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国和变法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一起看一看。商鞅是谁?秦国为什么需要变法?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在秦国成功?
一部荡气回肠的战国兼并史,随着魏国阴差阳错地放弃了历史对他们的选择和青睐,一统天下的重担终于要转交到了西边的秦国身上来了。
提起秦并天下这个话题,就必然绕不开商鞅这个人,以及他推行的商鞅变法。
他化腐朽为神奇,改造了秦国的体质,开启了战争机器高速运转模式,最后却不得善终,被苦心经营的国家和衷心服侍的君主抛弃了,死于自己发明的最残酷的刑罚——五马分尸。
他推行的严刑峻法,成功地将西秦这样一个边陲小国推上雄霸天下的顶峰,却因秦朝二世而亡备受争议。
他的法治思想和模式在管理效果上立竿见影,但自他以后却无人可以复制和模仿成功,法家工具在历史上再也无法登堂入室,甚至屡屡被弃而不用。
商鞅变法,注定是一个沉重而又复杂的历史话题!
在逐步剖析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逻辑:历史通常是大多数人书写的,但是历史进程却是由极少数人推动的。
为什么要先突兀地插入这样一个逻辑观点呢?因为是站在历史状态的角度还是历史进程的角度,商鞅变法的内涵和意义是不一样的。搞不清这一点,会在一定程度上混乱我们的认知。
如:商鞅确实是推动、加快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但是站在既定的历史大局面来看,商鞅变法背后的法家思想也确实不符合作为一个稳定的统治工具。
类比地解释一下,有些人他确实成功了,但他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人,甚至他干成了别人都没干成的事,并不能说明他比别人强。
回到商鞅变法的这个话题上来,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提前弄清楚的:1、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秦国为什么需要他来进行变法?3、他的变法为什么只能在秦国取得成功?
其实这篇文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先解释清楚商鞅变法的人物和背景问题。搞清楚了商鞅的人物特征,才能理解他背后的行为逻辑和变法理念;搞清楚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商鞅变法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商鞅的原名并不是商鞅,他之所以被称为商鞅,主要是因为他在秦国变法有功,受封于商地,古人有以封地为姓氏的习惯,人们便习惯性地称之为商鞅了。
他的原名叫公孙鞅,是卫国人。
卫国是一个小国家,对于公孙鞅这样从小心怀大梦想的人来说,庙太小了。所以公孙鞅很早就到了当时的顶级大国魏国来寻求职业发展了,这和我们今天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往北上广深跑的思路和理念是一样的。
玩篮球的都想到NBA去扣翻篮筐,踢足球的都想奔跑在世界杯的绿茵场上,这很正常。毕竟当时实力强劲的魏国是心怀政治梦想的政客们心中最理想的殿堂。
公孙鞅在魏国发展得还不错,成功地进入了魏国宰相公叔痤那样的顶级团队。
公叔痤是魏国顶级的政治大拿,位高权重又德高望重,魏惠王在国事政事的很多方面都需要仰仗这位大拿。
为魏国操劳一辈子的公叔痤年事渐高,身体一天不比一天,终于病倒在了宰相这个工作岗位上了。魏惠王对这位劳苦功高的老臣格外的尊重和感激,经常会去慰问、请教他。
眼见公叔痤逐渐不行了,有一次,魏惠王终于忧心忡忡地问公叔痤:“生死有命,我虽然想挽留您,但是谁都最终难逃一死,您若撒手人寰了,可怜我们魏国这么一大摊子事,我又该找谁去协商呢?”
公叔痤叹了一口气,表示自己和魏国、魏王的缘分已尽,关于后面的事,其实自己也认真考虑过。自己身边有个随从官(类似于秘书处的秘书)叫公孙鞅,这个人虽然年纪较轻,但是胸中却包罗万象,以后可以代替我为咱们大魏国分忧。
大家觉得公叔痤这种推荐会成功吗?是不是很多人也曾这样被自己的老领导推荐过?其实这种推荐的成功几率并不大。
因为权力交接和推荐是一个非常敏感,同时也非常成熟的事情,魏惠王当时去询问公叔痤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员推荐,本身就有一半成分是套路,你们领导是不是经常心中有了决定还会主动问你们有什么建议?
