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些大道理,或许就是所谓的“伟人”、“圣人”哪一天心血来潮随口说说,比如孔子的《论语》,上面很多言论其实连孔子本人也未从遵守,反而后世的许多所谓学者却用此来谋生,甚至“教导”人们按书行事,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在我眼中的孔子,并不是书上说的那么高尚,反而有些近似于虚伪的“君子”,做梦也想当官的孔子因为运气不佳,周游六国时未被各国君王看中,导致潦倒而颇显郁闷。人到晚年,深知仕途无望,才开始着手整理撰写一些著作,希望留点清名在人间,其内心之不纯,其意志之不坚,的确值得商榷。
(1)未成年少女产下的私生子
551年(春秋)9月28日的一个晚上,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一位普通的孔姓居民家里诞生了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出生时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区别,除了哭喊时声音大一点,再也找不到什么特别之处。如果真要说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生他时才16岁。另外,孔子的父亲孔纥当时66岁。一个66岁,一个16岁,孔子的父亲不仅是老牛吃嫩草,还明目张胆地将颜征(在当时可以一夫多妻,无小三这一说法。)养在家里,最终才有了孔子的诞生。
孔子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生了,由于母亲的身份低微,年幼的孔子在孔家并没有得到多少关爱。在他3岁那年,父亲生病去世,母亲颜征就被赶出孔家,从此自谋生路。哎,“小三”的日子的确没有想象中的好过。
因为没有经济来源,颜征在带着年幼的孔子,只得给人家打零工维持生计。看着自己的母亲这么辛苦,聪明可爱的孔子显得特别懂事,从小他就是“三好儿童”、“优秀学生干部”,学习那是相当刻苦认真。因为好学,知识就比一般的普通孩子要丰富,见识也不一样。15岁那年,孔子就说了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大概意思就是:我现在15岁了,但我知道应该立志求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点很像现在的“农二代”,他们从小就狠命的读书,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上重点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走出农村。智商很高的孔子,当然也意识到只有学习做人与生活的本领,长大了才能干大事。
尽管孔子很听话,学习也很努力,但却改变不了家里的贫穷面貌。“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17岁这年,30多岁的颜征在也得病去世,孔子就成了孤儿。
在母亲去世不久,孔子的邻居,也就是一个挽车夫的母亲,将孔子拉到身边,悄悄向他透露了关于其生父孔纥的家世,并告诉他孔氏家族的墓地在“防。”因为孔子的祖先孔防叔担任过防邑大夫,还取名叫"防叔"。
孔子听到这消息后,心里既悲伤,又兴奋。悲伤自己原来是一个私生子,从小没有父亲关爱,原来是因为母亲被赶了出来。兴奋的是,自己原来还是贵族出生。在得知自己的家世后,孔子学习更用功了,并常以贵族自居。18岁这年,当地一位豪族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于是也屁颠屁颠地赶去赴宴,哪里知道刚走进季氏家门口,就被季氏家的下人给撵了出来,其中一个名叫阳虎绌的人还阴阳怪气讽刺道:“你娃儿硬是不懂事哦,我们季老爷宴请的可是士人,根本就没有请你这个穷小子,滚一边去。”孔子听了后,便辩解道:“我也是贵族出生,我父亲是孔纥!”“孔纥个屁,难道是孔纥的野种?”孔子听到这话悲愤交加,又自觉不好意思,便灰溜溜地走了。
提到贵族身份,在春秋时期很流行。当时的人,很讲究出生。但是,细细算来,春秋的各个国家君主,其实大多都是周天子的兄弟,比如晋国最开始的国君是周武王的小儿子唐叔虞,比如卫国的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而鲁国的首位国君伯禽则是周公旦的儿子。当然,也有例外,就是姜尚帮助周武王打下天下,最后也分到了一片土地,那便是齐。孔子在得知是孔纥的儿子后,便常常向外人吹嘘自己也是贵族后裔,称自己的先祖是宋国人孔防叔,而宋国的首位国君则是殷商名臣微子。之后,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氏。天啦,这么算都算到十多代去了。孔子眼中的贵族就是这么忽悠人的,如果都照这么算,天下大多知识分子都是贵族出生,比如贾姓的祖先是贾公明,而贾公明的父亲又是周武王的小儿子唐叔虞,贾姓不也是皇族后裔了?!真是扯谈。
