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草原和中原实际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只了解发生在中原的历史,对于草原的认识就比较少了。那今天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位草原上的传奇人物,他首次统一北方草原,并且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此后和汉朝征战百年,这个人就是冒顿(mò dú)单于。
冒顿(mò dú)出生于公元前234年,姓挛鞮氏,冒顿于秦二世元年,杀父头曼单于而自立。他是匈奴族中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74年在位。冒顿是个很厉害的角色,冒顿是曾经带领着整个游牧民族达到最鼎盛时期的部落首领,匈奴这个部落在他的领导下强盛和崛起,鸣镝弑父之后登上王位。灭东胡,征服楼烦等国,称霸草原,夺取河套地区,最终建立起来一个强大的帝国,冒顿单于是个很强悍,有野心和野性的领导人。
”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後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於月氏。冒顿既质於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一场由废立而引起了谋杀发生在了冒顿身上,头曼单于因为宠爱阏氏,而改立阏氏的儿子为太子,将冒顿送到月氏,并挑起了月氏和匈奴之间的战争,由此形成借口而杀了大儿子,就在”月氏欲杀冒顿“时,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没有料到自己的大儿子能够活着回来。从此不敢轻视冒顿,头曼作为一个部落首领,他欲更改接班人时,就借刀杀人想除掉长子,以免后患;当”以为壮“时,却立即授以兵权,”令将万骑“,在这种情况之下,鸣镝弑父的情况就发生了。
他以”鸣镝“为信号”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也就是说,他的响箭射到哪儿,所有人的箭也要射到哪儿,谁不跟着射就斩谁。第一次,他将箭射向自己的爱马。没有跟随的就立刻杀掉;第二次,他射向自己的妻子。没有跟随的人,再次被杀掉;第三次,他再射自己的马,所有人都跟着他的箭;最后一次,他把他的箭指向了自己的父亲,箭无虚发,一旦发出不再回头,顿时跟随冒顿的箭齐齐飞向了头曼单于,头曼单于就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手下。
灭东胡,征服楼烦,在他的努力之下,逐渐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后又夺取河套地区,与整个中原都形成了对峙的场面,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将视线转向千里之外的中原,群雄逐鹿,这时汉军正与项羽的大军相互抗争,中原地区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所以冒顿才能独自强大,拥有能拉弓射箭的军队三十余万。匈奴趁着中原战乱在悄悄壮大势力。公元前201年,汉朝刚刚安定,刘邦将韩王信迁徙到北方,加强边防。谁知韩王信经受不住冒顿军队的轮番冲击,竟然投降了匈奴。匈奴得到韩王信的军队,便继续南下,围攻太原。冒顿率领精兵将刘邦团团围困在白登山,后来,刘邦听从陈平的建议,派出密使贿赂了冒顿的阏氏,才放走了刘邦。汉朝从此开始惧怕匈奴,于是便主动求和,以和亲安抚匈奴。
一、灭掉东胡
草原,是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碧蓝的天幕,那无垠的绿意,那清爽的空气,那明媚的阳光,还有蒙古包,马头琴,搏击长空的雄鹰,嘶鸣的骏马,那牛那羊那驼铃。
自古以来,蒙古高原就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马背上的民族,总会有英雄出现。
冒顿是匈奴头曼单于的长子,很早就被确定为单于的继承人。
后来头曼有了新的阏氏(皇后、妃子的意思),被他生了一个儿子。
这位新的美人枕边风不时吹,令头曼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可又没有合适的理由。
匈奴西面是月氏国,当时比较强大,就把冒顿作为人质送到月氏,这是一箭双雕的上策,一来向月氏示弱,麻痹对方,伺机发起攻击;二来可以假借月氏之手,杀死冒顿。
冒顿也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但父命难违,只好前往。
不长时间,头曼单于率兵马攻打月氏,早有准备的冒顿乘月氏慌乱之时,偷了一匹快马,逃了回来。
头曼单于认为冒顿能够从月氏回来,是雄武过人,就交给他一万骑兵,叮嘱他要刻苦训练。
冒顿拥有了兵权后,训练这一万手下,并让工匠打造了一种鸣镝(响箭),并对手下说:“鸣镝所射而射者,斩之!”
