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感兴趣的读者和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都曾在小学课本上读到过负荆请罪的故事:赵国将领廉颇不服出身低贱的蔺相如职位比自己要高,誓要羞辱他,没想到蔺相如对廉颇处处避让。后来廉颇才发现了蔺相如是为了赵国的稳定才不和自己计较,在羞愧之下廉颇赤裸上身背负荆条去蔺相如门前请罪,最终二人冰释前嫌。
这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总是觉得有点没讲完,其实在历史上,廉颇和蔺相如的结局都是十分让人唏嘘的。
赵孝成王的失手
“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于赵惠文王时期,当时的赵国可谓一方强国,外交上有能和秦王周旋的蔺相如,军事上有所向披靡的廉颇。一时间赵国风光无限,直到赵惠文王的离世,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即位。
新王登基,自然对前朝众臣都有所猜忌,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孝成王也不例外,上任之后把心思都用在了培养自己的亲信上,一来二去也就把国事耽误了。
这一切都被野心勃勃的秦国看在了眼里,当时的秦赵两国正处在开战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秦王对手下人说自己不怕廉颇,倒是怕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这话传到了赵孝成王耳朵里。
赵孝成王大喜过望,自认为找到了对抗秦军的方法,就居然真的把战功赫赫的廉颇撤职,让初出茅庐完全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率兵对抗秦国。
殊不知,这一切都是秦王的阴谋,这般心理战下,赵孝成王即将输的是一塌糊涂,还浑然不觉沾沾自喜。
长平之战的惨败
在将于秦国开战之际,蔺相如其实已经病重,但他仍是拖着身体向赵孝成王上书,恳求不要临时更换将领,因为蔺相如知道:虽然赵括饱读兵书,但他缺乏实战经验,很容易被狡诈阴狠的秦国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虽然蔺相如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但是赵孝成王仍然是不为所动,坚持要用赵括。反而怀疑起来蔺相如上书的动机,蔺相如只好带着悲愤返回。
随后的故事耳熟能详,这个赵括就是纸上谈兵的创始级人物,在他的统帅下,四十万赵兵被秦军将领白起活埋,赵括自己也身中数箭而亡,赵国的处境就因这一场长平之战变得无比危险,秦朝随时都可能吞并赵国。
蔺相如的无声结局
蔺相如在和赵孝成王交涉无果后,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往后的史书里也没有交代蔺相如最后的结局,因为在上书赵王时蔺相如的身体就已经抱恙,所以人们推测在长平之战的时期,蔺相如也就寿终正寝了。
这个为自己的国家奉献了一生的人,为了国家和秦王怒发冲冠的人,扬言要和秦王血溅五步的人,多次让赵国在外交上取得优势的人,到最后竟被自己的王猜忌不已,落得一个悄然离世的悲惨结局,可真是让人唏嘘啊!
廉颇的颠簸晚年
在赵国战败后,随未亡国,但却是风雨飘摇,这时燕国对赵国发动了进攻,赵孝成王只好请廉颇出山,廉颇在被赵孝成王撤职后,也是十分的郁闷,在加上自己刎颈之交蔺相如的离世,接二连三的变故,给廉颇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但是时下的赵国急需自己,廉颇也只能再一次披挂上阵。最后,廉颇不单单化解了燕国的进攻,还直接率兵打到了燕国的首都,使得燕国割地赔款,各种求饶,这才作罢。
赵孝成王这才发现自己对廉颇的误解实在太深了,这个老头征战一生鲜有败绩,倘若当初让他和白起作战,赵国那四十万好男儿是否就能逃脱被活埋的命运呢?
懊恼之下,赵孝成王把廉颇封为信平君,也任相国,廉颇在赵国的地位也是达到了顶峰,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命运好像和廉颇开玩笑上了瘾,赵孝成王突然也离世了,他的儿子赵悼襄王充分继承了老爹猜忌前臣的恶习,廉颇再次被罢免,但是这次廉颇不忍了,直接起兵造反。毕竟论辈分,这赵悼襄王是廉颇小孙子辈的人物,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过廉颇造反是假,“闹脾气”是真,因为他在打败赵国将军乐乘后并没有夺权,只是跑到了邻国魏国境内颐养天年。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赵国没了廉颇,在军事上一蹶不振连连受挫,赵悼襄王决定还是要请廉老将军出山,于是他派使者去魏国查看廉颇近况,廉颇自然也是愿意为赵国效力,于是他在使者面前足足吃了一斗米饭,十斤熟肉,吃完披挂上马舞刀弄枪,俨然不像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
廉颇不知道的事,使者早被自己的仇家贿赂,在报告赵悼襄王的时候,使者故意添油加醋,使得赵悼襄王决定不再任用廉颇。
最后,廉颇带着对故土的思念,以八十四岁的高龄死在了楚国,这位见证了赵国兴衰的老将,在寿终正寝时不知心中是何感想啊。
谁也没有那个本事阻挡历史的车轮,但是廉颇蔺相如两人确实是让赵国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站稳了脚跟,有着如此功劳的二人却被自己的君王猜忌,被自己的政敌陷害,一腔热血却无处可用。
当后人翻看史书,回顾到此段历史之时,想必会留下一声又一声的叹息吧!