(2)鲁国的“新东方”培训学校
孔子虽然贫贱,生活饮食开得也不是多好,但只要基因在那里,粗茶淡饭一样也长身体。据史料记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2.2176米),比三国时的关羽还高,差不多和姚明一样了。凭这身高,乱世可做猛将,盛世还能在NBA打篮球。可想,孔子的用途大着呢。
很快,孔子就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公元前533年,19岁的孔子经人介绍娶了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那个时候的女孩子,不像现在这么势利,不仅要房子,还要车子,有的还要票子。无房无车的草根,就别想在20岁之前讨到漂亮媳妇了。于是,孔子可能会暗自庆幸,他运气还真不赖。
第二年,孔子的老婆亓氏就生了一个胖嘟嘟的傻小子。看着自己可爱的儿子,孔子抱着亲了又亲,欢喜得手舞足蹈。于是,孔子抠了抠脑壳,深思一会便给儿子起名叫鲤,字伯鱼。有了儿子,孔子心情好了许多,干什么事也特别来劲了。在小镇上,他也显得特别和气,见人就笑嘻嘻地打招呼,许多没文化的村民,还常常咨询孔子一些问题。随之,孔子的名气开始渐渐传开。到他21岁那年,就被政府聘请去担任委吏这样的小官,管理仓库。仓库保管员没干多久,领导见这小伙子勤勤恳恳,表现不错,又让其担任乘田,管理畜牧。相当于现在的县农业局局长之类的小官。当然,孔子还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没有背景的草根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他成大名后才会常说:“正因为年轻时家里穷,我才会当一些小官,但这是很正常的事!”
21岁到30岁,由于才华出众,孔子不仅在家乡有了名气,甚至在鲁国也有了名气。人生不过名利权色,有了名后,渐渐就会带来一些便利。这不,孔子也像俞洪敏一样(应该说俞洪敏像孔子一样才对),在鲁国开办了私人培训班(不知道当时孔子因为没办证,被教育部门吃了多少油水)。虽然孔子是孤儿,家里本来就没什么钱,但由于有知识学问,他开办的培训学校生意却很兴隆,相当于现在的“新东方”学校,很快就有不少学生前来读书培训,孔子也因此收了不少学费。于是家里经济现状顿时就宽松了,孔子也过上了小康生活。有了钱,孔子便接触鲁国的一些高层,这时的许多人便不再嘲笑孔子的贫贱身份了,有的还对知识渊博的孔子很是敬佩。
因为经济基础雄厚,孔子又常结交权贵,他的声名甚至传到了国外。这不,正当他30岁这年,齐国君王景公与丞相晏婴来鲁国访问。由于他们早就听闻文坛大腕孔子很贤明,两人便慕名去会见孔子。见面时,齐景公在客厅问了孔子关于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只见孔子不卑不亢地回答说:“一,秦国虽然小,但是志向大。二,地方虽然偏僻,但是国家的政策正确得当。三,不问人才出生,重用贤能之士。这三样秦国都做得很好,即使统一天下当王都行,更何况区区霸主呢?”齐景公听了后,对孔子很是赞赏,甚至想要聘请孔子到齐国去当官。但是,孔子的才华引起了站在一旁晏婴的嫉妒,据史料记载晏婴当时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3)胆小鬼孔子趁内乱逃离鲁国
但是,好景不长。正当孔子的“新东方”学校生意火爆,事业如火如荼时,鲁国却陷入了内乱。国内百姓民不聊生,许多逃命还来不及,哪里还有闲情学习呢。孔子培训学校的生意很快就萧条了,前来培训的人也越老越少。再加上,35岁的孔子分析,自己在国内并没受到多大重用,内乱又断了自己的财路,他便想到逃离鲁国,到外国谋求发展。
胆小怕事的孔子,首先就想到了齐国。他站在自家的窗台前,望着窗外天空的白云彩霞,回忆起5年前齐景公与自己会面的情景,心里不禁有了些自豪。“到齐国去找景公,或许能有所起色。”孔子坚信齐景公还记得自己。于是,孔子便趁着天黑,逃跑了到齐国。当时,有一些真心求学问的学生竟跟着孔子一同逃离。这一点类似于公司要破产了,老板要到外地另谋出路,一些公司员工辞职的辞职,跑的跑,当然还有一些员工死心塌地跟着老板,要与老板共存亡。和孔子一起逃命的学生,大概怕这样的一类人居多。
但不管这样,孔子此举有些不厚道。大文学家屈原见到国家凋零,为了楚国他沉江而死。而孔子没有这样的节操,他则狡猾地选择“溜之大吉”。没有坐动车组,更没有坐飞机,孔子和弟子有时步行,有时坐马车,还要避免被官兵抓到,经过千辛万苦,他们终于到了齐国。
来到齐国后,孔子并没有想鲁国的兵荒马乱,也没有想鲁国的百姓是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没有想鲁国国君现状如何,而是迅速找到了齐国的丞相高昭子。经过见面沟通,孔子便当了高的家臣。《史记》云:“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这一句特别有意思。孔子找高昭子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见到齐景公!