冒顿带手下出猎,鸣镝射出万箭齐发,鸟兽立毙,稍有迟缓的士卒被处死。
不久,冒顿又把鸣镝故意射向自己一匹心爱的宝马,不少士卒不敢跟着射箭,冒顿立刻把他们处死。
不长时间,冒顿又把鸣镝射向自己一个宠爱的阙氏(老婆),左右的人都惊恐不已,不敢跟着射,冒顿又将这些没有放箭的人杀掉。
接下来,冒顿又带手下出猎,特意声鸣镝射向其父头曼单于的宝马,左右争先恐后跟着射,射死头曼的座骑。
冒顿看到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便开始对其父头曼单于下手。
机会来了,头曼约冒顿一块狩猎。
冒顿趁头曼追赶猎物,没有防备,取出鸣镝射向头曼,左右亲随万箭齐发,头曼刹那死于非命,被射成刺猬。
冒顿就是采取这种狠手段,夺得了单于的宝座,成了一代雄主。
冒顿当了匈奴可汗,正是另一游牧民族东胡强盛的时期,东胡王听说冒顿这个“不孝子”杀父登位,相趁机占些便宜,于是,派使者对冒顿说:听说你老子头曼有一匹宝马千里驹,送给我好了。
冒顿便召集大臣们征求意见,大臣们纷纷表示这匹千里驹是匈奴的国宝,我们头曼单于自从得了这匹宝马,匈奴才兴旺强大起来,此马是祥瑞之物,万万不可送给东胡。
冒顿望了望众人,不动声色地说:“东胡是我国强邻,与东胡和睦相处才是头等大事,东胡王要这匹马,当然要给他!”
于是,冒顿愉快地把那匹宝马送给东胡。
东胡见了,认为这是冒顿认怂了,就又派人对冒顿说:听说你的老婆(阏氏)美艳,送给我好了。
冒顿便又召集大臣们说:“东胡又派人来索要我的老婆。”
臣僚们一听,群情激昂,愤愤不平地说:“东胡欺人太甚,竟然索要单于的阙氏,请您立刻下命令,我们与东胡一战。”
冒顿笑了:“与东胡搞好关系才是上策,为了一个女人大动干戈不值,我的女人多了,送给他好了!”
冒顿很听话的把自己的老婆送给东胡王。
这东胡王得寸进尺,觉得匈奴软弱可欺,愈发飞扬跋扈,便又派人提出条件:我们两国之间那片缓冲地带,我想用来放牧,那块土地归我好了。
冒顿又召集文武询问意见。
文武大臣们觉得,冒顿连宝马与老婆都给了人家,十足一个窝囊废,那两国之间的“无人区”没有什么用,愉快送给人家好了。便纷纷说:“既然是荒芜之地,留着也没有用,为了两国的和睦共处,给他算了。”
许知,冒顿一听便火了,拍案而起:“土地是国家之根本,怎能轻易放弃呢!”把那些主张送地的大臣处死,随后冒顿召集兵,整军杀向东胡。
几次得手的东胡,早就不把匈奴当回事,没有一点防备,东胡王正搂着冒顿的阙氏饮酒寻欢,没想到冒顿兵马仿如神兵天降,东胡王成了刀下鬼,东胡的所有穹庐帐幕皆被毁坏,人口和牲畜被掳,只有残部落荒而逃(后来演变成鲜卑、乌桓、契丹与蒙古),从此强盛一时的东胡灭亡了。
二、与汉王朝叫板
冒顿趁热打铁,北服浑窳、丁零、鬲昆诸部,西出击败月氏,向南并吞了楼烦王与白羊王的领地,又收复了当年被秦将蒙恬占领的匈奴土地,进而侵入燕、代,让冒顿成了草原霸主,建立起东尽辽河,西至西域(西域各国都臣服于匈奴),北抵贝加尔湖,南临黄河,一统诸胡的匈奴王朝,与中原大汉王朝南北对峙,史称“北有引弓强国,南有冠带之邦”,名闻天下。
在中原汉族士人眼中,杀父杀妻的冒顿似乎禽兽不如,但在匈奴人眼中,强者才是英雄。
冒顿单于为了便于统治,创造了一种适合草原的“三权分立”的统治模式,把庞大的草原帝国一分为三,自己统治帝国中心区域(也是核心区域),帝国东部由左贤王管辖,西部由右贤王统辖,三王各自建立王庭(首府),大单于的王庭最初在杭爱山一带,后来为躲避汉朝打击,北撤到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要由单于统一指挥布置,小规模军事活动与日常事务由左右贤王自主处理,无需向单于请示汇报。