另外,权力核心圈里的人其实不太符合公开去推荐关键岗位的人的.你干了几十年的总经理,最后直接对你老板说,我走了之后,可以由谁谁谁来接替我试试?看看你老板会不会用你推荐的人?你老板一定会想,这是在推荐人才还是在安排亲信?
最后还有一点,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符合被推荐的。商鞅当时还没有公开证明过自己,也就是没有取得足够的权力砝码,是不具备被推荐的资格的。你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就被直接推荐成下一任CEO,老板敢信吗?敢用吗?其他的班子成员怎么想?今后的组织流程怎么来维护?权力交接是有固定流程的,跨度太大是不行的。
魏惠王在得到公叔痤的临终意见之后,心里其实是不满意的,只是碍于老同志的面子,便不置可否。
公叔痤一辈子在权力圈子里打滚,也瞬间读懂了魏惠王的心理,便请其他人暂时回避,直接了当地对魏惠王说:“公孙鞅这个人是真有能力,不管您愿不愿用他,反正他千万不能为敌所用!您要是真不打算用他,最好是马上干掉他,以绝后患。”
但是,每个人的见识和思维都会受他所处的阶层和位置的局限性,你让魏惠王这样一个国际霸主去和公孙鞅这样一个无名小卒去较真,魏惠王也觉得公叔痤有点小题大作了,便支支吾吾几句就起身告辞了。
一见如此,公叔痤便在魏惠王离开之后叫来了公孙鞅,把刚刚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然后,劝他赶紧逃走。并说自己先公后私,尽量做到问心无愧。
公孙鞅听完之后却笑道:“他不肯听您的话用我,怎么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
公孙鞅这种迷之自信的性格最后造成了他命运的悲剧。为什么呢?在政治权力的斗争中,看待风险和收益时的角度和逻辑有时候是恰恰相反的,追求利益的时候要多往积极方面想,预防风险却要多往消极方面想。
魏惠王此时没有答应要用他,背后极大可能是真的不会用他;但魏惠王没有当场答应要杀他,却并不代表不会杀他。万一魏惠王为了给公叔痤一个面子,要无辜地牺牲你呢?万一公叔痤就是一个一心为公的人,临终之前故意怂恿你叛国逃跑,造成你必死的理由呢?
同理,后来公孙鞅到了秦国,依然没有把利益和风险之间的辩证关系搞明白,而是把两者看得太绝对。秦孝公要用你就代表他儿子秦惠文王也要用你?你变法过程中让贵族阶级无奈,你变法成功了他们也一定对你无奈?
好在公孙鞅运气还不错,魏国当时还真没人在意他的生死。只是没人搭理的他在魏国又混了一年多,差点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成问题了。
万般无奈之下,心里极度饥渴的公孙鞅跑到了秦国去另谋出路。为什么他会选择秦国呢?因为公孙鞅这个时候算是想明白了,其实不管就业平台的大和小,只有在自己被需要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魏国虽然平台大,但是没人搭理他,然并卵;秦国虽然平台小,但是这里最有希望需要他,说不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为什么当时的秦国会给公孙鞅有可能被需要的感觉呢?因为当时的秦国也很饥渴、很焦虑、也困惑,他们急切地需要一些外来人才和新鲜思想来帮助他们打破困局。早在两年前,秦国的国君秦孝公就颁布了招贤令,在全世界打招聘广告。这让公孙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秦孝公在刚刚继位时颁布的《求贤令》是这样说的:咱秦国以前也霸气过,春秋时期,咱老祖宗秦穆公登顶春秋霸主,东抗强晋,西揍戎狄,国境线直接推到了黄河边上。那时候,一说起咱们关中老秦,天下诸侯谁敢不服气?可是后来,由于咱老秦家后继无人,这些年越活越不像样了,大家都瞧不上咱们了,东边的魏国还抢走了我们河西五百里地,真是让我们老秦家颜面扫地。我爸继位之后,又是迁都,又是整军,想要振兴咱关中老秦家,惋惜任重道远,他老人家干了没一半,就过早地离开了秦国人民。我现在要继承我爸的伟大遗志,恢复咱老秦家的无上荣光,心理压力特别大,吃不香睡不着,谁要是有本事帮我把大秦变强,寡人重重有赏,要钱有钱,要地有地,要美女有美女,要地位有地位,咱老秦家是讲诚信、愿意给待遇的好公司。
最是真诚打动人,公孙鞅就是被这篇求贤令吸引到秦国去的,因为秦孝公说的基本上都是实情。这些年,秦国的战略发展通道被三晋大地卡得死死的,确实没有什么作为。文化上,别人鄙视他们;军事上,别人吊打他们;经济上,别人抵制他们;外交上,别人忽视他们,秦国确实越来越没有国际存在感。
秦孝公是一位感觉自己病得很重的病人,公孙鞅觉得自己医术高明但怀才不遇,于是,这对千古留名的历史组合就此走到了一起。
秦国这种招贤纳士的行为被千古称颂,但其实背后的风险也是蛮大的。因为你招过来的都是以前没有证明过自己的人才,换句话说,是不是人才还得两说,你自己必须要有很强的识别能力,不然就容易被别人浑水摸鱼。
秦孝公其实对试用期的公孙鞅很不满意,因为他在问公孙鞅要治国方案的时候,公孙鞅总是好他大讲传统的那套广施仁政、厚积薄发。秦孝公表示,这一套深入人心的方案我不懂吗?我要是有时间去这样慢慢调理,我还要请你来干什么?寡人要的是能立竿见影的速效方案!