在齐国后,孔子当时一点也不怀念故土,更没思念亲人,而是与齐太师大谈音乐,在齐国听到《韶》这首曲,孔子觉得很好听,便呆在住处天天学习。“三月不知肉味”这个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孔子这厮哪管故土兵荒马乱,在齐国玩得爽得很啊。
后来,可能是高昭子联络安排,孔子和齐景公在朝廷见了一面。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则侃侃而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意就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此处孔子唯独没有想到自己是不是像鲁国臣子的样子)。景公听了后夸赞道:讲得不错,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粮食肯定就没有我的份了!
又过了几天,齐景公再问政于孔子,孔子则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当天心情很好,再加上孔子回答得不错,一时高兴便将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赐给孔子。在一旁听着的晏婴心里就有些不高兴了,他掂量孔子的文学才华超过自己,口才也很好,要是被重用,自己说不准就要失去很多到手的东西,便对景公进言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还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可将这形成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借贷,不可以此治理国家。”
齐景公听了晏婴的话,觉得有一定道理,之后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礼的事了。后来,齐国大夫和孔子发生矛盾,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后很害怕,每天胆战心惊。再加上齐景公还委婉地对他说过:“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当时觉得,呆在齐国已经没有政治前途了,另外还得防着齐国大夫来陷害自己,便又带着忠诚的弟子们离开了齐国,返回到故乡鲁国去了(此时,鲁国应该内乱结束,国家已经安定了)。
(3)谁说好汉不吃回头草
回到鲁国之后的孔子,并没有如愿得到官职。不当官,就得挣钱,为了养家糊口,孔子又操起旧业,在当地讲学搞培训,许多人听说大名鼎鼎的孔子回来了,学生们便又络绎不绝地前来了。这时的孔子学问,就类似于“李阳英语”,在鲁国那是相当火爆,连周边国家的学子们也慕名而来。
从42岁到48岁,孔子一直没人招聘他去当官,他压抑得几乎差点出了毛病。有时常常抱怨自己遇不到明君,空有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心情过得十分郁闷。
终于,机会来了。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公山不狃利用费邑反叛季氏,派人征召孔子。看到这情况,压抑了很久的孔子便说:“费邑尽管小,但或许有希望吧!”于是便准备收拾行李打算前往。
孔子的学生子路很不高兴,便试图阻止孔子,并提出质疑:“平时见你志向远大,怎么就轻易去呢!”
孔子无奈地自嘲说:“他们召请我,岂能徒劳无益呢?如果任用我,我将在东方复兴周道!”幸亏孔子最终没有去成,不然孔子也成叛贼之鬼了,被杀了千刀万刀了。
岁月催人,孔子年纪也大了,但自己仕途却毫无进展。无奈,孔子便利用空闲时间,开始退而修《诗》、《书》、《礼》、《乐》等书。这个文坛大腕,真不够敬业啊,年轻时就一直没认认真真搞过文学创作和研究。50岁之前,他都在外面求职奔波,哪里像现在的文学小青年那么执着呢。孔子要是看到如今的个别文学青年,为了写作累死在电脑桌前,他会不会觉得惭愧呢。
(4)鲁国的大治引起齐国嫉妒
“五十而知天命!”正当孔子哀叹仕途没有希望时,结果好运又来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被鲁国国君任命为中都宰(地方官)。孔子对此次机会倍感珍惜,在治理中都(今汶上县)时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猪晚。通过一年的努力,孔子将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政绩十分显著,他或许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优秀基层组织干部”的光荣称号。52岁,孔子因为政绩突出,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建设部部长)。53岁,鲁定公十一年,孔子正式担任鲁大司寇(司法部部长),并在全国进行改革,鲁国由此大治。
56岁,孔子由大司寇理国相职务,开始掌秉朝政,并诛杀了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齐国听说孔子治理鲁国后,鲁国一片繁荣,秩序特别安定,对此十分嫉妒。许多大臣认为:“孔子在鲁国执政,一定会称霸,一旦鲁国称霸,齐国靠它最近,必然会首先被吞并。”于是,齐国的大臣便开始商量对策,准备进行破坏。
不久,大家就想到了主意,便从齐国挑选了八十个美貌女子,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他学会跳《康乐》的舞蹈。再送了120匹身上有花纹的马给鲁君。鲁君接受了这些礼物,并借口以外出到各地周游视察为名,常常乘机整天观赏观齐国的美女和骏马,连国家的政事也懒得去管理了。