冒顿自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人称天为“撑犁”,称儿子为“孤涂”,所以,这“撑犁孤涂单于”可解释为“像天的儿子一样伟大的首领”,也就是“天子”之意。
匈奴尚左,以左为尊,由之左贤王的地位仅次于单于,一般都是以最得意的儿子担任,有储君的意思。
冒顿雄起的时候,恰大汉王朝建立,刘邦刚刚平定天下,与项羽楚汉相争胜出,面对北方咄咄逼人的匈奴,派韩王信(这个韩信不是汉军闻名天下的统帅韩信,而是另一个同名的人,是原来韩国王室的后裔,在楚汉争霸时,站在刘邦一边,是汉初异姓王之一)率领本部人马进驻太原,防御匈奴。
说来这刘邦拥有了天下,对所有的异姓王都不放心,他派韩信来对付匈奴,可谓用心良苦,一箭双雕:打胜了,就算又为刘邦卖了次命,战败了可以治他的罪,翦除一个祸患。
刘邦一听,乐了,这马邑在今天山西朔州一带,更靠近匈奴,便愉快地同意了。
韩信到了马邑,便修缮城池,储存战备物资,训练士卒。
公元前200年秋天,韩信的工作初见成效,匈奴大军就杀奔而来,把马邑围个水泄不通。
这马邑虽然不大,但匈奴人善长的是骑兵野战,而不是攻城夺寨,所以一直没能攻下,匈奴大怒,便增加攻城人马。
韩信看到情况危机,飞书告急,同时采取缓兵之计,派人去见匈奴诈称要投降。
刘邦闻报,派出了援军,谁知援军到达太原便停止前进,统兵将领诬告韩信要谋反投降匈奴。
刘邦一直就对这个韩信不太放心,便派人赶到马邑,责问韩信什么意思?
韩信不由大惊,他深知刘邦的为人与性格,早就对自己产生猜疑,早晚要对自己下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倒戈投降了匈奴。
刘邦得到消息,大惊失色,立马决定御驾亲征。
公元前200年冬十月,刘邦统率三十二万大军,冒着严寒,雄纠纠杀奔而来。
冒顿闻讯,马上令左右贤王各统一部兵马驰援,双方在晋阳(太原)城下交锋,汉军大获全腹,匈奴兵马败走,汉军趁胜追击,缴获大量牲畜,一下让刘邦飘了起来。
匈奴冒顿曾于很擅长诱敌深入,将精兵埋伏好,把羸弱的士卒与牲畜有意暴露出来,一开始,刘邦还是比较小心的,派人打探匈奴虚实。
派出的人回来报告,匈奴可击。刘邦还有点不放心,又派了精细的刘敬去侦察,刘敬回来后认为这有可能是匈奴诱敌深入之计,匈奴不会这么羸弱,不要追击为好。刘邦听了反而老大不高兴,训斥道:“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
刘邦志得意满,想建万世功业,把匈奴收拾了,把刘敬抓了起来,督促军队北上追击。
汉军三十多万,大部分是步兵,求功心切的刘邦,亲自率骑兵北上追击,很快到达平城,此时,步兵被冒进的刘邦远远甩在后面。
到达平城,刘邦人马已是强弓之末,人困马乏,恰恰这时,四面都出现匈奴铁骑,冒顿亲自指挥,势不可挡。
刘邦率军爬上平城东北方的白登山,固守待援。
刘邦从山上俯瞰,见匈奴骑兵漫山遍野,西面全是白马,东面全是青马,南面都是红马,北面都是黑马,这阵势雄壮无比,进退有序,此刻刘邦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匈奴一连围了七天七夜,汉军断粮,面临覆灭的危险,士兵悲歌:“平城之下祸甚苦,七日不食,不能弯弓弩。”
恰在最危机的时刻,刘邦身边有一个能人,谁呀?