公元220年,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荆州重镇江陵守将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关羽退至麦城,率十余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会有疑问,为什么关羽可以投降曹操,宁死不降东吴呢?老金翻遍史书文献,从以下八个角度详细分析...
虽然当时的蜀汉已经颓败,后主刘禅宠幸宦官,可是此时的蜀汉还有姜维等一干能臣,虽然丢了汉中,可凭借剑阁天险也差点让伐蜀计划泡汤,幸得邓艾的“偷渡阴平”让司马昭能够成功灭蜀。蜀汉灭亡之后,魏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按照邓艾当时的计划设想,灭亡蜀汉之后就可趁机沿着巫县沿江东下,凭借当时西晋的国力绝对可以灭...
《三国演义》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没读过小说,没看过相关的影视戏剧作品,但在民间不知道三国人物的,恐怕也是少之又少,而且由于关羽和诸葛亮这些正面主角的影响,以及始终以对抗反面主角曹操为己任的品行,使得刘备也成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仁义之主,但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刘备建立的基业,是靠取西川为基础建立起来...
太和六年,封为燕王。魏明帝病危,欲以大将军辅政,不果。其子常道乡公曹奂,是魏国末代皇帝,史称魏元帝。晋朝建立后,降封燕公。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人物生平封爵变迁曹宇,曹操与环夫人所生,曹冲、曹据之同胞兄弟,魏元帝曹奂之父,娶张鲁之女。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封都乡侯。二十二年(公元21...
在世间有很多都是因苟富贵这个誓言而一起努力,勿相忘为誓言的最终目标。但是,当有一天真的富贵的时候,真正能够记得起最初誓言的又有几人?真正能够履行最初誓言的又有几人?刘备曾经刘邦草根出身,虚心地接纳贤才,最终才能够建立这个大汉江山。他也曾经立下誓言,说过如若没有韩信,就没有他们大汉的江山。对韩信发誓说...
刘巴(?-222年),字子初,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县一带)人,汉末至三国蜀汉时期官员、名士。刘巴少知名,荆州牧刘表多次征用推举,刘巴均不应就。曹操征伐荆州,荆州士人多归刘备,刘巴却北上投靠曹操。后受曹操命令招降荆南三郡,不料先为刘备所得,刘巴不能复命曹操,遂远至交趾,又辗转进入益州...
诸葛亮在世人眼中总是代表着智慧,似乎只要有他就百事不难。实际上刘备也确实因为得到他的帮助,才成就了大业。三国当中有一个关于他的经典桥段:含泪斩马谡。在原著中,诸葛亮是出于无奈才杀了他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历史,就会发现其实诸葛亮杀他是有其他原因的。看过三国的人知道马谡当初守街亭是立下过军令状的,军中无...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各路英雄豪杰各显身手,在乱世中,为自己争取一番天下。当时天下三个政权并立,分别是以曹操为首的曹魏政权,以孙权为首的东吴政权,以及以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当时因为刘备是汉代皇室出身,所以被人们认为是正统的政权。刘备一开始只是一个没落的皇室,但是他却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在乱世中,他决定...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一位全能型人才,外交、军事、理政、治国,他样样拿手。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更是独挑蜀汉大梁,多次北伐魏国,立志收复中原,光复汉室。作为文臣的诸葛亮最终还是累倒了,54岁的他病逝在五丈原。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及时的、大规模地向汉中遗民。关于诸葛亮的失误,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说他用人不当,马谡丢失了街亭;也有人说他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不注重人才的招纳和培养,以至蜀中无大将;还有说他,行事矛盾,既要联吴抗魏,又坚持占据荆州,拒不归还;更有甚者说他为...
在当时诸葛亮并没有顾及自己的性命,他只身一人前往东吴。凭着自己的口才,令东吴决定与他家主公合作,一同联手对抗曹操。
历史留给后人的是智慧的结晶。这种种事件,带给了我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深感回味!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是刘备人设崩塌的土地——益州,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
套用一句现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话,就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这里并不是说关羽是猪一样的队友,只是说在任何的环境之下,一个集团内部的中坚力量是会比敌方集团中的中坚力量更为可怕的,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人应该都是懂的,具体是什么样的意思就不做详细的说明了,因为理解起来...