孔子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或许多次对君王提出建议,但是却没有收到效果。面对自己的国君贪图享受,再也不理朝政,孔子万念俱灰。等待多时的孔子,最终无奈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其实,孔子所谓的周游二字并不恰当,应该是赶往其他国家寻找明主罢了。
天才思想家独步天下
孔子最开始去了卫国,在该地呆了10个月后,又往陈国赶去。由于在陈国遭到匡人围困,脱围后孔子又回到了卫国。在卫国没有受到卫灵公重用,孔子又辗转去了曹国、宋国、郑国、蔡国、出国,前后历时14年,一路上他不仅没能受到各国君王重用,还常常遇到危险,弟子们也有些因此走散了。
可以说,这十四年,孔子过得很落魄。在政治上,他没有遇到自己所期望的君王,在经济上也没有充足的财物,不仅顶着风雨日晒,还常常饿着肚子。但是,没有办法,既然自己从鲁国离开出来奋斗,就一定要混出个名堂。但是,这时的孔子运气已不如当年,在周游列国的历程中,他始终没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一切。
直到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带着年老的身躯再次回到了鲁国。但是,鲁国最终还是没有重用孔子。这时的孔子,似乎已经看淡了官场,便潜心开始专研学问。他专心开始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加以整理编排。同时,孔子还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修,对这些有很深的研究。
晚年,孔子又重新开立了他的培训学校。和现在的许多教授一样,他们的书没有常规出版,没能进入新华书店销售,虽然自费印了几千本,但他们找到办法通过摊派给学生们作为教材使用,从而赚取名声和利润。由于当时没有出版社,孔子很聪明,便将自己编修的《诗》、《书》、《礼》、《乐》作为“教科书”教育弟子,不仅赚到了利润,影响很大。当时,前来就学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礼、乐、射、御、数、术这六种技艺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像颜浊邹那样的人,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据史料记载,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方面:学问、言行、忠恕、信义。为弟子订四条禁律: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应当特别谨慎处理的是:斋戒、战争、疾病。孔子很少谈到利,如果谈到,就与命运、仁德联系起来。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73岁的孔子与世长辞。这位独步天下的伟大思想家,虽然形体不再,但他的思想却像天上的北斗星灼灼生辉,并永恒光亮。
正如司马迁所言,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一死什么也就没有了。而孔子只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却代代相传,读书的人仍然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做为判断衡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戚夫人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刘邦甚是宠爱的妃子,戚夫人出生在贫家,但是虽然戚夫人出身低微,可是她的祖辈却是周王室的后裔,说得上是皇族,众所周知,皇族的基因都是十分好的,因为皇族之中挑选的女子都是那个时代最美丽的女人。所以戚夫人也随了她母亲那十分貌美的长相,容貌十分艳丽,同时,气质也十分的出众,在...
据《汉书》记载,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自知时日无多,便"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对象。而上文所说的匈奴王子,就是这四人中的金日磾。看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
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还不如自己呢?万一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家族的人盯上了呢?自己的孩子“扎小人”呢?在这种情况下,刘彻做出了一个选择:废除皇位。可绕来绕去,刘彻发现自己害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之后,他的报复手段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红楼梦》里记载的就是赵姨娘用这招来对付贾宝玉和凤姐,歹毒无比。在古时候,人都很迷...
其实说起刘秀的时候,我们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了解,刘秀和西汉皇室的确是有着血脉的联系的,但是这种血脉也不过是进行了好几个拐,才到了刘邦这里,而刘邦的孙子景帝与唐姬所生的儿子刘发的后代,而刘发最后被封之为长沙定王,那么在刘发这里也有很多的老婆和儿子,后来也因为汉武帝的推恩令,最后一代一代的被分家,甚至造...