就是传说中那位与自己嫂子有私性的“智囊”陈平,他那敏锐的目光无意中发现冒顿的老婆大阏氏与冒顿并马而行指挥军队(游牧民族的女性颇有发言权的)。
陈平这小子一下鬼点子就来了,眼睛眨了眨,灵机乍现,想出一个解围的馊主意,对刘邦耳语了一番。
刘邦依计而行,立马派人带着金银珠宝偷偷去见大阙氏,并且还掏出一张美人图,谎称这美貌的娇娃就是献给冒顿单于的那个美人。
秦汉时期,燕赵娇娃在当时闻名天下,北方游牧民族更喜欢这燕赵风情楚楚的美人儿,与游牧民族的女性比,自有不一样诱人的风采。
大阙氏顿时醋意大发,便找到冒顿单于说:“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冒顿听了,便采纳了大阙氏的建议,解围一角,让刘邦趁着大雾突围而出(据说当初冒顿未围住刘邦之前,曾经与韩王信手下的两个将领王黄、赵利相约,到此会合,围攻汉军,围了七天,这王黄与赵利的兵马也没有如约到达,冒顿怀疑这二人私通刘邦,会夹击他,所以放了刘邦一条生路)。
刘邦突围而出不久,汉朝步兵也源源不断到达,冒顿也就引兵而去。
三、草原英雄
冒顿虽然放走了刘邦,可东进收复失地的计划没有改变,不时派兵攻击代郡、雁门、云中。
刘邦返回后,立马释放了劝他不可冒进的刘敬,悔不听刘敬的劝告,封刘敬为建信侯,食邑两千户。
刘邦见匈奴是边患,就问计于刘敬。
刘敬建议与匈奴“和亲”,把公主嫁给冒顿,这样,冒顿就成了刘邦的女婿,化干戈为玉帛。
刘邦同意这个建议,但又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就选了一个宗室女冒充公主送给冒顿为老婆。
公主出嫁,这嫁妆当然不能少。刘敬出使匈奴,与冒顿约定,一次性赠送黄金千斤,并且每年给冒顿一定数量的棉絮、缯衣、食品等,同时开放关市,允许两国人民进行贸易。
送“公主”出塞的第二年,刘邦派亲信陈豨出任代国国相,防御匈奴。不料陈豨勾结匈奴自立为代王,害的刘邦费了很大劲平息下来。
公元前195年,刘邦死了,冒顿单于得到消息,就给刘邦的老婆,掌权的吕后写了一封信,其中有“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为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其大意是说:我没了老婆,你死了丈夫,你我都不快乐,咱俩结为夫妻好了,共享快乐。
这封信是对大汉国母的侮辱与挑衅,满朝文武无不愤慨。
开国名将樊哙主动请缨说:“臣愿得精兵十万,横行于匈奴之中。”
季布站出来说:“应该把这个吹牛的樊哙拉出去砍头,当年汉军三十二万,樊哙为上将军时,匈奴围高帝于白登山,樊哙不能解围救高帝于水火,现在却扬言以十万击败匈奴,这是当众撒谎。”
吕后默默点头,这位以强悍著称的铁腕女人,低三下四地亲笔给冒顿写了一封回信,表示自己“年老气衰,发齿坠落,行步失度”,无意改嫁,但与匈奴和亲政策一定要维护等等。
冒顿单于此时的注意力主要在经营西域,也就没有纠缠,仅仅是对大汉王朝示威一下而已。
此后,虽然有匈奴铁骑不时南下侵掠,但大体上维持了和平态势。
公元前174年,草原上的一代霸主冒顿单于去世。
可以说,匈奴冒顿单于,自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其自命之尊,胸襟之大,给中原王朝带来最强悍的冲击波,匈奴冒顿单于也成了第一个草原英雄。
公元220年,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荆州重镇江陵守将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关羽退至麦城,率十余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会有疑问,为什么关羽可以投降曹操,宁死不降东吴呢?老金翻遍史书文献,从以下八个角度详细分析...
虽然当时的蜀汉已经颓败,后主刘禅宠幸宦官,可是此时的蜀汉还有姜维等一干能臣,虽然丢了汉中,可凭借剑阁天险也差点让伐蜀计划泡汤,幸得邓艾的“偷渡阴平”让司马昭能够成功灭蜀。蜀汉灭亡之后,魏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按照邓艾当时的计划设想,灭亡蜀汉之后就可趁机沿着巫县沿江东下,凭借当时西晋的国力绝对可以灭...
