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战国时代,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秦国。的确,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实现一统,被称为千古一帝。在他的背后正是强大的国家在支撑他,才能让他成就伟大的功业。
但是在战国初期,秦国的实力却不能和战国末期的秦国同日而语,这时候的秦国在中原列强的眼中,和义渠国、鬼方国一样都是西方地区的狄戎国家,远离中原文明,国家实力积弱,因此在政治上远离秦国。
此时的最强者是魏国,魏国在中兴之主魏文侯的带领下,政治领域重用李悝,开展变法;军事领域重用吴起,打造了强大的魏武卒。因此百姓富强,国家强盛,拥有极其可怕的军事力量,在和当时另外两大强者齐和楚的争霸中占据了先机。
魏文侯和李悝相继去世后,魏国仍然是人才辈出,国力不退反增。在另一位国相田文去世后,公叔痤凭借其优秀的才能继任了魏国国相,并且一生忠心耿耿辅佐魏武侯和魏惠王,守卫基业,壮大祖国。
不过公叔痤虽然有知人之明,但是对国家利益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得多一些,倘若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不发生冲突,他就会肝脑涂地去报效国家;如果自身利益可能遭受损害,他宁可牺牲国家利益也要保全自身的利益。这种性格在他处理吴起和商鞅问题时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将两位出色的政治家拱手相让给别国,直接损害了魏国的根本,毁掉了魏国的基业。
为保全相位排挤吴起
昔日魏国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强者,离不开魏文侯的功劳,魏文侯发掘了李悝这位超级人才,使得国力蒸蒸日上。后来,机缘巧合下,吴起来投奔魏国,魏文侯不清楚吴起的为人,就去找李悝商量。据《史记·七十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
"吴起於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於是魏文候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李悝对吴起"贪而好色"的评价也许不甚客观,但是他对吴起的军事才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因此魏文侯才决定重用吴起,并立刻收到了五座城池的回报。
吴起得到重用后,打造了一支强大的魏武卒部队,创造了七十余战无一败绩的伟大记录。但是在魏文侯去世后,继任者魏武侯没有其父亲那样宽阔的心胸,他认为吴起本来就是降将,又功高震主,很有可能背叛魏国。巧合的是,公叔痤也十分忌惮吴起,他虽然和吴起没有矛盾,也没有利益冲突,但是他害怕自己的国相位置被吴起取代。
于是公叔痤在手下人的建议下联合魏武侯和魏国公主联合演了一出戏,用来试探吴起。他们首先告诉吴起要将公主许配给他作为奖赏,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政治联姻。并且在谈论婚礼的时候让公主佯装发怒,训斥公叔痤,吴起看到后,觉得魏国王室轻视有功之臣,心里不舒服,于是起身告辞,魏武侯因此对吴起的忠心产生了怀疑,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逃到楚国。
那么公叔痤此番建议的出发点有没有可能是真心地为魏武侯消灭潜在的隐患呢?答案是否定的。公叔这个姓氏十分少见,后人在众多史料中都很难发现公叔氏的基业,再考虑到魏国当时不拘一格的降收人才,因此可以推断公叔痤缺乏背景,是凭借自己强大的政治才能和政治智慧才爬上高位的。
因此来说,公叔痤不管对朝堂众臣和天下形势,都有着清晰明确的判断的,身居高位的他比谁都清楚吴起的作用。魏国处在四战之地,周边强敌环伺,本该优先结交盟友,但是凭借着吴起和他率领的魏武卒,四处出击,千里奔袭,抵抗齐秦楚三国,拓地千里。这种战功不是寻常武将能做到的。
和吴起相比,虽然自己也在努力治国,但是自己的功劳没有那么明显。公叔痤如果将国家打理的井井有条,那么魏王只会认为这是他的分内工作,做好了是理所应当,倘若做不好,那么就是他的过错了。相比之下,每次吴起胜利归来,都会激起魏国朝堂上下乃至魏王的一片赞赏,获得分封无数,长此以往,如果公叔痤犯了错误,那么他的位置很容易被吴起取代。
假如吴起不在魏国,那么魏武卒的统帅之位必将交由他人,之前吴起积累的战功和名望也将一同付之东流。在公叔痤看来,那个时候,魏国的军事力量由于保留了全部魏武卒仍然十分强大,但是自己却少了一个巨大的政治对手和潜在隐患,魏国其他人由于不具备吴起那样的名望和战功,想要取代自己成为国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终,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公叔痤选择主动出击,并拉上魏武侯和公主,一起演绎了一场大戏。
吴起离开后,朝堂上的形势果然如公叔痤预料那般,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此时魏武侯已经去世,魏惠王继位,公叔痤作为元老担负起了更多的责任。由于公叔痤缺乏强有力的政治对手,自感相位无忧,他又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魏国的治理和建设中,和之前排挤吴起时判若两人。
