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致良知怎么读 致良知的意思

  • zhì
  • liánɡ
  • zhī

基本解释

汉字:致良知

拼音: zhì liánɡ zhī  

繁体:[致良知]

注音: ㄓˋ ㄌ一ㄤˊ ㄓ 

五笔:gcft yv td

相关词语: 致主 词致 辞致 言行一致 致之度外 致效 发财致富 推心致腹 致化 趣致 兴致索然 逸致 致饔 弘致 学以致用 良聚 方良 放良 质良 敬守良箴 良姻 鲜衣良马 良珠 良哲 良畴 闲良 良孙 清良 良友图书公司 改良主义

单字解释: "致"字的详细解释 "良"字的详细解释 "知"字的详细解释

【致良知】的意思详解

⒈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致良知】的引证解释

⒈  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 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 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热搜词语

热搜汉字

回到顶部