《三国演义》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没读过小说,没看过相关的影视戏剧作品,但在民间不知道三国人物的,恐怕也是少之又少,而且由于关羽和诸葛亮这些正面主角的影响,以及始终以对抗反面主角曹操为己任的品行,使得刘备也成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仁义之主,但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刘备建立的基业,是靠取西川为基础建立起来...
太和六年,封为燕王。魏明帝病危,欲以大将军辅政,不果。其子常道乡公曹奂,是魏国末代皇帝,史称魏元帝。晋朝建立后,降封燕公。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人物生平封爵变迁曹宇,曹操与环夫人所生,曹冲、曹据之同胞兄弟,魏元帝曹奂之父,娶张鲁之女。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封都乡侯。二十二年(公元21...
在世间有很多都是因苟富贵这个誓言而一起努力,勿相忘为誓言的最终目标。但是,当有一天真的富贵的时候,真正能够记得起最初誓言的又有几人?真正能够履行最初誓言的又有几人?刘备曾经刘邦草根出身,虚心地接纳贤才,最终才能够建立这个大汉江山。他也曾经立下誓言,说过如若没有韩信,就没有他们大汉的江山。对韩信发誓说...
刘巴(?-222年),字子初,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县一带)人,汉末至三国蜀汉时期官员、名士。刘巴少知名,荆州牧刘表多次征用推举,刘巴均不应就。曹操征伐荆州,荆州士人多归刘备,刘巴却北上投靠曹操。后受曹操命令招降荆南三郡,不料先为刘备所得,刘巴不能复命曹操,遂远至交趾,又辗转进入益州...
诸葛亮在世人眼中总是代表着智慧,似乎只要有他就百事不难。实际上刘备也确实因为得到他的帮助,才成就了大业。三国当中有一个关于他的经典桥段:含泪斩马谡。在原著中,诸葛亮是出于无奈才杀了他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历史,就会发现其实诸葛亮杀他是有其他原因的。看过三国的人知道马谡当初守街亭是立下过军令状的,军中无...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各路英雄豪杰各显身手,在乱世中,为自己争取一番天下。当时天下三个政权并立,分别是以曹操为首的曹魏政权,以孙权为首的东吴政权,以及以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当时因为刘备是汉代皇室出身,所以被人们认为是正统的政权。刘备一开始只是一个没落的皇室,但是他却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在乱世中,他决定...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一位全能型人才,外交、军事、理政、治国,他样样拿手。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更是独挑蜀汉大梁,多次北伐魏国,立志收复中原,光复汉室。作为文臣的诸葛亮最终还是累倒了,54岁的他病逝在五丈原。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及时的、大规模地向汉中遗民。关于诸葛亮的失误,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说他用人不当,马谡丢失了街亭;也有人说他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不注重人才的招纳和培养,以至蜀中无大将;还有说他,行事矛盾,既要联吴抗魏,又坚持占据荆州,拒不归还;更有甚者说他为...
在当时诸葛亮并没有顾及自己的性命,他只身一人前往东吴。凭着自己的口才,令东吴决定与他家主公合作,一同联手对抗曹操。
历史留给后人的是智慧的结晶。这种种事件,带给了我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深感回味!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是刘备人设崩塌的土地——益州,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
套用一句现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话,就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这里并不是说关羽是猪一样的队友,只是说在任何的环境之下,一个集团内部的中坚力量是会比敌方集团中的中坚力量更为可怕的,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人应该都是懂的,具体是什么样的意思就不做详细的说明了,因为理解起来...
对于刘备的死法,一般来说都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一般都是认为他是在夷陵之战大败以后郁郁寡欢,因为长久的抑郁感染了疾病而去世的,那么真是如此吗,其实刘备一生几乎大半辈子都是在忍辱负重,早年卖草鞋,后来东奔西走仰人鼻息的生活也是过了很久,甚至还有过老婆孩子兄弟都走丢了,孤身一人逃亡的时候,但是这样他都没有放...