对于刘备的死法,一般来说都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一般都是认为他是在夷陵之战大败以后郁郁寡欢,因为长久的抑郁感染了疾病而去世的,那么真是如此吗,其实刘备一生几乎大半辈子都是在忍辱负重,早年卖草鞋,后来东奔西走仰人鼻息的生活也是过了很久,甚至还有过老婆孩子兄弟都走丢了,孤身一人逃亡的时候,但是这样他都没有放...
其实这有点冤枉刘备了,刘琦病死对刘备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损失。刘琦作为荆州牧刘表的长子,刘表去世之后,其最有资格做荆州之主,以他的名义占领全荆州,可以说名正言顺。而刘琦手下只有一万水军,赤壁之战时也被征用了,刘备实力和威望都超越刘琦,刘琦对刘备来说毫无威胁可言,所以刘备可以让刘琦作为傀儡加以利用,如同...
周泰(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
孙权登基称帝后,对哥哥孙策的儿子并不好。但是,我们不能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一个帝王的行为。在常人看来,孙权是忘恩负义、薄情冷漠,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政治家的视角去解读呢?一、孙权上位公元前200年,即建安五年,已经在江东站稳脚跟的孙策,踌躇满志,正准备大展手脚的时候,却被仇家许贡的门客暗算,重伤不治。年...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
荀攸(xúnyou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在官渡之战中,计斩...
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张飞长相的记载,对张飞长相描写得比较详细,并且深入人心的,是《三国演义》:“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样一个形象,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武夫形象,而且绝不能说是长得帅的。不过,现在很多人又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张飞其实长得并不丑,是一位大帅哥。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猛人。三国纷乱,智慧超群的谋臣与武勇超强的猛将层出不穷。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天下枭雄的领导下,多少谋士、战将都名留青史,万古流芳。可惜的是,这残酷的战场、无情的刀剑,不知又埋没了多少良才。若换做他朝,也许这些良才早已名震天下,实在是可悲可叹。一、公孙瓒是个猛人公孙瓒应该算是贵族子...
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将领,很多都出自三国时代。都听说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便是指吕布,从这句话就从侧面反映出来了吕布的勇猛。还有其他的,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哪怕他们立下了丰功伟绩,他们其中有一些人的结局也不是太好,这难免也让人感到有些悲凉。关羽的性格关羽便是其中之一,尽管...
诸葛亮北伐路线中的第二条是从安定出发,安定在现今甘肃省的南部,走西平关和岐山一路直接到祁连山,这条北方路线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中间要经过很多地形危险的地区,尤其是西平关这一带山势比较险峻,所以诸葛亮这次北伐也没有成功。诸葛亮设计的第三条路线是从街亭出发到列柳城,然后绕弯儿往东去阳平关,这条路线上发生...
司马懿除去孟达,占领了新城,命令申耽、申仪、李辅、邓贤等人留守城池,自己率领大队人马直奔长安城,与曹睿会合。司马懿在长安城外安顿下军马,自己入城来见魏主曹睿。曹睿见司马懿来到,非常高兴,对司马懿说:“我当初中了敌人的计策,将您赶回家去,心中十分后悔,这一次如果不是你及时除去了造反的孟达,我魏国的江山...
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夷陵兵败,白帝托孤后,诸葛亮在蜀汉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讲,皇帝刘禅可能还没有他权力大呢。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多亏诸葛亮忠臣贤良,不然,如此大的权势和威望,诸葛亮要做蜀国的“曹操”应该易如反掌吧。...
魏延的死亡纯粹是魏延和杨仪争权导致的,魏延和杨仪这两个人一直不和。而且两人在心胸上都属于非常狭隘的那一种人,原本有诸葛亮在那里放着,魏延和杨仪都会卖诸葛亮的面子,不会闹出大乱子。可是诸葛亮死亡之后,问题就出来了,诸葛孔明去世,他留下的权力真空该由谁来继承?他带出的精锐部队由谁来继续统领?魏延作为当时...
如今世间有很多文书,对于曹操这个人物都进行了多面性的丑化,但是小编个人觉得这些丑话有大部分并不是完全真实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身上,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去称赞去学习的地方。就比如说年少轻狂的曹操,虽然年纪并不大,但是他却拥有着比较远大的志向,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青年人物。那个时候他只是做一...
情景再现 刘备先是听到司马徽的推荐,后来又听徐庶说诸葛亮的才华比自己强百倍,才猥自枉屈,亲身前往隆中茅庐请卧龙出山的。 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诸葛亮故意一再回避,连续两次不在家中。据传刘备第二次拜访时,曾碰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想必黄老先生也
这一年的二月,张角率领原本是他的三十万忠实的太平道教众,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下,揭竿而起,因为一个个头戴黄色头巾,因而叫做黄巾起义。不过起义军在短暂的胜利后,开始出现了进攻乏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