的二月,张角率领原本是他的三十万忠实的太平道教众,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下,揭竿而起,因为一个个头戴黄色头巾,因而叫做黄巾起义。不过起义军在短暂的胜利后,开始出现了进攻乏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