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主父偃被汉武帝">汉武帝灭族,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其人品太差、引起了众怒;但如果结合那个时代特征、他在政治方面的所作所为,我们会发现真实的原因非常眼熟,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跟商鞅">商鞅、晁错">晁错之死几乎是同一个性质。
主父偃">主父偃之所以能够在史书中占据一席之地,是由于他遇上了汉武帝">汉武帝。
在中国封建史上,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刘彻几乎是“雄才大略”的代名词。他在位五十四年,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一系列开天辟地式的变革:
在政治主导思想层面,实现了由黄老到儒家的大扭转,开创了“外儒内法”这一封建政权的统治理论;以教为先、兴办太学,建立了社会教化、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影响数千年的文官制度;
文化上,创设乐府,重用文人贤才、重视文化建设;历史上首次由政府出面在全国征集图书,并且设置写书之官,建立起领先世界的文化制度;
制度上,建年号、改正朔、修郊祀、易服色、建明堂,为后世两千年沿用;
在国家管理层面,削弱封建藩国,徙豪强入边,颁布《刺史六条》打击贵戚高官、豪强大族;
军事上,南收两越,东定朝鲜,北逐匈奴,平西羌,抚西南夷,通西域,开疆拓土......
上述一系列积极进取的政策,使得汉朝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一统国家,也奠定了其后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汉武帝">汉武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封建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在于他最大化发挥了领导者的作用:选方向、用人才、拍板;他的一系列文治武功,都得益于众多顶级人才的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军事方面,卫青">卫青、霍去病">霍去病横空出世;思想层面,董仲舒">董仲舒系统拟定了为大一统王朝服务的理论体系;经济方面,桑弘羊">桑弘羊等人推动的盐铁专卖极大缓解了汉朝的军事开支压力......
在那个人才济济的辅政群体中,本文的主角主父偃">主父偃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作用几乎是不可替代的,包括以下多个方面:
其一,号称史上第一阳谋的推恩令,彻底解决了困扰西汉的诸侯国难题。
西汉初期,刘邦">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郡县、封国并行制,通过分封同宗藩王,强化了对辽阔疆域的控制。但像春秋战国时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脉关系的疏远,那些实力强大的藩国离心力逐渐增长,已经形成了对中央政权的现实威胁,文、景两帝时期一直没能找到有效解决办法,景帝时期甚至爆发了七国之乱。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主父偃提出了一种极为“阴险”的思路,逻辑如下:
为了彻底铲除藩国对朝廷的威胁,必须对那些大的诸侯国进行分割;
但如果以法令强迫他们交出封地,必然会出现反叛行为,就像七国之乱的爆发那样;
因此,不如换一种思路、从“情”的角度出发:依照宗法制,各诸侯国只有嫡长子能继承遗产,其他子弟却没有尺寸之地,心里自然愤愤不平;所以,不如由皇帝出面,下令各诸侯王推恩(即广布恩惠)、把自己的封地瓜分给宗室子弟,让人人都成为诸侯。
每个男人都心怀裂地封侯的理想,哪怕分到手的只是一个村庄。因此,推恩令一出,“人人喜得所愿”,面对迫不及待、两眼发红的众多子弟,那些诸侯王根本没有抗拒的理由与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相当于古代政治领域的“劫富济贫”,藩国尾大不掉这一难题彻底解决。
其二,迁徙豪强大族。
就在进献推恩令后不久,主父偃">主父偃又针对当时的另一项棘手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经过无为而治的文、景两帝后,西汉一改初期的贫苦局面,变得“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但可惜的是,在任何时代,财富的自由流动都会造成一个局面:贫富分化。
举例为证,汉武帝">汉武帝即位之初,就出现了“大饥,人相食”的局面,为什么“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西汉王朝,会因饥荒出现人吃人的惨状呢?当时的大部分利益,被新诞生的权贵、豪强阶层攫取。
“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不仅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那些富户甚至仗着资本的力量把手伸向了地方政">方政权;董仲舒">董仲舒也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看起来富裕的汉王朝,其实并不富强。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主父偃">主父偃建议:“天下豪桀">桀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接受这一建议不久,汉武帝">汉武帝就颁布了《迁茂陵令》,凡是财富在300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这样一来,豪强们的故乡的土地房产只得低价出卖,这些财富都被朝廷抄底,其后以极低的税收,分给了那些深受土地兼并残害、流离失所的农民。