公孙鞅一见老板不满意,只能来回换方案,但是换了两次,均不管用。最后,迫于无奈之下,终于提出了自己的冒险治疗方案,以前我跟你讲的那都是“王道”,今天我来跟你讲讲什么是“霸道”,“霸道”就是毁灭一切,唯我独尊,你不是要恢复祖上荣光吗?要称霸天下吗?有胆子试试我这套秘笈吗?
正常情况下,过刚易折的道理秦孝公不可能不了解,公孙鞅的“霸道”思想后遗症肯定是很厉害的。但是,奈何秦孝公也是个极端分子,只要能让秦国变强大,其他副作用都可以忽略,谁特么管得了那么多!
两人一拍即合,终于开始联手在秦国推行起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来了。从前期的描述来看,之前的治国理念其实类似于中医方案,讲究“综合调理、系统治疗”,这种方案比较温和,疗效长久,副作用比较小;而商鞅变法则类似于西医方案,哪里不好切哪里,哪里不好换哪里,风险大但是疗效快,且副作用很严重。
秦国为什么会选择这套急于求成的方案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人在一种急切的心理之下,很多时候是很难有心思去考虑什么面面俱到的。今天,有很多穷怕了的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也是这个道理。
这种偏极端的选择,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很多病情严重但又无计可施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正面的尝试,但是,很多没有被逼入死角的人一般不会选择这种大破大立的改革,谁特么会动不动就去搞高空走钢丝这样的极限实验?
秦国的变法需求,其实主要对应的是今天的穷人心态。但是,很庆幸,秦国最后赌赢了,很多商鞅变法的拥泵者正是因为秦国最后的既得胜利而对商鞅变法的思想推崇不已。
一个赌徒,老是在赌桌上赢钱,如果有人跟他说十赌九输的道理,他能听得进去吗?一个恶棍,他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靠着不讲道理地使用拳头得来的,如果有人跟他说与人为善的道理,他能听得进去吗?一个妓女,她的吃穿用度都是依靠陪人睡觉的方式来换取,如果有人和她讲自强不息的道理,她能醍醐灌顶吗?
总之,要真正搞清楚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把秦国当时的状态和心理弄明白很重要,至少不会唯结果论、机会主义去看待商鞅变法的功能性。
打个比方,商鞅变法就是一场手术,恰巧治好了秦国当时的一身重病。但这并不代表商鞅变法这种医术高明无比,也不代表这种医术符合其他的病情或患者。
那么,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成功为什么会成为历史独一份呢?这么好的案例,这么好的经验,为什么在此后的几千年,没有人愿意尝试它的模式,或者尝试之后也没法成功呢?
其实,很多人对于历史的认知是偏表面化的,即只看重现象和结果,而不注意逻辑的递进。变法这种事就是大破大立,基本上相当于推倒重建的大工程,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没人愿意搞这种大工程。因为搞大工程寓意着难度、成本、风险都很大。
古往今来,凡是要强行推行变法的,均少不了几个必备的条件,一是领导人的决心,二是形势的逼人,三是牛人的机会。就商鞅变法来说,领导人秦孝公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秦国那种摇摇欲坠的形势也是亟需改善的,公孙鞅适逢其会的机会也是恰到好处的,所以才催生了商鞅变法的诞生。
但这还不是秦国变法成功的关键,它成功的关键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秦国当时太落后了。
很多人觉得把落后当成成功的理由,简直有点太荒谬,但事实有时候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因为落后在很多时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众所周知,变法意味着重建,势必会冒犯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推行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是可想而知的。你动了别人的财路,别人就会想方设法去断你的生路,不流血,是很难变法成功的。
比如今天的拆迁,没点冲突,拆迁能成功吗?
