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张申府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却因为3000元稿费身败名裂

张申府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却因为3000元稿费身败名裂

来源:历史知识网

文/白开水煮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个很长时间一直寂寂无闻的人,但要说起他的经历,无论哪一项都堪称“王炸”:

他曾和李大钊一起创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该小组的第二名党员,是“南陈北李”之外的第三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缔造者之一。

他曾代理北大图书馆馆长,是当时的著名的图书馆馆员的“顶头上司”。

他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又和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入党。

他是黄埔军校的创建者之一,担任政治部副主任。

他是“一二九”的总指挥。

他是民盟的创始人之一。

以上这些“硬核”的经历,无论拿出哪一条,都会让人如雷贯耳。然而,建国后很多年里,他的名字基本无人提及,他的事迹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人们提到他的时候,往往要加上一句“张岱年的哥哥”的修饰词。

其实,张岱年本应被别人介绍,他是那谁谁的弟弟!

他起手抓了一把“天听”牌,却硬是被他自己打成了“相公”。

他是谁?他就是张申府。

从图书馆到图书馆

张申府,1895年出生于河北献县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朝进士,翰林院编修,民国时期曾任北洋政府的众议院议员。1914年,张申府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中国介绍罗素哲学的第一人。

1917年,张申府在北大毕业后以助教名义留北大工作,很快认识了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并且深得李的信任。李大钊外出的时候,几次指定张申府代理馆长。

当时,比张申府还大两岁的毛泽东,刚刚由北大伦理系教授杨昌济先生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做馆员。

毛泽东的工作之一就是填写图书卡片。毛泽东的字龙飞凤舞,张申府将他训斥一番,要求重新填过。

新中国成立后,张申府因为发表1948年发表《呼吁和平》一文而工作得不到安排,热心肠的章士钊毛泽东提及张申府的工作安排问题,毛泽东笑道:“张老板当年是我的上级,那脸色很不好看呢。”

后来,建国后张申府没有工作,还是周恩来安排张申府去北京图书馆工作。

他的人生画了一个惊人的圆圈,从图书馆回到了图书馆。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缔造者

李大钊的影响下,张申府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北京的李大钊与上海的陈独秀开始酝酿建党事宜,张申府也积极参与筹备工作,在“南陈北李”中积极联络。

李张二人在北京酝酿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着手发展党员。他们第一个希望发展的便是来自天津觉悟社的刘清扬。

刘清扬原本没有拒绝,然而,当她看到党员发展名单中,张国焘赫然在列,她无论如何也不再同意加入。

当时,张国焘正在热烈地追求刘清扬,但刘清扬看出张国焘思想狭隘,不能团结人,又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果断拒绝了。刘清扬的这种见识,领先了很多共产党人近20年。

1920年11月,张申府、刘清扬与蔡元培等同乘法轮离开上海赴法。张申府除了是蔡元培校长秘书的身份以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那就是到勤工俭学的留法学生中发展党员。

到巴黎后不久,张申府和刘清扬即开始同居。没有了张国焘的因素,刘清扬也欣然入党,成为我党第二名女党员。

1921年春,张申府和刘清扬一起在法国巴黎介绍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1年9月,张申府因不满中法当局对留法勤工俭学生的镇压,愤然辞去了中法大学的教职,便于1922年3月与刘清扬和周恩来一起离开法国巴黎乘火车到了德国柏林。

在德国,张申府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入党。此前,朱德曾在上海找到陈独秀希望入党,却被断然拒绝。

1924年,张申府回国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蒋介石的德文翻译。

廖仲恺请他举荐人才,张申府开出了一个15人的名单,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周恩来。张还为周解决了欧洲回来的路费,用一手之力将周推上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位子。

1925年初,张申府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时,因反对与国民党结盟而同蔡和森等发生激烈的争执,一怒之下愤然退场。

他“退群”了。

著名民主人士

“退群”后的几年里,张申府先后在暨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教授罗素哲学或逻辑。

罗素曾对友人说:“中国的张申府先生,比我还了解我的著作。”

1935年,日本不断把魔掌伸向华北,12月9日,张申府作为总指挥,与刘清扬、姚依林等一起带领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发起了“一二.九”爱国运动,并因此被捕入狱,后虽经冯玉祥保释出狱,却被学校解聘,被迫离开了清华大学。

1936年1月,北平文化界救国会(民盟的前身)成立,张申府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救国会的执行委员。

民盟成立时,张申府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担任民盟中常委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作为著名民主人士,张申府与沈钧儒等人同被聘为国民政府第一届参政员。

为了3000大洋

1948年10月,解放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辽沈战役即将结束,淮海战役很快就要打响,国民党败局已定。

而早在1948年9月底,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章伯钧、谭平山蔡廷锴和王绍鏊不顾长途跋涉,秘密北上赴哈尔滨准备参加民主政治协商。

所有民主党派都知道,大局已定。

然而,此时正在北平教书的张申府却不合时宜的在《观察》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呼吁和平》的政论文章,说什么战争“必致国人,至少东北人与华北人,或至少东北华北大城市住的人,却不得活,国家更将丧尽了元气,丢尽了脸……”

张申府的文章无疑为蒋介石的假和平提供了炮弹,引发了包括民主人士在内的激烈批评。11月15日,在香港的民盟总部第四次扩大会议以"张申府之言行已走上反人民反民主的道路"为由,开除了张申府的盟籍。

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痛斥叛徒张申府的卖身投靠”!十天后,已进入东北解放区的张申府的夫人刘清扬在《人民日报》刊登出申明,与张申府断绝一切关系。

后果无疑是惨痛的。张申府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呢?

到了晚年,张申府亦曾多次提到《呼吁和平》一文,并曾对人解释过此文的一些写作背景:

“我写这篇文章,赚了3000元。您要知道,当时这是一笔不少的收入。教授们那时都断粮断饷,吃饭是一个问题。储安平,《观察》杂志的主编,当时是很著名、很受尊敬的人物,他向我索稿,我怎能拒绝?他的杂志是当时民主刊物中销路最广的,同时一交稿就有稿费。我大概是他稿酬最高的作者之一。”

就这样,张申府因为3000元稿费,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北平解放后,张申府丢掉了工作。后来在周恩来的关照下,才被安排进了远离政治的北京图书馆,此后几十年内,“张申府”的名字基本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

后来,张申府回忆说:“我一生后悔的事不多,但这1948年的文章是我后悔的事情之一。……我总是不理后果,想到什么便说什么,我没有政治智慧,不懂得有时要开一眼闭一眼。”结果,“受到党的最严厉的批判,我的政治地位从此遂完全扫地!”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