魏惠王八年,公叔痤亲自挂帅,率领魏军和韩、赵联军在浍水北岸交战,以一敌二,大败敌军。消息传到国内,魏惠王十分兴奋,亲自出城迎接得胜归来的公叔痤,并且要以一百万亩土地封赏他。可是公叔痤却做出了出人意料地举动,他向后倒退几步,深深地拜了两拜,表示对魏惠王的感谢和拒绝,不敢领赏。
魏惠王很奇怪,于是向公叔痤询问原因。据《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中记载:
"共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前脉形埊之险阻,决利害之备,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县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见敌之可也,鼓之不敢待倦者,臣也。王特为臣之右手不倦赏臣何也?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巴宁、爨襄田各十万。"
公叔痤此举可以说是震古烁今,尤其是他特意提到了吴起的功劳,更是让魏人感到敬佩,纷纷称赞他的品德高尚,愿意跟随他为国家立功。
公叔痤此举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弥补自己当年排挤吴起的过失和补偿他的后人吗?答案是否定的。魏惠王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年之久,此时正处于他上位的初期阶段,国家此时以平稳过渡为主,不宜有巨大的动作。魏惠王之所以采取这种治国方式,是因为他需要时间消化父亲魏武侯留下的政治遗产。
魏惠王的潜在政治对手是谁呢?其实就是魏国的旧贵族和掌握各方面权力的大臣,不仅仅是他,战国时代多位太子正式继位前都要面对类似的隐患。如果不能妥善协调各方面关系,引起众多既得利益者的不满,那么不仅魏惠王难以顺利治理国家,能否继续坐在国君的位置上都是一个未知数。
倘若魏国国内因为魏惠王和旧贵族产生矛盾,那么必然会发生内乱,极大地削弱魏国的实力,被其他国家趁虚而入。公叔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决定以身作则,笼络魏国的各方势力。他清楚地知道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战胜赵韩联军不在话下,因此在封赏的时候主动提出要重赏吴起的后人,就是为了告诉其他魏国势力,魏惠王和他连吴起这种"叛徒"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都没有忘记,更何况其他人呢。这就是他谦逊赏地的根本原因。
当时卫国贵族后裔公孙鞅听说了公叔痤谦逊赏地的事迹后,认为他是帮助自己出仕的贵人,于是主动投奔于公叔痤。公孙鞅虽然喜欢研究刑名之学,有一定的治国才干,但是此时他毕竟年轻,也没有巨大的名声和出色的经历,所以暂时没有得到公叔痤的重用。不过,随着两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政治经验丰富的公叔痤敏锐地发现了公孙鞅的才能,饶是如此,他还是没有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
不久之后,公叔痤病重,即将不久于人世,魏惠王亲自去探望这位老相,并且希望得到关于国相接班人的建议。据《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中记载:
"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
出于对公叔痤的感激,公孙鞅在安葬了老相后,仍然没有离开魏国,渴望得到魏惠王的召唤,可惜他的期待却像泥牛入海一样。由于此时他已经无法得到公叔痤的供养,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恰逢此时秦王求贤若渴,发布檄文,招揽天下人才,出于对生计的考虑,公孙鞅西行入秦,没想到他的建议让秦王十分受用,让他主持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笔者认为,倘若公孙鞅在公叔痤死后能得到任用,哪怕只是一个小吏,也不至于为生存发愁,至少能安安稳稳地立足于魏地,继而有可能展现才能,壮大魏国。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公孙鞅的变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完完全全照搬当年让魏国强大的李悝变法,二人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惊人地相似。
李悝变法的核心是将土地分配给私人,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在政治上,李悝削减了世袭贵族的权力和财富,提出了按劳分配的理念,让许多苦于没有背景的人凭借其做出的实际贡献获得重用。
公孙鞅变法的土改基本是完全照搬李悝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其核心是鼓励农民耕种,提高粮食产量,为之后的战争储备粮草;公孙鞅之所以能够成功变法的原因也是在秦王的配合下削弱了既得利益旧贵族的权力,提高了中央集权,和李悝也十分相似;在军事上公孙鞅制定了详细的军功晋级制度,也是模仿了李悝按劳分配的政治理念,只不过当时李悝在军事领域没有插手吴起的工作,所以后世缺乏对其军事领域贡献的了解。不难看出,公孙鞅照搬的这套魏国变法的精华,为之后秦国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如果将李悝和魏文侯治下的魏国称作创造辉煌的时代,那么公叔痤的时代就应该被称作承上启下的时代。魏国能在战国初年强大的重要原因在于李悝和吴起,在失去这两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后,魏国能继续维持稳定,也确实不能否认公叔痤在其中的作用(虽然吴起离魏有公叔痤的原因,但是魏武侯也是重要推手,不能仅仅责怪公叔痤一人)。