在三国时期,英雄好汉众多,但是却偏偏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键还没有人质疑。但是说实在的,吕布这一生战绩平平,甚至还打过许多败仗,那么战绩一般的他,为什么被所有的史学家称为三国第一猛将呢?吕布在出生的时候,天空上彩虹出现,光芒万丈,当时他的母亲在染织坊工作,就在那一瞬间觉得...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不过在我国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其一就是—吕后,吕后不到二十岁就嫁给了刘邦,并曾在他的称王之路上多次给出关键的意见。其二就是倾国倾城的女子—戚夫人,她陪伴刘邦度过了一个美妙的晚年。不过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就连皇帝刘邦也不例外,这两个女人的...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中,历史上最有名就是吕雉、戚姬和薄姬。命运的捉弄,让三个女人的命运也不同。三个人中最狠毒的是吕雉、死得最惨的是戚姬、最好运的是薄姬。吕后在人们的印象中,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极坏的女人。人们忘不了拥有赫赫战功的韩信和彭越是她陷害致死的,美丽的戚夫人更被她砍成了...
首先,汉武帝时期执法过于严苛。当年刘邦入关时,立下“约法三章”。很快,萧何定下《汉律》九章,轮到汉武帝执政的时候,汉律增至359章,其中死罪409条,死罪例13472条,连审判的法官都看得目不暇接。前130年实行“见知法”,即官员目睹或听说有人犯法而不报,称为“故纵”,与犯法者共罪。前128年“不举...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统天下,主要原因是手下有能人。刘邦能容人,擅用人,所以投奔他的能人很多,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韩信。韩信原本在项羽手下,因郁郁不得志便转投刘邦,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他不负所望,率军在垓下围住了项羽,最终逼迫项羽自刎乌江。因为韩信有如此壮举,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是汉朝的首功之臣,事实果真如此...
其实王莽也算是一个“官二代”,他是孝元皇后的侄子,由于父亲早早死去而没有得到爵位,因此比起他的堂兄弟们,王莽的身份还是不够看的。但不管怎么样,王莽身上流着王氏家族的血液,家族的滔天权势就是王莽日后登顶最高权利的跳板。少年时期:极尽孝廉,勤奋好学王莽小时候就已经名声显赫,他靠的就是自己几乎完美的品格。...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刘彻派人到卫子夫居住的宫殿,没收了她的皇后玺绶,并告诉她太子刘据已兵败自尽,卫子夫泪流满面道:“陛下糊涂啊,太子怎么可能会造反呢?身为他的母亲,我也只能以死明志了!”说完,悬梁自缢而死......卫子夫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出身寒微,随母姓,自幼被送往平阳侯府教习歌舞,...
前期...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几乎每个入仕之人以及那些武将,都想要封侯拜相,这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荣誉,还是一种实打实的利益,比发一个奖章之类的奖励行为要实在很多,同时带来的好处也要多很多。古人经常会说“千户侯”以及“万户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比较疑惑,所谓的千户侯以及万户侯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爵位...
不过张骞也不是一般人,他来到西域之后发现这里国家众多,有许多中原地区所没有的物产。所以他专程到处走访了西域的国家,以便于后来与他们建立联系。公元前128年左右,张骞遇到了大宛国。在这里他发现大宛有向汉朝交好的意思,于是热情的跟大宛国王交谈,最后大宛国王也非常热情的把他送到康居,以方便去大月氏。《史记...
董卓乱政,是东汉政权的一大转折点,他带兵进入朝廷,篡夺了国家的政权,随意废立皇帝,这让他能渐渐控制朝廷。董卓的生涯也是非常有意思,如果单单看着前面的事情,好像他就是一个忠臣良将,一心为了国家平定边疆的敌人。可后来董卓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不仅控制都城,开始篡夺国家的政权,更是在两京大开杀戒,不断搜刮...
如果说现代的“锦鲤”是杨超越的话,那么古代的“锦鲤”就非光武帝刘秀莫属了。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就是天选之子的意思,他的一生从一介布衣到一国天子,从躬耕陇亩到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华最美的时代”,真可谓是开了挂一样令人羡慕。史书《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
约天汉(前100-前97年)间,王翁须以歌舞女入太子家为家人子。太始年间(前96-93年),王翁须得宠于刘进。征和二年(前91年)王翁须生下儿子刘病已,其身份升为皇孙妃,称王夫人。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巫蛊之祸爆发,卫太子兵败出奔,王翁须与丈夫刘进为安置儿子刘病已而留在长安。及卫太子亡,王翁须与...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而死。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
申屠嘉不姓申,而是姓申屠,他是睢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申屠嘉力气很大,能够拉开强弓硬弩,所以他以材官的身份跟随刘邦作战。由于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战功,申屠嘉被提拔为队率。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申屠嘉又立下战功,因此被升为都尉,跻身中高级将领的行列。汉惠帝在位期间,申屠...