那么,大家想一想,究竟是在一个成熟的老城区拆迁难度大一些,还是在一个封闭的小山村拆迁难度大一些?对于推倒重建的工作来说,落后就是一种最大的优势,旧的东西推倒的阻力小得多,新的东西建立的成本也顺畅得多。
秦国的贵族虽然被变法冒犯了利益,但是同样是损失,损失的基础和额度不一样,兴致也完全不一样。那些贵族若是根深蒂固,家大业大了,他们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也会随之越强。相反,他们的日子只是比普通人过得优越一点,自身实力和地位并没有那么尊崇和强大,更容易妥协。
穷人的钱永远比富人的钱更好抢!
同时,因为秦国的整体落后,变法运动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是不是越多?整个国家意愿是不是更容易贯彻?若大家都日子过得安安稳稳、舒舒服服,谁特么愿意跟着你去变法?
人,往往只有在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时,才会豁出去一条道走到黑,才会忽视风险去勇往直前。
商鞅变法其实就是一剂新药,因为秦国的医疗资源本就相对十分空虚和贫乏,所以它才能迅速地占领整个市场,顺利地推行下去。
待到天下一统之后,国家概念被升级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一统王朝能够变法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体量大了,阻力也大了,改造整个国家的思想体系、利益链条的难度太大了。很多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局部试点,效果很好,全面推广的效果却一塌糊涂,就是这个原因。
以上基本上就是商鞅变法的前期背景问题了,商鞅和秦孝公在强烈的个人意愿的推动下,基于重症用猛药的理念,设计了一套偏极端的治疗方案,以便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而秦国因为本身就很落后,抵抗势力的能力和意愿均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商鞅变法才得以顺利地推广。
背书了这样一个背景,在后续介绍商鞅变法的内容、过程和功效的时候,大家才不会觉得生硬和突兀。
历史从来都是需要静下心去看的,特别是像商鞅变法这种争议已久的话题,逻辑上的粗犷和松散都将导致我们看得不够通透。
戚夫人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刘邦甚是宠爱的妃子,戚夫人出生在贫家,但是虽然戚夫人出身低微,可是她的祖辈却是周王室的后裔,说得上是皇族,众所周知,皇族的基因都是十分好的,因为皇族之中挑选的女子都是那个时代最美丽的女人。所以戚夫人也随了她母亲那十分貌美的长相,容貌十分艳丽,同时,气质也十分的出众,在...
据《汉书》记载,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自知时日无多,便"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对象。而上文所说的匈奴王子,就是这四人中的金日磾。看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
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还不如自己呢?万一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家族的人盯上了呢?自己的孩子“扎小人”呢?在这种情况下,刘彻做出了一个选择:废除皇位。可绕来绕去,刘彻发现自己害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之后,他的报复手段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红楼梦》里记载的就是赵姨娘用这招来对付贾宝玉和凤姐,歹毒无比。在古时候,人都很迷...
其实说起刘秀的时候,我们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了解,刘秀和西汉皇室的确是有着血脉的联系的,但是这种血脉也不过是进行了好几个拐,才到了刘邦这里,而刘邦的孙子景帝与唐姬所生的儿子刘发的后代,而刘发最后被封之为长沙定王,那么在刘发这里也有很多的老婆和儿子,后来也因为汉武帝的推恩令,最后一代一代的被分家,甚至造...