不过公叔痤也确实有着巨大的缺点,那就是虽然他知人善用,但是他总是担心比他更有能力的人取代了他的位置,所以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始终坚持两点,第一点是不犯错误,第二点是限制他人。第一点还可以让人接受,是一种谨慎的表现,对国家和个人来说都算不上是一件坏事。但是第二点,对于魏国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
公叔痤由于惧怕吴起和公孙鞅对他的地位造成威胁,于是在这两人没有过错的前提下,对吴起进行排挤,对公孙鞅进行隐藏,而且他的手段十分隐秘,处理事情的过程也比较得体,没有引起当时别人,尤其是国君的非议和不满。但是这两人没有为魏国效力,确确实实对魏国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损失。吴起离开后,无人可以继续训练和补充魏武卒的新生力量,在马陵一战后,魏武卒丧失殆尽,导致了魏军青黄不接,在之后的战斗中基本再无胜利,而公孙鞅更是带着魏国变法的先进经验,成为让秦国壮大的关键人物。
从表面上看,公叔痤一生忠心耿耿,知人善用,尽忠于国家,即使没有大功也没有大过,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政治家;可是当我们仔细剖析他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后,会发现他为了保全自己而罔顾国家利益,在几个关键的节点做出了对魏国长期发展十分不利的决定,也导致了魏国基业在不知不觉中毁坏,失去了复霸的资本,最终一蹶不振,沦落为二流国家。
戚夫人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刘邦甚是宠爱的妃子,戚夫人出生在贫家,但是虽然戚夫人出身低微,可是她的祖辈却是周王室的后裔,说得上是皇族,众所周知,皇族的基因都是十分好的,因为皇族之中挑选的女子都是那个时代最美丽的女人。所以戚夫人也随了她母亲那十分貌美的长相,容貌十分艳丽,同时,气质也十分的出众,在...
据《汉书》记载,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自知时日无多,便"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对象。而上文所说的匈奴王子,就是这四人中的金日磾。看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
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还不如自己呢?万一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家族的人盯上了呢?自己的孩子“扎小人”呢?在这种情况下,刘彻做出了一个选择:废除皇位。可绕来绕去,刘彻发现自己害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之后,他的报复手段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红楼梦》里记载的就是赵姨娘用这招来对付贾宝玉和凤姐,歹毒无比。在古时候,人都很迷...
其实说起刘秀的时候,我们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了解,刘秀和西汉皇室的确是有着血脉的联系的,但是这种血脉也不过是进行了好几个拐,才到了刘邦这里,而刘邦的孙子景帝与唐姬所生的儿子刘发的后代,而刘发最后被封之为长沙定王,那么在刘发这里也有很多的老婆和儿子,后来也因为汉武帝的推恩令,最后一代一代的被分家,甚至造...
在三国时期,英雄好汉众多,但是却偏偏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键还没有人质疑。但是说实在的,吕布这一生战绩平平,甚至还打过许多败仗,那么战绩一般的他,为什么被所有的史学家称为三国第一猛将呢?吕布在出生的时候,天空上彩虹出现,光芒万丈,当时他的母亲在染织坊工作,就在那一瞬间觉得...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不过在我国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其一就是—吕后,吕后不到二十岁就嫁给了刘邦,并曾在他的称王之路上多次给出关键的意见。其二就是倾国倾城的女子—戚夫人,她陪伴刘邦度过了一个美妙的晚年。不过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就连皇帝刘邦也不例外,这两个女人的...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中,历史上最有名就是吕雉、戚姬和薄姬。命运的捉弄,让三个女人的命运也不同。三个人中最狠毒的是吕雉、死得最惨的是戚姬、最好运的是薄姬。吕后在人们的印象中,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极坏的女人。人们忘不了拥有赫赫战功的韩信和彭越是她陷害致死的,美丽的戚夫人更被她砍成了...