吕后是刘邦的老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移情别恋了,他对戚夫人十分宠爱,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对戚夫人母子身为宠爱。但同时,他也为戚夫人母子俩非常担忧。本来刘邦不喜欢嫡长子刘盈,尤其是认为他与自己性格相左,有点过于软弱了。他一直希望能够废了太子,而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可是始终他的这个愿望达不成,每...
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其母李氏是魏郡李家的长女。李氏本是王禁正妻,后因她妒嫉诸妾,与王禁离异,改嫁给河内郡的苟宾为妻。李氏怀着王政君时,梦见一轮月亮扑入自己的怀中。王政君长大后,性情温顺,学会了妇人之道。原先许嫁一户人家,可男方突然死了,后来东平王纳她为妾,但还没入门东平王就死了,他的父亲觉得很奇怪,便...
“太子拒婚陈阿娇,真傻。如果我儿子娶了她,皇帝的位子就轮到我儿子坐了。”王娡想着,马上动身去找馆陶公主,为四岁的儿子刘彻求娶她的女儿陈阿娇。馆陶公主正在生气呢,她前几天不顾脸面,去找弟弟汉景帝刘启的宠妃栗姬提亲,想把女儿陈阿娇嫁给栗姬的儿子刘荣。刘荣是太子,今后登基称帝,陈阿娇就是皇后,自己就是皇后...
有关刘备的身世之谜,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先主姓刘,涿县人,是景帝的儿子刘胜的后裔。刘胜之子刘贞在涿县封侯,因触犯了朝廷律例而被贬为庶民。刘胜这一支的血脉就在涿县安家落户了。刘备也因此自称为汉室的宗室成员。...
三国的序曲,是夕阳的离歌;三国的华章,是激昂的战鼓。在这个动乱又璀璨的大世里,女性显得很是羸弱,但这并不发表没有她们的一席之地。貂蝉,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算得上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她虽然不似那些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平凡人,但是却没有平凡人的幸福。她的登台是以一个棋子的身份。王允用她来离间董卓和吕布...
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前112年前,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获封夫人,深得汉武帝的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儿子昌邑哀王刘髆。产后不久李夫人病死,因其有儿子,以王太后之礼安葬。前87年,卫子夫自杀四年后,汉武帝驾崩,李夫人配祭汉武帝宗庙,追加尊号为孝武皇后。人物评价班固《...
霍光在除掉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心态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从一个被托孤的重臣,逐步变成了权臣,这不是霍光计划好的,但现实却把他推翻了那个位置,他已经无法后退别无选择。这个说法显然是假的,刘贺要完成如此壮举,需要每天至少做十件坏事才行,这就意味着他连睡觉的时间都在作恶。刘贺被废的...
“初汉三杰”指的是萧何,韩信,张良,刘邦身边这么多功臣,他们三人有如此大的称号,可见他们为开国西汉作出的贡献是他人比不了的。人们一直在说这个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促使了韩信的死亡可是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没有救韩信呢?萧何和韩信比起来对刘邦更有用,萧何对刘邦有如下功劳:一是“知遇之恩”(推荐他为...
不过似乎蜀汉政权后期出于人才凋零的状态,而为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大意是指蜀中已经没有可以担当重任的优秀将领,连廖化都可以担任大将了,那么廖化真的如此不堪么?廖化得以加入蜀汉阵营还得从关羽前往寻找刘备之时说起,当时关羽护送的刘备的夫人却是被一伙山贼抢走,而廖化正是其中的二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王朝也存在了好几千年。而有封建王朝就自然有领导者。而封建王朝的领导者就是所谓的皇帝。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的皇帝,有的具有大将之风,十分的贤德善于打理政事,而也有一些皇帝荒淫无度,残暴肆虐,毁了自己先祖的百年基业。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汉朝一个特别贤明骁勇英武的一个皇帝。那就是汉朝...
西汉将军霍去病,西汉时期最小、最年轻的将军,在第一次上战场之后就被汉武帝加封为“冠军侯”,虽然二十三岁便陨落,但是他在对战匈奴上的战功还是令后人唏嘘赞叹,惊艳冠世。我国古代的西汉时期,西汉经常与边境的少数部落发生战争。在霍去病少年时期,他便开始带兵打仗,奔走四方,跟着舅舅卫青四处征战,在战场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