在三国时期,英雄好汉众多,但是却偏偏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键还没有人质疑。但是说实在的,吕布这一生战绩平平,甚至还打过许多败仗,那么战绩一般的他,为什么被所有的史学家称为三国第一猛将呢?吕布在出生的时候,天空上彩虹出现,光芒万丈,当时他的母亲在染织坊工作,就在那一瞬间觉得...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不过在我国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其一就是—吕后,吕后不到二十岁就嫁给了刘邦,并曾在他的称王之路上多次给出关键的意见。其二就是倾国倾城的女子—戚夫人,她陪伴刘邦度过了一个美妙的晚年。不过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就连皇帝刘邦也不例外,这两个女人的...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中,历史上最有名就是吕雉、戚姬和薄姬。命运的捉弄,让三个女人的命运也不同。三个人中最狠毒的是吕雉、死得最惨的是戚姬、最好运的是薄姬。吕后在人们的印象中,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极坏的女人。人们忘不了拥有赫赫战功的韩信和彭越是她陷害致死的,美丽的戚夫人更被她砍成了...
首先,汉武帝时期执法过于严苛。当年刘邦入关时,立下“约法三章”。很快,萧何定下《汉律》九章,轮到汉武帝执政的时候,汉律增至359章,其中死罪409条,死罪例13472条,连审判的法官都看得目不暇接。前130年实行“见知法”,即官员目睹或听说有人犯法而不报,称为“故纵”,与犯法者共罪。前128年“不举...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统天下,主要原因是手下有能人。刘邦能容人,擅用人,所以投奔他的能人很多,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韩信。韩信原本在项羽手下,因郁郁不得志便转投刘邦,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他不负所望,率军在垓下围住了项羽,最终逼迫项羽自刎乌江。因为韩信有如此壮举,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是汉朝的首功之臣,事实果真如此...
其实王莽也算是一个“官二代”,他是孝元皇后的侄子,由于父亲早早死去而没有得到爵位,因此比起他的堂兄弟们,王莽的身份还是不够看的。但不管怎么样,王莽身上流着王氏家族的血液,家族的滔天权势就是王莽日后登顶最高权利的跳板。少年时期:极尽孝廉,勤奋好学王莽小时候就已经名声显赫,他靠的就是自己几乎完美的品格。...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刘彻派人到卫子夫居住的宫殿,没收了她的皇后玺绶,并告诉她太子刘据已兵败自尽,卫子夫泪流满面道:“陛下糊涂啊,太子怎么可能会造反呢?身为他的母亲,我也只能以死明志了!”说完,悬梁自缢而死......卫子夫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出身寒微,随母姓,自幼被送往平阳侯府教习歌舞,...
前期...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几乎每个入仕之人以及那些武将,都想要封侯拜相,这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荣誉,还是一种实打实的利益,比发一个奖章之类的奖励行为要实在很多,同时带来的好处也要多很多。古人经常会说“千户侯”以及“万户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比较疑惑,所谓的千户侯以及万户侯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爵位...
不过张骞也不是一般人,他来到西域之后发现这里国家众多,有许多中原地区所没有的物产。所以他专程到处走访了西域的国家,以便于后来与他们建立联系。公元前128年左右,张骞遇到了大宛国。在这里他发现大宛有向汉朝交好的意思,于是热情的跟大宛国王交谈,最后大宛国王也非常热情的把他送到康居,以方便去大月氏。《史记...
董卓乱政,是东汉政权的一大转折点,他带兵进入朝廷,篡夺了国家的政权,随意废立皇帝,这让他能渐渐控制朝廷。董卓的生涯也是非常有意思,如果单单看着前面的事情,好像他就是一个忠臣良将,一心为了国家平定边疆的敌人。可后来董卓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不仅控制都城,开始篡夺国家的政权,更是在两京大开杀戒,不断搜刮...
如果说现代的“锦鲤”是杨超越的话,那么古代的“锦鲤”就非光武帝刘秀莫属了。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就是天选之子的意思,他的一生从一介布衣到一国天子,从躬耕陇亩到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华最美的时代”,真可谓是开了挂一样令人羡慕。史书《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
约天汉(前100-前97年)间,王翁须以歌舞女入太子家为家人子。太始年间(前96-93年),王翁须得宠于刘进。征和二年(前91年)王翁须生下儿子刘病已,其身份升为皇孙妃,称王夫人。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巫蛊之祸爆发,卫太子兵败出奔,王翁须与丈夫刘进为安置儿子刘病已而留在长安。及卫太子亡,王翁须与...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而死。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
申屠嘉不姓申,而是姓申屠,他是睢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申屠嘉力气很大,能够拉开强弓硬弩,所以他以材官的身份跟随刘邦作战。由于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战功,申屠嘉被提拔为队率。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申屠嘉又立下战功,因此被升为都尉,跻身中高级将领的行列。汉惠帝在位期间,申屠...