通过这番操作,西汉的赤贫百姓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安居乐业;中央朝廷手里的税收实现了大幅增长、对外作战的实力更强;唯一的输家也许就是那些豪强权贵集团,他们的巨额财产,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变相“劫富济贫”了。
其三,建立朔方郡。
还是在公元前127年,卫青">卫青、李息">李息兵出云中,突袭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了河南地区(即河套地区),这是汉匈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西汉王朝的北部边防线北推至黄河沿岸。
主父偃">主父偃随即上书,他认为河南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外有黄河天险,蒙恬">蒙恬当年在此地修筑城池以驱逐匈奴,对内节省了人、物的运输压力,又扩大了中原的疆域,实为“灭胡之本也”。
当时,一众朝臣都反对这一提议,但汉武帝">汉武帝力排众议,在河套地区修筑朔方城,并招募十万余内地居民到此地扎根。从此之后,朔方郡不仅摇身一变为西汉对抗匈奴的突前大本营,即使在后世上千年,也是中原王朝压制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基地。
由上可见,主父偃">主父偃对西汉的贡献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在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秩序、缓解阶级矛盾、加强边防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对于这位及时雨般的人才,汉武帝">汉武帝极为欣赏,曾在一年里对其连升四级。
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对西汉王朝和汉武帝">汉武帝本人,主父偃">主父偃的贡献不可谓不卓越;但换一种角度我们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他得罪的人可不少。
上文说了,推恩令、迁茂陵令,本质上都是“劫富济贫”,它们以看似温和但却让人无法抗拒的逻辑,实现了对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结果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但作为这些政策的推动者,主父偃">主父偃却面临着尴尬局面:从他的政策中获利的人,不会对他表示感谢;但那些被他剥夺了特权、利益的藩王、豪强们,对其却很得牙痒痒。“夺人钱财如同杀人父母”,主父偃">主父偃的敌人遍布朝廷内外。
即使是提议修筑朔方城,主父偃">主父偃也得罪可不少人。当时,绝大部分朝臣都激烈反对这一提议,丞相公孙弘">公孙弘的反应尤为激烈,但汉武帝">汉武帝最终执意选择了主父偃">主父偃的提案。
封建职场有这么一个怪相:做事的人,有时会比那些碌碌无为者令人讨厌。因为在一些人看来,同僚的正确,无疑是凸显了自己的错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他们总会不遗余力的拆台。
巧的是,最终向汉武帝">汉武帝施加压力、迫使主父偃">主父偃被杀的,正是公孙弘">公孙弘。
公孙弘">公孙弘整死主父偃">主父偃的理由是什么?他当时说了这么句话:“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这样:
主父偃">主父偃是齐地人,因为早年从事纵横之术、晚年才投身儒学,因此受到了儒生们的一致排斥,以至于在齐地毫无容身之所,贫穷不堪;
为了生存,主父偃">主父偃流落于燕、赵等地,但从未得到当地权贵的善待,生活越发困窘,只好前往关中投靠大将军卫青">卫青;
但即使有卫青">卫青的引荐,主父偃">主父偃仍未得到被召见的机会,由于贫穷,连京城的权贵们也讨厌他。
最终,他豁出一切、写信毛遂">毛遂自荐,一举打动了汉武帝">汉武帝,一年中连升四级,终于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西汉初期的阶层偏见还是比较严重的,若不是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的汉武帝">汉武帝执政,主父偃">主父偃这么一位才华出众的基层人才也许只能泯然众人了。(汉武帝">汉武帝最擅长从底层人中选拔人才,如卫青">卫青、霍去病">霍去病、公孙弘">公孙弘、严助">严助、朱买臣">朱买臣、张汤">张汤、杜周">杜周等等名臣)
但年轻时不堪回首的经历,让主父偃">主父偃的心中产生了深深的愤怒。在飞黄腾达后,他举报了齐王、燕王乱伦、秽乱宫廷等丑行,最终燕王被判死刑、齐王自杀。
而赵王刘彭祖">彭祖当初也没怎么买主父偃">主父偃的账,他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于是实名举报主父偃">主父偃收受诸侯贿赂、迫害齐王自杀。
主父偃">主父偃被汉武帝">汉武帝逮捕后,承认受贿罪名,但对迫害齐王的罪名矢口否认;而感念他的卓越贡献,汉武帝">汉武帝本人其实并不想痛下杀手,这时公孙弘">公孙弘却落井下石,他声称:“齐王自杀、后继无人,齐国被废为郡、归入朝廷。如果不杀首恶主父偃">主父偃,就无法向天下人交代”。
公孙弘">公孙弘的言下之意是这样:主父偃">主父偃是陛下派去齐">去齐地的,如今齐王被逼自杀、封地划归朝廷,人们会指责陛下处心积虑、毫无情义,为了夺取土地不惜巧立名目、残害宗室;但如果把主父偃">主父偃认定为罪魁祸首,这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实际上,主父偃">主父偃之死,跟战国时期商鞅">商鞅被杀、汉景帝">汉景帝时期晁错">晁错被腰斩完全是一个道理。说白了,这些人都是为帝王干脏活的;形势需要时,他们是最趁手的武器;但若时过境迁,为了稳定大局,他们往往会沦为替罪羊。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