首先,汉武帝时期执法过于严苛。当年刘邦入关时,立下“约法三章”。很快,萧何定下《汉律》九章,轮到汉武帝执政的时候,汉律增至359章,其中死罪409条,死罪例13472条,连审判的法官都看得目不暇接。前130年实行“见知法”,即官员目睹或听说有人犯法而不报,称为“故纵”,与犯法者共罪。前128年“不举...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统天下,主要原因是手下有能人。刘邦能容人,擅用人,所以投奔他的能人很多,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韩信。韩信原本在项羽手下,因郁郁不得志便转投刘邦,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他不负所望,率军在垓下围住了项羽,最终逼迫项羽自刎乌江。因为韩信有如此壮举,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是汉朝的首功之臣,事实果真如此...
其实王莽也算是一个“官二代”,他是孝元皇后的侄子,由于父亲早早死去而没有得到爵位,因此比起他的堂兄弟们,王莽的身份还是不够看的。但不管怎么样,王莽身上流着王氏家族的血液,家族的滔天权势就是王莽日后登顶最高权利的跳板。少年时期:极尽孝廉,勤奋好学王莽小时候就已经名声显赫,他靠的就是自己几乎完美的品格。...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刘彻派人到卫子夫居住的宫殿,没收了她的皇后玺绶,并告诉她太子刘据已兵败自尽,卫子夫泪流满面道:“陛下糊涂啊,太子怎么可能会造反呢?身为他的母亲,我也只能以死明志了!”说完,悬梁自缢而死......卫子夫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出身寒微,随母姓,自幼被送往平阳侯府教习歌舞,...
前期...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几乎每个入仕之人以及那些武将,都想要封侯拜相,这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荣誉,还是一种实打实的利益,比发一个奖章之类的奖励行为要实在很多,同时带来的好处也要多很多。古人经常会说“千户侯”以及“万户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比较疑惑,所谓的千户侯以及万户侯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爵位...
不过张骞也不是一般人,他来到西域之后发现这里国家众多,有许多中原地区所没有的物产。所以他专程到处走访了西域的国家,以便于后来与他们建立联系。公元前128年左右,张骞遇到了大宛国。在这里他发现大宛有向汉朝交好的意思,于是热情的跟大宛国王交谈,最后大宛国王也非常热情的把他送到康居,以方便去大月氏。《史记...
董卓乱政,是东汉政权的一大转折点,他带兵进入朝廷,篡夺了国家的政权,随意废立皇帝,这让他能渐渐控制朝廷。董卓的生涯也是非常有意思,如果单单看着前面的事情,好像他就是一个忠臣良将,一心为了国家平定边疆的敌人。可后来董卓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不仅控制都城,开始篡夺国家的政权,更是在两京大开杀戒,不断搜刮...
如果说现代的“锦鲤”是杨超越的话,那么古代的“锦鲤”就非光武帝刘秀莫属了。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就是天选之子的意思,他的一生从一介布衣到一国天子,从躬耕陇亩到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华最美的时代”,真可谓是开了挂一样令人羡慕。史书《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
约天汉(前100-前97年)间,王翁须以歌舞女入太子家为家人子。太始年间(前96-93年),王翁须得宠于刘进。征和二年(前91年)王翁须生下儿子刘病已,其身份升为皇孙妃,称王夫人。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巫蛊之祸爆发,卫太子兵败出奔,王翁须与丈夫刘进为安置儿子刘病已而留在长安。及卫太子亡,王翁须与...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而死。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
申屠嘉不姓申,而是姓申屠,他是睢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申屠嘉力气很大,能够拉开强弓硬弩,所以他以材官的身份跟随刘邦作战。由于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战功,申屠嘉被提拔为队率。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申屠嘉又立下战功,因此被升为都尉,跻身中高级将领的行列。汉惠帝在位期间,申屠...