其实这有点冤枉刘备了,刘琦病死对刘备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损失。刘琦作为荆州牧刘表的长子,刘表去世之后,其最有资格做荆州之主,以他的名义占领全荆州,可以说名正言顺。而刘琦手下只有一万水军,赤壁之战时也被征用了,刘备实力和威望都超越刘琦,刘琦对刘备来说毫无威胁可言,所以刘备可以让刘琦作为傀儡加以利用,如同...
周泰(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
孙权登基称帝后,对哥哥孙策的儿子并不好。但是,我们不能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一个帝王的行为。在常人看来,孙权是忘恩负义、薄情冷漠,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政治家的视角去解读呢?一、孙权上位公元前200年,即建安五年,已经在江东站稳脚跟的孙策,踌躇满志,正准备大展手脚的时候,却被仇家许贡的门客暗算,重伤不治。年...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
荀攸(xúnyou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在官渡之战中,计斩...
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张飞长相的记载,对张飞长相描写得比较详细,并且深入人心的,是《三国演义》:“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样一个形象,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武夫形象,而且绝不能说是长得帅的。不过,现在很多人又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张飞其实长得并不丑,是一位大帅哥。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猛人。三国纷乱,智慧超群的谋臣与武勇超强的猛将层出不穷。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天下枭雄的领导下,多少谋士、战将都名留青史,万古流芳。可惜的是,这残酷的战场、无情的刀剑,不知又埋没了多少良才。若换做他朝,也许这些良才早已名震天下,实在是可悲可叹。一、公孙瓒是个猛人公孙瓒应该算是贵族子...
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将领,很多都出自三国时代。都听说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便是指吕布,从这句话就从侧面反映出来了吕布的勇猛。还有其他的,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哪怕他们立下了丰功伟绩,他们其中有一些人的结局也不是太好,这难免也让人感到有些悲凉。关羽的性格关羽便是其中之一,尽管...
诸葛亮北伐路线中的第二条是从安定出发,安定在现今甘肃省的南部,走西平关和岐山一路直接到祁连山,这条北方路线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中间要经过很多地形危险的地区,尤其是西平关这一带山势比较险峻,所以诸葛亮这次北伐也没有成功。诸葛亮设计的第三条路线是从街亭出发到列柳城,然后绕弯儿往东去阳平关,这条路线上发生...
司马懿除去孟达,占领了新城,命令申耽、申仪、李辅、邓贤等人留守城池,自己率领大队人马直奔长安城,与曹睿会合。司马懿在长安城外安顿下军马,自己入城来见魏主曹睿。曹睿见司马懿来到,非常高兴,对司马懿说:“我当初中了敌人的计策,将您赶回家去,心中十分后悔,这一次如果不是你及时除去了造反的孟达,我魏国的江山...
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夷陵兵败,白帝托孤后,诸葛亮在蜀汉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讲,皇帝刘禅可能还没有他权力大呢。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多亏诸葛亮忠臣贤良,不然,如此大的权势和威望,诸葛亮要做蜀国的“曹操”应该易如反掌吧。...
魏延的死亡纯粹是魏延和杨仪争权导致的,魏延和杨仪这两个人一直不和。而且两人在心胸上都属于非常狭隘的那一种人,原本有诸葛亮在那里放着,魏延和杨仪都会卖诸葛亮的面子,不会闹出大乱子。可是诸葛亮死亡之后,问题就出来了,诸葛孔明去世,他留下的权力真空该由谁来继承?他带出的精锐部队由谁来继续统领?魏延作为当时...
如今世间有很多文书,对于曹操这个人物都进行了多面性的丑化,但是小编个人觉得这些丑话有大部分并不是完全真实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身上,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去称赞去学习的地方。就比如说年少轻狂的曹操,虽然年纪并不大,但是他却拥有着比较远大的志向,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青年人物。那个时候他只是做一...
情景再现 刘备先是听到司马徽的推荐,后来又听徐庶说诸葛亮的才华比自己强百倍,才猥自枉屈,亲身前往隆中茅庐请卧龙出山的。 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诸葛亮故意一再回避,连续两次不在家中。据传刘备第二次拜访时,曾碰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想必黄老先生也
这一年的二月,张角率领原本是他的三十万忠实的太平道教众,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下,揭竿而起,因为一个个头戴黄色头巾,因而叫做黄巾起义。不过起义军在短暂的胜利后,开始出现了进攻乏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