吕后是刘邦的老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移情别恋了,他对戚夫人十分宠爱,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对戚夫人母子身为宠爱。但同时,他也为戚夫人母子俩非常担忧。本来刘邦不喜欢嫡长子刘盈,尤其是认为他与自己性格相左,有点过于软弱了。他一直希望能够废了太子,而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可是始终他的这个愿望达不成,每...
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其母李氏是魏郡李家的长女。李氏本是王禁正妻,后因她妒嫉诸妾,与王禁离异,改嫁给河内郡的苟宾为妻。李氏怀着王政君时,梦见一轮月亮扑入自己的怀中。王政君长大后,性情温顺,学会了妇人之道。原先许嫁一户人家,可男方突然死了,后来东平王纳她为妾,但还没入门东平王就死了,他的父亲觉得很奇怪,便...
“太子拒婚陈阿娇,真傻。如果我儿子娶了她,皇帝的位子就轮到我儿子坐了。”王娡想着,马上动身去找馆陶公主,为四岁的儿子刘彻求娶她的女儿陈阿娇。馆陶公主正在生气呢,她前几天不顾脸面,去找弟弟汉景帝刘启的宠妃栗姬提亲,想把女儿陈阿娇嫁给栗姬的儿子刘荣。刘荣是太子,今后登基称帝,陈阿娇就是皇后,自己就是皇后...
有关刘备的身世之谜,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先主姓刘,涿县人,是景帝的儿子刘胜的后裔。刘胜之子刘贞在涿县封侯,因触犯了朝廷律例而被贬为庶民。刘胜这一支的血脉就在涿县安家落户了。刘备也因此自称为汉室的宗室成员。...
三国的序曲,是夕阳的离歌;三国的华章,是激昂的战鼓。在这个动乱又璀璨的大世里,女性显得很是羸弱,但这并不发表没有她们的一席之地。貂蝉,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算得上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她虽然不似那些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平凡人,但是却没有平凡人的幸福。她的登台是以一个棋子的身份。王允用她来离间董卓和吕布...
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前112年前,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获封夫人,深得汉武帝的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儿子昌邑哀王刘髆。产后不久李夫人病死,因其有儿子,以王太后之礼安葬。前87年,卫子夫自杀四年后,汉武帝驾崩,李夫人配祭汉武帝宗庙,追加尊号为孝武皇后。人物评价班固《...
霍光在除掉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心态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从一个被托孤的重臣,逐步变成了权臣,这不是霍光计划好的,但现实却把他推翻了那个位置,他已经无法后退别无选择。这个说法显然是假的,刘贺要完成如此壮举,需要每天至少做十件坏事才行,这就意味着他连睡觉的时间都在作恶。刘贺被废的...
“初汉三杰”指的是萧何,韩信,张良,刘邦身边这么多功臣,他们三人有如此大的称号,可见他们为开国西汉作出的贡献是他人比不了的。人们一直在说这个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促使了韩信的死亡可是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没有救韩信呢?萧何和韩信比起来对刘邦更有用,萧何对刘邦有如下功劳:一是“知遇之恩”(推荐他为...
不过似乎蜀汉政权后期出于人才凋零的状态,而为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大意是指蜀中已经没有可以担当重任的优秀将领,连廖化都可以担任大将了,那么廖化真的如此不堪么?廖化得以加入蜀汉阵营还得从关羽前往寻找刘备之时说起,当时关羽护送的刘备的夫人却是被一伙山贼抢走,而廖化正是其中的二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王朝也存在了好几千年。而有封建王朝就自然有领导者。而封建王朝的领导者就是所谓的皇帝。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的皇帝,有的具有大将之风,十分的贤德善于打理政事,而也有一些皇帝荒淫无度,残暴肆虐,毁了自己先祖的百年基业。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汉朝一个特别贤明骁勇英武的一个皇帝。那就是汉朝...
西汉将军霍去病,西汉时期最小、最年轻的将军,在第一次上战场之后就被汉武帝加封为“冠军侯”,虽然二十三岁便陨落,但是他在对战匈奴上的战功还是令后人唏嘘赞叹,惊艳冠世。我国古代的西汉时期,西汉经常与边境的少数部落发生战争。在霍去病少年时期,他便开始带兵打仗,奔走四方,跟着舅舅卫青四处征战,在战场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