吕后是刘邦的老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移情别恋了,他对戚夫人十分宠爱,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对戚夫人母子身为宠爱。但同时,他也为戚夫人母子俩非常担忧。本来刘邦不喜欢嫡长子刘盈,尤其是认为他与自己性格相左,有点过于软弱了。他一直希望能够废了太子,而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可是始终他的这个愿望达不成,每...
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其母李氏是魏郡李家的长女。李氏本是王禁正妻,后因她妒嫉诸妾,与王禁离异,改嫁给河内郡的苟宾为妻。李氏怀着王政君时,梦见一轮月亮扑入自己的怀中。王政君长大后,性情温顺,学会了妇人之道。原先许嫁一户人家,可男方突然死了,后来东平王纳她为妾,但还没入门东平王就死了,他的父亲觉得很奇怪,便...
“太子拒婚陈阿娇,真傻。如果我儿子娶了她,皇帝的位子就轮到我儿子坐了。”王娡想着,马上动身去找馆陶公主,为四岁的儿子刘彻求娶她的女儿陈阿娇。馆陶公主正在生气呢,她前几天不顾脸面,去找弟弟汉景帝刘启的宠妃栗姬提亲,想把女儿陈阿娇嫁给栗姬的儿子刘荣。刘荣是太子,今后登基称帝,陈阿娇就是皇后,自己就是皇后...
有关刘备的身世之谜,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先主姓刘,涿县人,是景帝的儿子刘胜的后裔。刘胜之子刘贞在涿县封侯,因触犯了朝廷律例而被贬为庶民。刘胜这一支的血脉就在涿县安家落户了。刘备也因此自称为汉室的宗室成员。...
三国的序曲,是夕阳的离歌;三国的华章,是激昂的战鼓。在这个动乱又璀璨的大世里,女性显得很是羸弱,但这并不发表没有她们的一席之地。貂蝉,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算得上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她虽然不似那些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平凡人,但是却没有平凡人的幸福。她的登台是以一个棋子的身份。王允用她来离间董卓和吕布...
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前112年前,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获封夫人,深得汉武帝的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儿子昌邑哀王刘髆。产后不久李夫人病死,因其有儿子,以王太后之礼安葬。前87年,卫子夫自杀四年后,汉武帝驾崩,李夫人配祭汉武帝宗庙,追加尊号为孝武皇后。人物评价班固《...
霍光在除掉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心态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从一个被托孤的重臣,逐步变成了权臣,这不是霍光计划好的,但现实却把他推翻了那个位置,他已经无法后退别无选择。这个说法显然是假的,刘贺要完成如此壮举,需要每天至少做十件坏事才行,这就意味着他连睡觉的时间都在作恶。刘贺被废的...
“初汉三杰”指的是萧何,韩信,张良,刘邦身边这么多功臣,他们三人有如此大的称号,可见他们为开国西汉作出的贡献是他人比不了的。人们一直在说这个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促使了韩信的死亡可是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没有救韩信呢?萧何和韩信比起来对刘邦更有用,萧何对刘邦有如下功劳:一是“知遇之恩”(推荐他为...
不过似乎蜀汉政权后期出于人才凋零的状态,而为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大意是指蜀中已经没有可以担当重任的优秀将领,连廖化都可以担任大将了,那么廖化真的如此不堪么?廖化得以加入蜀汉阵营还得从关羽前往寻找刘备之时说起,当时关羽护送的刘备的夫人却是被一伙山贼抢走,而廖化正是其中的二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王朝也存在了好几千年。而有封建王朝就自然有领导者。而封建王朝的领导者就是所谓的皇帝。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的皇帝,有的具有大将之风,十分的贤德善于打理政事,而也有一些皇帝荒淫无度,残暴肆虐,毁了自己先祖的百年基业。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汉朝一个特别贤明骁勇英武的一个皇帝。那就是汉朝...
西汉将军霍去病,西汉时期最小、最年轻的将军,在第一次上战场之后就被汉武帝加封为“冠军侯”,虽然二十三岁便陨落,但是他在对战匈奴上的战功还是令后人唏嘘赞叹,惊艳冠世。我国古代的西汉时期,西汉经常与边境的少数部落发生战争。在霍去病少年时期,他便开始带兵打仗,奔走四方,跟着舅舅卫青四处征战,在战场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